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爽 吳望玲
“三公”經費審計發現的常見問題
■梁 爽 吳望玲

所謂“三公消費”,指的是通過財政撥款安排給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因公出國(境)、公務車購置及運行、公務招待等方面的支出。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壓縮“三公”經費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眼下“三公”經費雖然有明顯下降,公務接待逐漸走向規范,鋪張浪費之風大為收斂,我們更不能被表象所迷惑,而要看到“明降”背后是否存在掩耳盜鈴的變通,欲蓋彌彰的轉嫁,金蟬脫殼的暗升。對此,有關部門要加大“三公”經費監管力度,“明”堵“暗”防,堵死“旁門左道”,取締“集散地”和“避風港”,做到監管不留盲區、檢查不留真空、監督不留死角,使“三公”經費真正壓下來,降下去。
據近年來審計所反映的情況,發現部分行政事業單位“三公”經費支出明“瘦身”暗“胖體”。審計時應關注的主要問題有:
1.關注“三公經費”支出的預算編制標準是否合規、調整變動的審批程序是否規范。
3.關注其他收入。在其他收入如事業收入、非稅收入中列支“三公經費”支出,非財政撥款中往往隱含著更大的三公支出空間。
1.關注部門有無將出國(出境)、公車購置與運行以及公款吃喝費用轉移至下屬單位列支或攤派到企業報銷。將不合理的開支搖身一變,單位里的協會、工會經費、單位食堂等賬戶成了開支“三公”經費的“避風港”。如:一是轉移給下屬單位或二級機構列支。有些主管部門把本應在單位賬上列支的經費直接轉移到下屬單位或二級機構去,或將相關經費以撥出資金的形式先撥付到下屬單位,再通過下屬單位列支機關本單位的“三公經費”;二是有些權力部門將“三公經費”支出轉嫁給相關單位。
2.關注政府部門是否存在“小金庫”。私設“小金庫”主要目的是為了掩蓋一些不合理的支出。“小金庫”來源各異,形式多樣,支出去向也往往與“三公”領域有關,在審計中發現部門有“三公”行為卻沒有“三公經費”的預算支出,很可能就是隱藏在單位賬外資產或小金庫中。將收取的房租費、二級單位繳納的管理費、國有資產變賣收益或有意隱瞞的一些收入未納入單位財務而抵頂招待、旅游等支出。
3.關注巧立名目虛開發票。將“三公經費”開支轉換成購買辦公用品費、單位基建費、材料費、設備購置費等發票,使“三公經費”支出混入其他科目如辦公費等列支。
僅監督“三公經費”的真實性、合法性尚不夠,更重要的是應觸及“三公經費”的績效性。
1.關注支出是否為本部門業務活動所必需,其基本用途是否正當,是否產生了應有的管理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關注是否有利于履行政府職能,達到履職目標,如出國(境)費用方面,預定目標是否達到,相關報告和評估反映的結果是否確實。
總之,對含鉬花崗巖來說,其特點是:(1)含堿土金屬較高;(2)堿金屬較高;(3)二氧化硅較高;(4)含Ca2O及FeO+MgO較低;⑤堿金屬中K遠大于Na。后期花崗巖中堿金屬高時對成礦有利。另外,花崗巖巖石中Al2O3超過MgO時,FeO的含量很低時對成礦有利。
3.關注是否超出相關標準、定額,與同期、同系統(行業)比較情況,保障公務需求情況。如公務用車運行費用定額標準執行,單車油耗、修理費用節約超支情況,以及有無閑置浪費情況。
1.關注公務接待支出的三個重要原始憑證——派出單位公函、接待清單、發票。審查接待清單內容是否齊全,是否有經辦人及相關負責人審簽;關注結算是否按規定實行財政直接支付或銀行轉賬或公務卡,將收款單位與發票公章不一致、現金結算的作為重點審計內容。
2.關注公務接待支出是否按預算實行總額控制制度,重點關注隱性接待支出。
