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貞虎
水生植物的奧秘
◎文 王貞虎
水生植物“人丁興旺”,子孫繁衍,家族很是龐大。
植物學家依據水生植物生長時所需要的水的深度,將其分為挺水植物、浮葉植物、沉水植物、水緣植物、喜濕植物、漂浮型植物等幾大類。
我們知道,水是生命之源,任何一種植物的生長都離不開水。但是,物極必反,有些植物如大豆、棉花、玉米等旱生植物往往因澆水過多或排水不良而造成根莖腐爛。這是由于地里積水后,土壤缺氧,植物“呼吸不暢”,加上土壤中因缺氧造成微生物活躍,能制造出對植物有害的硫化氫等無機化合物,讓植物的根莖滋生了病原菌,造成了根莖的腐爛。
但是,有些天生生活在水中的植物,比如荷花、碗蓮、蘆葦、香蒲、睡蓮等,它們常年以水為家,卻能生活得滋滋潤潤,并不會因水而“窒息”,這是為什么呢?

挺水植物包括荷花、碗蓮、蘆葦、香蒲、茭白、水蔥、蘆竹、水竹、菖蒲、蒲葦、黑三菱等。挺水型水生植物植株高大、花色艷麗,絕大多數有莖、葉之分;直立挺拔,下部或基部沉于水中,根或地莖扎入泥中生長,上部植株挺出水面。

沉水植物包括苦藻、黑藻、金魚藻、狐尾藻、燈籠藻、眼子菜、刺藻、貍藻等,主要是水草類。沉水型水生植物根莖生于泥中,整個植株沉入水中,有發達的通氣組織,利于進行氣體交換。葉多為狹長或絲狀,能吸收水中部分養分,在水下弱光的條件下也能正常生長發育。對水質有一定的要求,因為水質渾濁會影響其光合作用。花小,花期短(除部分植物外),以觀葉為主。
水緣植物生長在水池邊,從水深23厘米處到水池邊的泥里,都可以生長。水緣植物的品種非常多,主要起觀賞作用。種植在小型野生生物水池邊的水緣植物,可以為水鳥和其他光顧水池的動物提供藏身的地方。
浮葉植物包括睡蓮、鳳眼蓮、浮萍、萍蓬草、荇菜、慈姑、菱角、芡實、小浮蓮等,主要是蓮科植物。浮葉型水生植物的根狀莖發達,花大、色艷,無明顯的地上莖或莖細弱不能直立,葉片漂浮于水面上。浮葉型水生植物中的萍蓬草屬和睡蓮屬植物,它們的根在池塘底部,花和葉飄浮在水面上,它們除了本身非常美麗外,還為池塘生物提供庇蔭,并限制水藻的生長。



喜濕植物生長在水池或小溪邊沿濕潤的土壤里,但是根部不能浸沒在水中。喜濕性植物不是真正的水生植物,只是它們喜歡生長在有水的地方,根部只有在長期保持濕潤的情況下,才能旺盛生長。常見的有櫻草類、玉簪類和落新婦類等植物,另外還有柳樹等木本植物。
漂浮型水生植物種類較少,這類植株的根不生于泥中,株體漂浮于水面之上,隨水流、風浪四處漂泊,多數以觀葉為主,為池水提供裝飾和綠蔭。它們既能吸收水里的礦物質,同時又能遮蔽射入水中的陽光,所以能夠抑制水藻的生長。漂浮植物的生長速度很快,能更快地提供水面的遮蓋裝飾。但有些品種生長、繁衍得特別迅速,可能會成為水中一害,如水葫蘆等。
科學家分析,水生植物之所以能成為出色的“潛泳員”,拿水做它們的“別墅”,這與水生植物自身獨特的身體結構有關。
首先,那些生活在水中的植物大多有一些柔軟而透明的葉子,有的甚至長成一種柔軟透明的絲狀葉,比如金魚藻。這些葉子特別是絲狀葉可以大大增加與水的接觸面積,使葉子能最大限度地在水中得到平時較難得到的光照和吸收水里溶解得很少的二氧化碳,保證光合作用的進行。

當然,這只是水生植物在水中耐以生存發展的外因,讓它們能在水中生存的內因則是另一種“秘密武器”。原來,水生植物還有另一個“身體特點”—發達的通氣組織。比如蓮藕,它的葉柄和藕中有很多孔眼,這就是它們的通氣道,也可以說是用以呼吸的“鼻子”。孔眼與孔眼相連,彼此貫穿成為一個輸送氣體的通道網。有了這樣一張通氣網,即使長在不含氧氣或氧氣缺乏的污泥中,仍可以生存下來。通氣組織不但讓水生植物自由呼吸,還可以增加它們身體的浮力,維持它們在水中的身體平衡,不至于一有風吹草動,便倒斃在水中。

水生植物還有一個身體特點,那便是在它們的根部皮層里,具有較大的細胞間隙,上下連通,形成一個空氣的“傳導系統”。這種系統能夠保證水生植物的根進行充分的呼吸。
千姿百態的水生植物在長期進化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與水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從而繁衍不息,在整個植物類群中占據一定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