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亦子
摘要:濱江景觀作為自然水景的代表更是一個城市的門戶形象,不僅是城市與外部環境的重要連接,還是體現一個城市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而作為環境設計專業的責任就是研究如何利用這片水域來制造更多的美感愉悅人們的感官。寬闊的自然水域已經帶來了足夠的廣闊,人工水景作為其中的點綴不能喧賓奪主,而應該制造出不同于氣勢磅礴的另一番氛圍。文章將從表現手法的角度來闡述自然水景與人工水景在濱江景觀中的各種可能性。
關鍵詞:水景設計 濱江景觀 自然 人工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5-0042-03
引言
隨著現代城市景觀的發展,水景的設計及其技術工藝發展迅速。水景設施隨處可見,城市廣場、居住區、公共建筑周圍及公園等公共空間都已經廣泛地建造了各種水景設施。水景形式種類繁多,有的水景氣勢磅礴,有的水景小巧玲瓏,不同的水景擔當著不同的責任,綻放著不一樣的靈動。當水景置身濱江景觀這種城市門戶性景觀的設計之中時更承擔了促進人際交往、樹立空間形象、以及體現城市風貌的重要職能。
一、水景設計發展的趨勢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不再滿足于物質的豐富,開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生存環境的賞心悅目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水景設計在理念、手法等方面也需要不斷創新,同時需要注重適當地融入特色,才能創造出符合現代人生活節奏和審美觀點的水景。
當下水景的設計在快速發展,不斷新舊更替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如形式單一,缺乏創意,缺少精神共鳴和內涵特色等。相對于國外成熟的景觀設計體系,國內的設計往往都是從模仿起步,可是盲目模仿往往導致了更多問題的出現。如忽視單體設計與環境的統一性、設計項目的經濟可承受性以及最重要的生態持續發展等。而濱水空間面臨最大的問題便是大部分水域周圍空間被占用,不當的占用又引發生態的破壞,最終導致大自然生態鏈的斷裂。長此以往,這種惡性循環致使水系面積不斷減少。
二、水景設計基礎研究
(一)水景的類型及效果特點
上善若水,親近水是人的天性。當人們近距離地接觸水的時候喜歡用身體的各個部分去直接接觸水所帶來的親切感,這種時候水的力度和水溫等都直接刺激著人,讓人感到興奮。讓距離較遠的時候人們可以通過視覺,感受到水的存在,然后被吸引至水邊以實現近距離的接觸。即使有的水景設置得很隱蔽,無法第一時間躍入眼簾,但是它依舊可以通過聲音來吸引人。由此可見,水景有許多吸引人的物理特點,而設計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需要的效果和需要水景類型。水景可以分為自然水景與人工水景。
1.啟然水景
自然水景大致分為海,河,湖泊以及瀑布等。風平浪靜的大海、一望無際,給予人的情感是期望、憂傷,而咫風吹起浪千丈,則體現了力量和生機的感受。大江東去浪淘盡,表現的是萬馬奔騰的壯闊,讓人們體會到強勁、威嚴的霸氣。平靜湖泊所展現的情感則是從容、抒情、安盈。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往往更能讓人產生肅然起敬的氣勢。
再厲害的設計手法也不敵大自然原本的壯麗,自然水景往往不需要人為進行過多的修飾。所以對于自然水景設計師需要做的是規劃好游覽道路,設計好觀景設施,以便于人們可以從更好的視角輕松地欣賞到自然風光。
2.人工水景
人工水景大致可以分為瀑布跌水、溪流、生態水池、游泳水池、涉水池、噴泉等,而在表達的最終效果類型上可以分為靜水和動水。從表格1的分析總結中可以看出形式多樣的人工水景都有各自的物理特點,對人們的感官產生不同的感受。