3.關注會議費的支出。不少單位為防止大量超支,采用各種手段掩蓋業務招待費超支的現實,粉飾財務報表。最常見的就是將部分業務招待費轉嫁到會議費上。業務招待費在賓館、酒店等開具會議費發票,從而為超支的業務招待費披上合法外衣。同時,私人請客、宴請領導、朋友聚會等私人交際目的的招待費也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其中。業務招待費屈身一變為會議費,容易找到貌似合理的支出理由或借口,容易逃避相關部門的監督檢查。審計中要特別注意該科目支出的原始憑證,將吃喝招待費支出計入會議費科目,從會計賬目和憑證看,計入支出科目為經費支出——會議費,但從后附明細單據看,大多為煙酒吃喝招待,審計人員若不審查明細單據就很容易讓被審計單位蒙混過關。
一個完整的會議費支出必須具備四個條件:(1)會議通知,包括會議時間、會議內容、參加人員、會議地點等;(2)與會人員的簽到簿;(3)場租費、住宿費等;(4)就餐地點和人數。
4.關注招待費是否隱藏在賬外列支。有些單位將收取的房租費、二級單位繳納的管理費、國有資產變賣收益或有意想隱瞞的一些收入未納入單位財務賬統一核算,私設小金庫,用于發放福利及公務、招待、旅游等支出。
5.關注有食堂或者招待所的單位,應重點檢查其是否從中支出了招待費,而以其他名義進行補助。
6.關注是否虛開發票掩人耳目。如將招待費開支轉換成購買辦公用品費、單位基礎建設費、會議材料費、打印費、宣傳費、設備購置費等等發票。這種手段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一般不易察覺,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要擦亮雙眼,善于觀察,還原招待費支出的真實性。
7.關注有無用公款互贈禮品或紀念品,相互宴請的情況。
8.關注下屬單位。延伸審計看是否存在把招待費轉移到下屬單位報銷的問題。對于那些有下屬或二級機構的部門來說,轉移“三公經費”支出更是“得心應手”。把本應在單位賬面支出的經費直接轉移到下屬單位和二級機構去,或將相關經費以撥出資金的形式先撥付到下屬單位,再通過下屬單位列支機關招待費、人員出國等費用,以逃避審計監督。
1.關注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超預算支出或未按規定調整預算。
2.關注公車的數量,是否適度,是否存在超編制、超標準配備公務用車;有無換用、借用、占用下屬單位或者其他單位和個人的車輛。
3.關注購置新公車有無辦理相關審批手續,是否按規定實行政府采購。舊車處置是否符合規定,殘值是否入賬等。
4.關注油費的支出,是否由單位相關部門負責采購,并根據里程數來考核油耗。
5.關注是否建立派車審批等內控制度。有無派車單,出車事由是否合理。
6.關注修理費的支出是否合理,有無多渠道列支公務用車費用情況;是否存在將公車加油費、過路過橋費在差旅費中列支;是否存在把公車費在“小金庫”列支或轉移到下屬單位報銷。是否存在將公車費虛開發票轉換成購買辦公用品等等。
1.關注無預算、超預算、無審批出國費用。
2.關注報批文件的真實性、行程安排的合理性。出國事由是否合理,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有無以公務為名,行公款旅游之實的現象。
3.關注出國費用是否超過審批的標準,出國時間有無超過規定等。
4.關注出國費用會計資料原始憑證,審計其真實性、合法性。為規避出國費用的開支數字過大,某些部門會將出國、出境費用變成國內考察交流的旅行社票據;是否存在把出國費在“小金庫”列支或轉移到下屬單位報銷;是否存在將出國費虛開發票轉換成購買辦公用品等等。
三公支出名義繁多,違規行為也千奇百怪,但無論如何,只要審計人員細心敏銳地調查核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加大對“三公經費”支出問題的查處,必將為中央八項規定的貫徹落實發揮應有的監督職能。
(作者單位:奉新縣人民銀行、奉新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