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李文星
像Apple那樣換代
文 _ 李文星
接受《留學》采訪的英語輕聯盟創始人黃川,提出了一個讓我頗為感慨的觀點,他說中國的英語學習,在不長的時間內已經更新至第五代了。他還將這五代進行了分別陳述,將其按代際歸類為以《新概念英語》為主的早期課本產品、以“瘋狂英語”為主的口語練習時代、以《走遍美國》為主的情景英語學習時代、以學科英語為主的學術概念式學習、和以跨文化結合與跨學科結合為主的“融合式”學習法。
其實不只是語言學習領域,整個留學行業從“野蠻生長”期到而今的“精耕時代”也不過十幾載的光陰。中國市場新陳代謝的速度已經遠超國人甚至整個世界的想象了,相信不光是留學行業,其他行業亦如是。以至于每一個個體的物質生活,連同每一個個體思想的更新,都在呈多元化、全方位、階梯式的遞進著。
由此我想到一個最近人們經常在提起的話題,按照這樣的社會發展節奏,5年后的生活,我們還敢想象么?假如將這一話題濃縮至留學生群體,現在的留學生在留學之前可以看到許多人留學后的樣子,但你能想象出留學數載后你自己的樣子么?
經歷了幾年留學生活,許多人脫穎而出,成為了新時代浪潮中的“弄潮兒”;但也有人經歷過幾年留學生涯后,只被開到2000的月薪,終歸于平凡。面對這些變化莫測的結果,準留學生在出國前,應該怎樣假設自己留學后的未來?
針對這一問題,我問過準留學生、留學生以及海歸創業者,從他們的回答看,準留學生與創業者都相對清晰,而留學生對于自己的未來認知含混。準留學生大部分覺得能夠左右自己未來的學習以及更長遠的工作生涯,創業者覺得自己已經適應了生活的節奏,而留學生,大部分表示自己還在等待抉擇—原來的目標顯得幼稚,未來的生活尚未可期,自己的能力難以評估。
歌德曾在《浮士德》中讓晚年的浮士德與曾經年少的浮士德進行對話,談起他最迷茫的一段年齡時,浮士德感慨道,“仍然擁有的已經遠遁,已經逝去的又變得栩栩如生?!碑斎?,這是“過來人”式的感慨,這句話的寓意在于警告還在年少的人,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現在。
仔細想來,“原來的目標顯得幼稚、未來的生活尚未可期、自己的能力難以評估”又怎能只是留學生的狀態呢?恐怕所有人在自己迷茫的年級都會出現這種狀態,而留學生,不過是恰巧處在這個年紀又兼具他鄉之客的身份而已。
Apple的創始人喬布斯,曾在《遺失的訪談》中談到,當他在Aplle2時代被同事排擠出公司之后,他曾一度陷入了焦慮與迷茫之中,但他仍然相信他的所作所為是被他一手創造的Apple最需要的,他同樣認為接下來他一手組建的MAC小組挽救了Apple,雖然在當時公司的人并不這么認為。如今Apple已經從1換代到8,同時創建了史蒂夫·喬布斯劇院,這或許就是對他當初那種“固執想法”的最好的肯定。留學生也一樣,不論何時,應該相信自己并更新自己,像Apple那樣換代,因為把握自己遠比把握這個世界來的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