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泳 張悅
摘要:設計師應該意識到他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人類通過設計可以制造產品、改造環境甚至影響人類自己。設計師具有社會責任,設計是人類改造世界的有效方法。在面臨如何更加合理地改造世界的選擇問題上,我們應該更多地考慮到環境與生態問題。
關鍵詞:設計倫理 設計批評 可持續設計
中圖分類號:J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5-0088-02
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多地參與到設計活動中來,我們每天的行動都是經過設計后的行為。任何一種將可預見目標作為行動計劃的設想都可以稱之為設計。設計構思一篇論文,自己裝飾一下自己的居住空間,規劃一下自己旅行的時間和地點,都是設計的具體形式。而且,收拾一下自己的辦公空間,為家人烹飪一桌飯菜,教會自己孩子一項體育運動,這些也是設計。設計師,必須像了解自己的過去一樣,去預測他們自己的未來行動所產生的影響。本文探討的設計師是決策設計生產和設計選擇的決策人員,也許實際的決策者是產品的生產商而不是名義上的設計師。
一、設計發展與設計責任的思考
美國設計倫理學者帕帕奈克認為,“設計關注產品、工具、機械、人工制品和其他設施的發展,設計師的行為對于環境和生態具有非常重要和直接的影響。”在工業化的進程中,設計的重要性沒有引起各國政府的重視,設計被理解為對具有功能的產品的包裝,通過設計出時尚的、華麗的外觀來增加產品的銷售價值。設計的發展實踐證明了,設計在人類與環境,人類之間都是重要的溝通紐帶。今天我們進行設計已經不能單純地滿足于引領一種潮流或是風格,而在短時間內這種毫無實用價值的產品即被遺棄或是拆除。例如,我們選購服裝時可能會受到時代的影響選擇一些實用價值很低的時裝,而下一個季度來臨的時候,這些衣服就會被我們放在衣柜的最底層。設計師是否具有社會責任?設計師的社會責任和環保責任,從被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帕帕奈克提出后,國內90年代開始了關于綠色設計,設計倫理方面的學術研究和討論。進入21世紀,我們國家的設計理論不斷的發展,逐漸開始重視環境保護和設計之間的聯系。對于設計師已經從單純的造型設計知識和技能要求,發展到要有材料知識、工藝知識和環境保護意識,更為突出的是要求設計師要對社會有設計責任。新的設計的結果往往是和設計師最初的想法相違背的,有很多的結果是難以預測的。汽車的誕生和發展就是這樣的一個案例,它的發展超出了最初的設想。大眾對于汽車的熱愛,使得人們設計出了各種功能的汽車,例如人們將臥室與汽車相結合設計出了房車,很多的美國人居住在房車里,盡管那里的空間十分局限。由于沒有預料到高速行駛帶給人們的危險,世界上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人因為超速駕駛而死于非命。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當商人更多地乘坐飛機往來于美國的各個州之間,飛機降落后商人們會選擇租用普通汽車作為自己在當地的臨時交通工具,因此人們無法通過汽車來看出他們的生活方式。這一時期,美國底特律生產的豪華汽車的數量開始下降,人們在選擇汽車時更加理性,節能實用成為了消費者考慮的重要因素。20世紀的80年代,消費者為了證明自己的身份和生活方式,開始在游艇、現代家電上大量花費,而這些產品在使用時間上往往是十分有限的。這非常類似于我們今天,將數倍于一臺50英寸液晶電視機的錢花費在一部5英寸的手機上一樣,而我們知道手機的使用年限更加短暫,大約2年的時間我們就會更換一部手機。
二、設計成果給人類帶來的反思
我們在享用科技文明給我們帶來的設計成果的同時,也遭受著設計給我們帶來的巨大負面效應。由于汽車尾氣的污染,今天中國的大城市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霧霾污染。以北京為例:2016年,北京共發生霧霾重污染38天,38個重污染天全部為PM2.5重污染,重污染天對全年PM2.5濃度貢獻超過三成。2016年,北京二氧化氮年均濃度為48微克/立方米,年度改善率僅為4.0%,仍超過國家標準20%。二氧化氮主要來源于化石燃料燃燒,包括機動車等污染排放,北京NO2空間分布特征為城區和南部地區濃度較高,且交通站NO2濃度明顯高于城市環境。大量使用汽車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環境的污染,而且還有使用汽車出行帶來的城市擁堵。根據美國CNN的調查,2016年度全球最擁堵十個城市前4名分別是:1曼谷,擁堵程度57%。2.伊斯坦布爾,擁堵程度50%。3.墨西哥城,擁堵程度47%。4.莫斯科,擁堵程度44%。這份報告研究對14萬億數據八年積累統計,對全球六大洲的38個國家295座城市交通擁堵數據做了設計,數據主要來自各國交通網絡數據,指數基于每個城市道路網數據,駕駛車輛數據,傍晚下班高峰期30分鐘擁堵時間等。報告還表明,全球擁堵指數達到13%。中國上榜的城市中,重慶排在第7位,數據顯示這座城市的居民每年要承受191小時的交通嚴重擁堵時間。數據還顯示,自行車曾經作為主要城市交通工具在中國的使用率已經下降到50%以下,在大城市這個數據下降得還要更快。因為汽車在中國的大城市占據了更多的交通資源,留給自行車的道路越來越稀少。為了減少城市交通事故率,在中國的一些城市還限制了電動自行車這種交通工具的使用。在150年的汽車發展史中,汽車從有用的工具變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最后成為了污染環境,破壞自然生態平衡的代表。設計最根本的工作是改造人類的環境和工具,通過設計不斷地使人類到達更加遙遠的距離,使人類享受更加豐富的物質條件,人類通過設計來改造人類自身。