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珍珍 唐建
摘要:現如今,鄉村旅游發展迅速,都市人需要釋放工作壓力,親近自然,體驗歸園田居;鄉村中越來越多“空心村”出現,使得傳統民居呈現出一片頹敗景象。因此,鄉愁呼吁下返鄉創業者逐漸增多,鄉村民宿也應運而生,民宿熱潮愈演愈烈。文章通過對鄉村民宿外部環境、內部空間以及建筑細節的研究,探討出鄉村民宿改造的設計方法。
關鍵詞:舊民居 改造 鄉村 民宿設計
中圖分類號:TU-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 003-0069(201 7)05-01 58-03
引言
在經濟一體化、工業化和城市現代化的今天,農村和農耕文化消失的速度越來越快,留下了越來越多的“空心村”,這不僅是人口的流失,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流失。一些閑置的老房子,它們文化猶存,價值永恒,而且與自然的關系相比于現代的鋼筋混凝土建筑更加和諧共生,如何使老建筑價值延續需要更多人去探索和發現的。因此賦予鄉村的老房子以新的生命活力是當前迫切需要的行為。
一、定義
民宿作為當下較為流行的旅居形式,呈現出多種多樣的個性和特點。早期的“民宿”只是農民自家住房的一部分,把其中一部分房子租給住客。但隨著民宿的不斷發展,其定義也逐漸得到完善,最新的杭州《民宿業服務等級劃分與評定規范》中給出了符合現如今的“民宿”的定義,指出:民宿是一種以家庭私有房產為基本接待單元;利用原有住宅或空閑房屋改建,結合當地人文自然景觀、生態、環境資源及農牧漁生產活動;以房主個體經營,或以出租委托他人經營,或以集體管理為主要形式的,提供休閑、體驗、游覽、餐飲、住宿等有限服務項目的住宿設施。鄉村民宿則是指那些分布在農村,以鄉村文化為內涵且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民宿。
二、鄉村民宿的特點
鄉村老房子改造成民宿與其他的舊建筑改造有一定的區別,鄉村建筑有其獨特的本土性,在整個傳統村落的大環境中,民宿改造上要求新和舊需達到一個平衡點,使得老房子不會變得突兀,也就是經常聽到的修舊如舊,所以鄉村民宿富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精致化
舊民居改造后的民宿就是一個小規模的住宿場所,打造精致特色的民宿需要的是民宿主人對于民宿氛圍的精心營造,不僅僅是有優質的服務,更需要有的是民宿本身環境的營造。
(二)鄉土化
鄉村民宿結合本土的地域文化進行改造,雖然與平常百姓家的環境不同,但是脫離不了在地文化的影響,在外觀、建筑風格、內部裝飾等方面都體現出鄉土氣息。
(三)多元化
不同的民宿給人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有人感受建筑本身的歷史性文化性等,有人體驗當地百姓的生活,有人品味地道的美食,鄉村民宿的打造的側重點也就不同,住客的體驗也不盡相同。
三、舊民居改造的鄉村民宿建筑設計方法
“民居”言簡意賅地理解為老百姓的住所,與城市中的商品房是有很大區別的,民居是生長在特定的環境中,從功能上和使用人群上都有別于其他建筑。受到鄉村旅游和利益的驅動,越來越多的舊民居被改造成適合民宿經營的建筑類型,這種改造實質是民居建筑的現代化轉型,閑置的農宅植入新的生命,這種賦予新生命的轉型方式需要正確的改造方法作為指導。
(一)外部環境融合
對于鄉村民宿改造,改造的不僅是建筑本身,因為建筑是一個區域的產物,生長在特定的環境之中,受在地地理條件制約。民宿建筑本身就不是一棟看似簡簡單單的民居,也不能單獨以一個獨立的基地來看待,它于周邊鄉村生活、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它需要與所在地文化理念積極融合。老房子改造的民宿建筑應該以不破壞周圍整體環境為原則,與周圍的環境和場所和諧共生,并賦予周圍的環境與場所新的意義,建筑的形式、材料、色彩、精神等都是體現民宿特色的主要形式。
選擇一處老房子改造成鄉村民宿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老房子所處的地理環境,民宿與其所依托的旅游資源的關系要存在地域上的便利條件,才能使得民宿更好地發展。民宿主人也不能只依靠當地資源,必須以尊重地域自然生態為最基本的出發點,民宿改造中力圖對小環境進行最小的破壞,要充分挖掘和突出當地文化元素,以保護和凸顯在地元素為前提,營造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氛圍。
例如:湖州市大樂之野民宿,建設衛浴莫干山鎮碧塢村深處,在保留建筑原有結構的基礎上對其改建,建筑設計采用玻璃、紅磚和白色墻面,給人_種自然的輕松感,與寧靜的莫干山和諧共生。其建筑設計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身處其中,悠然自得。(如圖1)。
