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劍華
基層審計機關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樊劍華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網絡的發展、信息系統的廣泛使用,大量的經濟業務活動通過網絡實現了無紙化,使得審計工作環境越來越復雜。按照金審工程的要求,為加快審計機關信息化建設,我局2008年就為審計干部配置了人手一臺筆記本電腦,但計算機利用程度及使用效益卻不高,制約了審計信息化的建設和發展,究其原因歸納有以下兩點:
一是客觀上部門信息化建設發展不均,影響計算機審計作用的發揮。基層計算機審計的使用范圍相對較小,除金融、稅務等部門信息化建設起步早,信息化程度高外,大部分行政、事業單位會計電算化近幾年才得以普及,信息化水平較低,部分單位甚至未采用計算機進行會計核算,有的僅對財務系統進行了信息化核算,相關業務數據未進行數據化處理,加之目前各類財務軟件未建立統一的數據接口,導致計算機輔助審計應用軟件與被審計單位財務管理系統銜接困難,開展計算機審計的難度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層審計信息化建設的推進和發展。
二是主觀上審計人員信息化觀念淡薄,制約審計信息化建設的發展。首先,審計業務水平不匹配。多數審計人員傳統的審計觀念、方式和方法根深蒂固,難以接受新鮮事物,利用計算機審計的意識不強,只把計算機用來處理文字、編輯文件、存儲資料等的工具,不能適應信息化發展需求;其次,審計人員結構大齡化。如:我局5名局領導、6名中層干部50歲以上8人,人員青黃不接,老審計雖然有豐富的審計知識和經驗,但計算機知識匱乏,要將傳統審計方法轉變為計算機審計難度大;第三,復合型人才少。近三年,我局選送4名業務骨干參加審計署計算機中級培訓,可合格人員先后跳龍門。多數審計人員雖經過一定的計算機相關知識的培訓,但由于非計算機專業畢業,要真正運用計算機軟件完成實質性審計程序難度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審計信息化建設的推進和發展。
針對上述審計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我認為要加快基層審計機關信息化建設步伐,提高審計業務水平,應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強化思想意識。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要適應新常態,準確地理解審計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不斷增強審計信息化建設的思想意識,清醒地認識到審計信息化建設事關審計人員的職業資格和技能,事關審計質量和審計效率的提高,事關審計機關能力建設,事關審計事業的生存發展,只有走科技強審之路,才能更好地發揮“審計免疫系統”功能,擔當審計經濟監督責任。
二是保障經費需要。首先,上級審計機關要爭取將“金審工程”列入財政預算,每年以專項補助資金下撥基層審計機關,主要用于信息化建設;還可以以轉移支付的方式,在辦公設備配置、審計信息化工程建設運行維護經費等方面下撥基層審計機關予以經費保障。其次,建立和完善審計機關經費保障長效機制,力爭把信息化建設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使基層審計機關審計信息化建設更好更快地發展。
三是培養專業人才。審計機關要堅持有針對性、計劃性的組織不同層次審計人員進行計算機和相關軟件知識的培訓,并積極選送優秀業務骨干參加審計署開展的計算機審計中級和信息系統審計培訓班學習,培養更多復合型審計專業人才;堅持開展“以老帶新,以新促老”活動,采取新老結對的方式,充分發揮老審計的傳、幫、帶作用,加快老審計人才知識更新和新審計人才的培養進度;堅持把審計工作實踐作為培養審計人員的基本途徑、第一通道,不斷增強審計實踐吸引力和強度、力度、濃度,挖掘和釋放人才潛能,使審計人員在實踐中迅速提高實戰能力。
四是注重數據采集。首先拓寬審計數據采集渠道,(一)關注日常審計項目數據的采集;(二)依據出臺政策使相關部門電子數據制度化、長效化報送采集;(三)推進聯網審計,通過與被審計單位業務系統連接,實現審計數據的實時采集;(四)建立與相關部門聯動機制,實行成果共享的數據采集。其次強化審計數據管理機制,實現數據連續積累、集中存儲、統一集約化管理,使原始數據與審計標準數據、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的同步積累,進一步提升電子數據的數量、質量和延續性,規范數據采集、存儲和使用流程,保障審計數據安全。
五是提升管理水平。在領導選配方面,應堅持德才兼備原則,擇優將既懂審計業務又熟悉計算機的人才選配擔任領導崗位,強化審計信息化管理領導;在機關管理方面,逐步推廣審計管理系統(OA)應用,形成以審計業務、機關事務處理為主線的審計管理數字化,實現公文辦理、審計業務、檔案管理網絡化;在審計業務方面,逐步推進現場審計實施系統(AO)應用,實現審計項目計劃實施、審計質量控制、審理復核、審計成果利用、審計資源調配等數字化和遠程化,大膽探索審計管理模式,不斷創新組織方式,逐步提升審計業務的數字化管理水平。
(作者單位:南昌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