人類一直在改變著自身及周圍的事物,但是工業革命以后這種改造的速度成幾何倍數的增長,批量化生產使得我們的現實生活方式在短時間內發生了迅速的改變。例如,現代化通訊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越來越依賴數字化這種溝通方式,在短短的幾年內中國數以億計的移動通訊用戶開始使用智能手機作為通訊手段。然而一個過渡技術化的生存環境,也催生出了“低頭族”、許多人長時間使用手機,即使是在集體就餐聚會時也是手機不離手,手機互聯網制造出了一個虛擬的世界,很多人沉迷在這樣的虛擬世界里無法自拔。在建筑設計領域這樣批評更直接和更具體。金屬板裝飾在建筑設計中廣泛應用,在夏天,兩座使用玻璃幕墻或金屬外墻裝飾的建筑之間,經過多次的光照反射后,它們之間的空間溫度可能達到70℃以上。為了給建筑物供暖或降溫人們不得不又消耗更多的能源來使用空調供熱或制冷,設計上的偏差造成了人類資源上的巨大浪費。在中國,許多建筑的使用壽命更是問題,大量的未到使用年限的建筑因為當初設計的問題而被拆除,這種巨大的浪費是因為在設計之初,設計者追求短期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造成的。
今天由于西方的工業設計發展更為發達,對于工業設計師的批評也更加廣泛。工業設計師,被理解為溝通其他各個學科專家的人員,整個設計團隊的設計理念必須要由工業設計師充當解釋者的角色。亨利.德里弗斯(Henry Dreyfuss)在《為大眾設計》(Designing for People)書中強調了自己的觀點:如果產品與人之間產生了摩擦或是矛盾,那么設計師就失敗了。如果設計使得人的生活變得更加舒適更加安全效率更高,那么設計師就成功了。現在“可持續設計”已經作為專門的術語而存在,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在開始探討設計與社會關系時,強調“可持續發展”與“可持續設計”的關系。如果,我們把設計的時間維度拉長,設計師從歷史的角度審視自己作品的價值時,我們的設計師會對自己的設計更加慎重,設計態度更加謙卑。可持續設計,把主觀的文化因素和客觀的地域、氣候、材料的生態因素相結合。設計,創造生產,促進了工具、機械、人工材料的生產,這些都對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造成了直接或間接的長遠的影響。中國的設計發展到今天,不能只是照搬外國設計師的經驗,中國的設計師應該有獨立了思考與反思。我們的設計應該更加符合中國消費者的文化需求、中國的生態需求、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需求。
三、設計師具體的設計責任
設計在產品的幾個環節造成了現有生態的影響,當然這些并不完全是設計師的責任,但是設計師應該了解這些環節以求在這些環節中避免進一步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一)選擇什么樣的材料設計自己的作品:
材料的選擇依賴于生產商和設計的選擇,當然今天的中國更多是工藝的選擇,我們很多的技術是建立在外來引進的基礎上的,可供設計師和生產者選擇的材料往往受到生產技術的制約,但是未來我們的設計師將會有更大的材料選擇空間。例如,過去我們國家使用泡沫塑料來制造一次性餐盒,不僅僅對使用的消費者造成身體上的傷害,而且由于使用的大量的石化產品,設計師和生產者的這個決定造成了更加嚴重的環境和生態污染。現在,人們認識到了這種材料的危害,我們國家已經不再使用泡沫塑料來制造餐盒。但是,最先了解這種材料危害的人就是設計師,因此設計師有責任將這種危害告知給消費者,并且主動避免使用這種有危害的材料進行生產和設計。
(二)制造過程對于工人身體的危害:
蘋果手機的設計者,會預料到他們設計的產品未來將要在中國的富士康工廠進行生產。但是,他們不會想到這樣的產品生產過程中,由于大量使用勞動力重復勞動造成了很多生產者心理問題頻發,有很多青年人因此產生抑郁情緒而選擇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也許,我們將這些責任歸結于設計師是不公平的,但是他們設計的產品確實在間接地的造成對工人身體和心理的巨大傷害。更為明顯的例子是,一些產品的生產會造成更為嚴重的環境污染,發電廠煙囪排放的廢氣對于生產者自身的就造成了身體上的傷害,但是在中國很多的生產者還在千方百計地躲避環境部門的監督和監測。
(三)產品的包裝問題是我們熟知的設計師的責任:
產品在運輸和銷售的過程中需要包裝,有的時候包裝已經成為設計師營銷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在月餅的銷售環節中,包裝曾經占到了整個商品的一半以上,這被廣泛批評為過度包裝。這里設計師富有很大的責任。設計師經常使用泡沫塑料和紙殼為易碎的產品進行保護,很多結構設計就可以達到的功能,由于沒有很好的設計而浪費了大量的包裝材料,從而造成了環境和生態的污染。
(四)產品本身的造成的浪費:
在消費者主導的市場環境下,我們進入了一個供大于求的整體消費結構中,我們的市場中存在大量具有相同功能的類似產品。許多的工業產品具有很強的可替代作用,例如,我們國家的保溫杯市場,有很多的類似功能的產品,有的產品甚至來自于同一個生產廠家,只是使用了不同的品牌進行銷售而已。這種沒有具體功能創新的產品,大量地存在于我們的消費品市場。這種重復的設計和生產,造成了產品的積壓和資源的嚴重的浪費。我們應該如何定位當今設計?1793年,美國雕塑家霍雷肖格里諾(Horation Greenough)最早提出了“形式追隨功能”。他的設計思想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定義為“形式與功能相統一”。
在實際的設計活動中,設計師一直被市場和利潤所驅動,要想讓設計師放棄商業上的利益而追求更多社會責任,是十分困難的。我們要對我們的決策更加謹慎和細致,在設計的各個環節做到精益求精。設計師的決策,對社會的影響將會是十分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