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人_孫麗 編輯_羅布泊 設計_李陽
決定孩子命運的不是成績是你的選擇
特約撰稿人_孫麗 編輯_羅布泊 設計_李陽
孫麗(Lily)
中、高考過后,許多家長在焦灼的等待成績的同時,又陷入了另一種擔憂—孩子的出路問題。許多家長向我咨詢,是否要選擇出國這條路。在我看來,這不是一個可以簡單的用“是”或“否”就可以回答的問題。
在國外讀書有很明顯的優勢,課程設置的豐富性保證了孩子們特長的發揮,寬松的環境替他們拋棄了不必要的壓力,多彩的社會活動和多元的異域文化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增強了實踐的能力……但在國內求學也有其不可否認的優點,認同的環境、家長的陪伴和熟悉的教學方式等。沒有人能給出每個家庭確切的回答,需要結合多方面的因素進行判斷。
從2007年起,我開始從事國際教育領域的工作,到現在10余年了。這期間,我走訪考察了百余所中國和美國的高中及大學,接觸了上千名留學生和家長。這幾年國際教育大熱,許多中國家庭紛紛要為孩子選擇“高配”的國際教育路線,低齡留學趨勢也愈加明顯。作為一位在國際教育行業浸潤多年的資深從業者和一個三歲孩子的母親,我認為有以下問題需要考慮。
家長要清楚地知道送孩子出國留學的目的何在,是出國更有利于孩子自身的發展,還是僅僅為了自己的面子、為了“拼娃”。
許多家長把孩子送出國,是為了讓孩子得以在一種更廣闊的世界中成長,最后不論是學業還是工作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是我們樂見其成的一種結果。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社會中,許多孩子從小就承載了大人們過多的期望和比較的目光。他們的成長道路被物化,附加了不該有的計算和攀比。有的孩子明明在國內的學校發展得很好,家長卻想方設法要把孩子送到完全陌生的海外學校,無視孩子的意愿,這是不可取的。所以該不該送孩子出國留學,應該出于家長對孩子人生發展負責任的角度考慮,而不應該出于自身虛榮心的滿足和對某些遺憾的變相補償。
家長需要認真評估孩子是否適合到國外進行學習生活。
國外的教育相對于國內確實氛圍更自由、課程設置更豐富,可以滿足孩子們多方面發展的需求。但也正是因為所謂的“自由”,更要求他們對自己有清晰的規劃以及一定的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才能做到不沉溺于玩樂的同時學有所得,不泯然于眾?人。
此外,由于國內外的生活、教育環境存在很大差異,孩子們剛到國外的時候也容易出現一些消沉、低落、放不開的負面情緒,尤其是出國讀高中的孩子們,更小的年齡導致他們還不能很好的照顧自己,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到了國外很可能會出現一系列問題。
許多家長過度美好地想象了接納留學生的寄宿家庭,他們認為孩子住在寄宿家庭里可以更好地融入外國生活習慣和文化氛圍,殊不知,這其中也存在許多隱患。
孩子剛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就要直面巨大的文化差異,失去了熟悉的社會交往信號,心理上會產生深度焦慮,又因為沒有熟知的人或事物在身邊,這種焦慮得不到排解,最后不僅生活受到了影響,而且學業也不能很好的完成,這種例子在我的所見中不在少?數。
最后,還要向內體察自身家庭的財務狀況和生活需求。
很多中國家長不惜砸鍋賣鐵,也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條件,殊不知,有時候勉力供孩子出國也會給孩子造成過重的心理負擔,適得其反。
多年參與留學工作的經歷,讓我看到過一些極端的例子,有的家長為了把孩子送出國,不惜賣掉家里的房子,只希望孩子可以接受更加國際化的教育,以后能有更好的發展。但這種殷切期望在家長一次次不自覺的過分關心中變成了孩子無法排解的巨大壓力,使得孩子最后不光沒能順利畢業,心理上也變得有些抑郁。
在國外留學,真正的意義是什么?也許答案并不是“我接受了比國內更優質的教育”,不是“我見識到了多元的文化,認識了很多國外的朋友”,而是“我覺得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潛移默化地發生了變化。我學會了用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學會了不輕易評價別人,尊重每一個個體,看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變得勤勞和勇敢,學會了如何面對陌生和孤獨;我開始相信夢想和堅持的力量”。
作為一個行業的資深從業者和一位母親,我希望家長可以慎之又慎地去考察、考慮。成績只是參考,真正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是在他們人生路上做出的每個選擇,家長作為陪伴、引導孩子成長的人應該保持遠見和理智,盡可能地幫助孩子規劃一條適合他們的人生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