(二)內部空間整合
鄉村民宿改造過程中,建筑再創造的過程中內部空間重新整合,創造出適合并滿足不同人群需求的空間,并且在改造設計中去留得當,使得鄉村民宿除了能滿足人類的吃住行為,還要營造出新的空間體驗。
1.空間的功能更新
被改造后作民宿的鄉村舊建筑大多是居住類的建筑,主要是對于空間的功能更新,在功能更新的過程中伴隨著加建和改建的行為,盡量利用需求大致相同的建筑空間進行通過適當的設計,不對整體結構大調整,使內部空間和功能得以適宜的革新。鄉村民宿最重要的功能空間有客住宿空間、餐飲空間、公共空間、庭院空間,除此之外,改造后的民宿基本多帶有咖啡廳、茶室等附屬功能。
由呂曉輝設計工作室設計的鳳凰居民宿,曾是一棟已廢棄多年、建筑結構老舊的建筑,建筑師對老建筑進行修繕和改造,盡可能地保留原建筑標志,改造后的原建筑入口堂屋換身客廳,二層仍未住宿的功能,水吧、酒窖、SPA沖浪池這些功能的增加使空間更好的利用。農村住房里的旱廁現如今為了適應城市人的需求,需要新設備進行搭造功能,同時浴室或衛生間內配以老的鄉土物件營造氣氛,新舊穿插,滿足了人們的衛浴體驗需求,也更符合民宿情懷。(如圖2)。
2.空間的重新組織
鄉村民宿更新改造過程中,必要時候會對建筑空間進行整合,建筑空間水平方向劃分和垂直方向劃分,水平方向上的劃分主要是在結構允許的情況下,根據新功能的需求,將平面上的可移動性墻體進行合理放置,例如鳳凰居中(如圖3)一層平面將原有的墻體拆除,使大廳空間和吧臺以及餐廳成為一個大空間,使用家具、樓梯等進行靈活的劃分空間。垂直方向的整合主要是樓層的劃分,豎直方向空間的合并會增大空間的視覺效果,例如大樂之野1號樓中的雙層挑高的公共空間(如圖4),給住客們營造一種寬敞明亮的大容積共享空間。豎直方向的空間分隔,敲掉中間的隔墻和樓板,把兩層高的空間分割為三層錯層,會提高使用效率。
(三)建筑細節調和
好的民宿從細節開始,民宿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成為民宿主人情懷的表達,入住其中,可以深切感受到民宿主人的個人風格和建筑風格,不同的細節處理方式和材料表達等都可以營造出不同的建筑風格。建筑師吉奧·歐北塔認為宜人的物品是很重要的,因為細微的節點會影響人們的心情。入住其中,是否能讓我深切感受到全身心的放松,是否能讓體驗到建筑獨特的魅力以及民宿主人的情懷,衛生間是否能讓我方便舒適地使用,臥室的露臺是否能讓我愜意的冥思……這些問題都應該被重視,那些去體會鄉村生活,釋放壓力的旅行者們都會很細心地審視著他們所居住的場所。
對于老房子建筑細部的更新需要做到協調而和諧,通過改造凸顯出建筑本身的韻味。細部設計時要著重考慮空間情節的表達,使人們進行一種體驗式居住。改造設計中我們可以下幾方面來營造情節:
1.生活場景生活中的親身體驗會成為營造空間的元素。
例如:賴特草原別墅中的壁爐,是表達了草原生活,嚴寒冬日,大家圍坐在壁爐旁,壁爐里的干柴烈火溫暖了整間屋子也溫暖了圍坐在一起的我們,它是一種能感覺到并且能看得見的溫暖,在民宿設計里增加這樣一個角落,為到來的客人安放一個互道尋常的機會。(如圖5、圖6、圖7)。
2.鄉土印記,鄉土印記就如人生下來的胎記一般不可移除,鄉村的記憶在改造建筑改造過程中一般以舊物新用、陳設和裝飾、建筑材料和色彩幾方面來表達。
(1)舊物新用
鄉土建筑改造過程中,舊物新用是很常見的一種處理手法,不僅節省而且體現的鄉士性,如東林渡客廳壁爐(如圖8)是一個水泥船打造而成。西坡山鄉的室外吧臺(如圖9)由啤酒瓶搭造,在庾村創意園中,破舊的船頭改造成為花架(如圖10)。
(2)家具陳設和裝飾
老的物件都伴有歲月的痕跡和深藏的故事,經典的木箱、一部老電話、一塊鐘表,藤編家具等帶入民宿空間中,新舊的碰撞下,再添加一些綠植和溫潤的木質搭配就會顯得協調而更復古。(如圖11、圖12、圖13)
(3)建筑材料和色彩
在鄉建中由于改造不失鄉土性,優先選用當地材料,就地取材,這樣既經濟又方便且與當地環境相融合,讓旅居者感受到土生土長的地域性建筑。改造過程中主要以石材、竹子、磚、瓦、木材等生態環保材料為主現代材料為輔,根據不同需求進行合理搭配施工,進而營造出修舊如舊、新舊對比。清境原舍的青磚的采用,使人們感受到素雅、古樸、寧靜、厚重的美感;公塘頭民宿采用陶土燒制的青瓦,蘊含著一種優雅、樸實的歷史質感;印象竹無居的房間室內設計追求簡單、自然,竹木等其他生態材料的使用;大樂之野民宿中保留的木結構。(如圖14、圖15、圖16、圖17)
民宿的精華在于“融合”,人與物,物與情。匠心獨運,新舊交織;傳統與現代,感觀和質感,交相輝映,呈現出一種濃厚的生活情懷。
結語
鄉村民宿設計居多以舊民居建筑為母體,在改造時,需要根植于建筑本身,鄉村的很多老房子都是具有生命的,老房子的身上有時間悄悄流逝的印記,是時代的縮影;那些承載著家族的夢想的老建筑,富有鄉土的歷史,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做鄉村民宿根本就是讓人們感受到滄桑和厚重,讓老房子獲得新的生命力,真正地使建筑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