【摘 要】課程體系決定教學內容,直接影響學生創新創業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對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創建特色專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和影響。本文以山東協和學院工程管理專業為例,以創新創業知識為基礎,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目標,對其進行課程體系優化和改革,旨在培養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工程管理;課程體系;創新創業;優化
一、前言
隨著建筑業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具有規模大、系統化程度高、技術復雜化和信息化的特點,亟需培養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工程管理人才。課程體系是指為培養人才而確立的目標以及依據這些目標所選擇并組織課程內容、教學活動的系統。基于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的優化是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關鍵,對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辦學水平、鑄造辦學特色以及推動學校的各項改革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根據《中國高等學校大全》,到 2012 年底,我國共有387 所院校開設工程管理本科專業[2],如何在“雙創”背景下進行課程體系的優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研究價值,本文以山東協和學院工程管理專業為例進行課程體系優化,以期為其他院校提供參考。
二、培養目標
山東協和學院旨在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工程管理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創業和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等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且能夠應用BIM技術,進行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工作,培養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三、工程管理創新課程體系的優化
山東協和學院工程管理專業以創新創業為背景,對課程體系進行了以系列優化:
1.課程體系構成
根據教育專家提出的在高校構建融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創業體驗為一體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3],山東協和學院工程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分為通識教育平臺、專業課程平臺、實踐平臺,其中突出專業課程平臺和實踐平臺的學分比例。同時公共基礎課模塊增加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等理論基礎課程,素質拓展模塊增加了創新創業類實踐課程。
2.突出課堂與課程設計組合教學模式
課程設計能很好的鞏固理論知識,并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創業能力。需合理制定教學計劃、教學內容,確定前導和后續課程的設置,授課內容需為課程設計做好鋪墊,該專業為挖掘學生的創新潛力,共設置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等12門課程設計,將課堂內容與課程設計完美結合,使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培養邏輯思維和發散思維。
3.BIM技術貫穿整個課程體系,建設特色課程
BIM作為建筑信息模型,屬于建筑業的前沿技術,BIM人才處于供不應求狀態,工程管理專業在整個課程設置中保持BIM“在線”狀態,貫穿于每個學期,包括理論課程、實訓課程,很好的運用了新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培養了控制項目進度、質量、成本、變更及合同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等專業能力,其中建筑工程BIM建模基礎、BIM5D等均屬于工程管理的特色課程。
4.采用實際項目串聯各基礎、專業課程
以實際項目來組織各相關課程的建設,如給定項目施工圖,通過《工程制圖與識圖》學習工程圖識讀,通過《建筑工程BIM建模基礎》學習建模,通過《工程結構》學習結構設計,通過《建筑工程施工技術》學習施工工藝,通過《建筑工程估價》學習手算工程量,通過《土建BIM算量軟件應用》學習電算工程量,通過《施工組織學》學習編制施工計劃,通過《BIM5D》學習施工過程中的進度、合同、成本、質量、安全、圖紙、物料等信息管理,通過BIM案例實踐進行知識串燒,保證各專業知識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職業能力。
5.突破專業牢籠,設置多專業方向課程模塊
傳統的課程體系中,專業性強,專業課程繁多、缺乏系統性,學生學習任務重,學習興趣低,不利于挖掘學生創新潛力,該工程管理專業設置多方向如土建工程管理、安裝工程管理、道橋工程管理等,將一個大專業劃分為小模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選擇相應的學習模塊,為將來工作打下良好基礎,真正實現“畢業即頂崗、畢業即就業,升遷再就業”,培養學生具備崗位職業能力、發展潛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6.加強實踐教學課程,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
工程管理專業旨在培養從事項目決策和建筑全周期管理的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課程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用及其重要。考慮到社會創新創業應用型人才需求,本專業增加了集中實踐教學環節,以企業需求為出發點,基于“教、學、做”一體化,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課程設置。主要渠道有兩種,其一,利用虛擬仿真實驗室和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進行開放性實驗、軟件實訓、模擬實訓、案例實踐等;其二,校企合作,使學生不斷進行頂崗練習,進行工程演練,利用企業的實踐優勢,以此加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實現創新創業理論知識到技能的轉換。
7.打破傳統的閉卷考試模式
專業技術平臺課程大多為考查課,充分考慮學生的綜合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盡量做到多元化,考核分為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平時成績主要有課堂發言、軟件操作、小組討論表現、學習積極性、實驗報告、開放性實驗參與情況等,期末成績主要有論文、模型、作品、模擬表現等。
8.增加競賽類部分
該專業增加的競賽主要有BIM應用大賽、廣聯達建模大賽、BIM畢業設計大賽、中價協技能競賽等,以賽促學,增加學習趣味性,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
四、展望
綜上,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技術職業的能級和層次也不斷在提高,社會需求大量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山東協和學院工程管理專業應需不斷進行課程體系建設的優化,不斷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本文總結了工程管理專業的八點優化措施,以期助翼工程管理專業的創新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推進工程管理專業教學的不斷前進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許四海.建新建本科院校學科群課程體系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5):77-8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展規劃司.中國高等學校大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3]常國良.融合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思考—以黑龍江省高校教育學學科為例[J].繼續教育研究,2013(12):111-112.
作者簡介:
李志芬(1987.2—),女,漢族,山東臨沂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BIM技術、工程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