(二)水景的功能
水景往往是最能體現空間個性的,也最能給人們心里留下深刻的記憶烙印。因為水景在一個景觀空間中所體現的三體合一的強大功能,它們分別是審美、理性以及移情三大功能。而各式各樣的設計手法也是服務于最終的效果,為了能更好地呈現出水景的這三個功能而進行不斷的探索。
1.審美功能
人們對美的追求源于本能。而水的美感在形式上有著最多的可能性,各種設計手法營造各種水的姿態。水的美感主要由形態美、線條美、色澤美、靜態美和動態美等美學特征體現。而這些特征往往可以誘發人們對審美的追求和向往。所以在水景的設計手法中,審美是一切理論的先行條件。
2.理性功能
水不僅是審美的對象,也是人們的理性認知對象。先賢大哲對于水性、水能和水態有著深入且豐富的了解。如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彼安坏苊阑h境,更能起到調節生態的作用,有水的地方才有綠,而綠色生態是景觀設計所需要效仿的最高境界。另外水景靈活、流動的特點則承擔起了組織空間、協調水景變化的作用,布局合理的動態水景在一個空間中往往還能明確游覽路線、給人以正確的方向感。
3.“移情”功能
英國近現代景觀設計大師Christopher Tunnard在其著作《現代景觀中的園林》中提出了功能的、移情的和藝術的三個現代景觀上的重要特征。他提出,功能主義是現代主義景觀的基本因素,是基礎,而功能主義要表達的情感的追求應該從混亂的形式中解脫出來,當景觀直接通過山石和植物的擺放、不同的元素輪廓的控制及水的應用來表達自己時,情感就隨之產生了??梢姡F代主義的景觀設計不僅僅只是一味地追求功能或是審美,而應當開始更加注重作品于人所傳達的情感和情緒,即景觀作品的“移情”價值。而水景在現代景觀創作中的“移情”作用越來越重要,成功的水景設計在充分考慮到水與環境之間的聯系的基礎上,應同時給人以特殊的心理感受,激發人們的情感從而使水景的內涵得到升華。
(三)水景設計的表現手法
靈動的水景賦予凝固的城市以靈魂,多歸功于水景的移情功能,而水景的情感表達不僅僅只是依靠水本身的物理形態來體現,更是通過別出心裁的設計手法營造出來。下面介紹的幾種水景的設計手法就是運用各種“非主流”的思路來成就水景給予人精神上的充盈。
1.雕塑化水景
水景設置很重要的一個難點就是其復雜的施工及后期的維護。管道、水泵、燈光照明及電氣施工都不是紙上談兵那么簡單。天水景觀是一種無人為澆灌的城市景觀,平時靠收集雨水制造水景,沒有雨水的時候,旱景也可以觀賞。這種設計的優點是可以在節約資源的同時依然擁有形式美感,而且也不需要昂貴的建設維護成本。
莫不拉斯水池。古斯塔夫森將水池打造成了一個雕塑化水景,她將土地的地形特點用抽象的藝術風格雕塑出來,并給予這樣的景觀一個正式的紀念意義。雕塑中利用兩個棱角分明的土坡從而產生一個自然的推力,水體在強大的力的推動下潺潺地往外溢出,然后在拱形邊緣處延伸開來,與周圍環境漸漸地融合在了一起,環繞形成的蓄水池。這個極具意義的水景在有水和無水的情況下有著不同的景色,讓一件原本靜止的紀念性作品有了流動的生命,讓人們在安寧的片刻看見了希望的延續(如圖1)。
2.視覺錯位水景
眾所周知,魔術其實是綜合了裝置和視覺傳達等因素造成的視錯效果。而這種視覺錯位的效果同樣可以運用在設計之中。利用視錯語言可以讓水景設計更加千變萬化,讓人們感受到更多的新奇。同時也可以使設計與整體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
(如圖2)中的建筑是科羅拉多的落基山脈之中的一座私人花園。露天水池在設計上采取了視覺錯位的方法,仿佛與更大的游泳池連成一線,將人們的注意力延伸到外部更廣闊的風景,穿過山脈中心的水滑梯,延伸的水景讓人產生開闊、深遠之感,安靜平和引人沉思。
3.科技應用水景
隨著科技的進步,數碼電子技術被運用在各個領域。將數碼科技與水景相結合,量身定做個性化水景使得設計更加與時俱進。藝術與科技的相融合也更符合了人們追求美好新事物的心創新精神。
美國千禧公園的皇冠噴泉是兩座相對而建的超高顯示屏幕,屏幕上隨機播放著芝加哥1000個市民的不同笑臉,屏幕中市民的嘴的位置有一個小孔,水流時而潺潺流出,時而變化成小瀑布,水花四濺。讓原本靜止的物體和游人一起互動起來,讓人們感受到藝術與科技不再只是遠遠地張望而不可達,它們是親切且幽默的(如圖3)。
三、濱江景觀中水景設計的表現手法
濱江景觀的主體是大面積的自然水域。這樣的水環境作為客觀的天然客體,已經完全符合了人們主觀意識里對于自然之美所賦予的生命與幻想。而小型的點式水景,則在環境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利用自身構成空間的視覺焦點,從而引導空間,其布置較為靈活。這樣小巧精致的水景與大面積的自然水域不同,它們更易與人直接產生戲水互動,不僅增強人們了對景觀的參與性和趣味性,也滿足了人們親水的心理。這也是濱江景觀中水景設置的必然性,因為他們各司其職,承擔著景觀中不同的任務,更是相輔相成。
(一)濱江景觀水景設計實例
1.黃浦江兩岸世博園
黃浦江孕育了上海這座繁華的城市,也因之成為其門戶性象征景觀。上海世博園位于黃浦江兩岸。設計以世博會為契機,通過兩岸地區的環境改造和功能重建,讓黃浦江重煥青春活力。
在上海世博園,除了可以見到穿園區而過的滔滔黃浦江,還可以見到遍布園區的音樂噴泉、景觀水池等,使水景規劃面積五平方公里的上海世博園更加靈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世博是在炎熱的夏日舉辦,所以為了能讓游客在游覽途中得到一絲清涼,整個園區以點狀布滿了水霧噴射裝置,不僅產生霧蒙蒙的視覺美感,更是能用這樣不濕身的水霧驅趕酷暑。
2.杭州濱湖改造
中國杭州西湖是世界上最浪漫的景點之一,改建后的濱湖路不僅消除了人們接近西湖的障礙,而且充滿了開發商務休閑區的潛力。除此之外,整個景觀中還設計了許多新的開放空間來展示杭州的歷史和文化,并保留了相當一部分原有的古建筑。
設計中將小河溪徑具象化穿插在道路中間,水邊置于瀝青疊石,水中綠草搖曳,將江南水鄉的意境重現得惟妙惟肖。在一些商業半圍合空間中,設置一處淺淺的水面,加入了現代元素的幾何汀步,讓這樣別致的水景既有杭州古城的優雅也能和現代建筑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杭州湖濱的改建吸取了多方經驗,將人文作為景觀構成的決定性因素進行設計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3.芝加哥濱河步道(Chicago Riverwalk)
芝加哥濱河步道是wacker大道內側沿河的主要公共便利設施,而Wabash紀念廣場則是芝加哥濱河步道上的新焦點,同時是wacker大道外延與未來濱河發展的重要紐帶。廣場中的芝加哥越戰紀念碑噴泉是一件既具有教育意義又具有象征意義的水景。而密歇根湖的水像一堵墻一樣地流切入Wacker大道沿邊的涌水池之中,與外廣場的噴泉遙相呼應,讓水景融于整體(如圖4)。
4.圣勞倫河畔濱水區
圣勞倫水岸猶如一長串不同音符組成的樂章。設計師根據不同場地的自然景觀設計了不同的場景,實現了從水面的無邊無際到觸手可及的人的尺度的變化。整體設計以線狀為母題,并在其中穿插各種景致迷人的元素,使原本的線性結構更加豐富。其中,設計將清涼的銀色水波和冰裂形成的圖案藝術化之后應用在水墻和小泉眼之中,搭配具有豐富紋理和幾何形狀的花崗巖,最后的效果既有整體性又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如圖5)。
結論
在濱江景觀設計中,人工水景也許無法戰勝自然水景的吸引力,但它極具可塑性,既可以作為主體存在于綠地景觀之中,也可以與建筑物,雕塑,植物等其他景觀要素相結合。而在濱江景觀的水景設計應該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自然水景的駁岸與防汛的處理,二是運用巧妙的設計手法將陸域上的水景作為一個景觀的點睛之處表現出來。這就需要運用靈活巧妙的構思,將水的屬性和情感的表達結合得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