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學軍 邯鄲市國土資源局
從遼上京、遼中京的選址和規劃建制看中華建筑文化傳承與融合
文/楊學軍 邯鄲市國土資源局
以遼上京、遼中京為例,從都城建制理念、都城選址、都城布局、都城架構等方面,論述了中華建筑文化的傳承與融合。這兩個都城是中原華夏文明和草原少數民族游牧文化融合的產物,是中華民族優秀建筑文化的傳承與結晶。
遼上京及中京 選址布局 架構
遼國,是由契丹族在公元916年建立起來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共傳9帝,長達210年。
自遼太祖在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巴林左旗林東鎮南建都上京臨潢府以來,隨著遼兵的南侵與東擴,為控制因戰爭而獲得的疆土,又先后興建了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歷史上稱其為“遼代五京”。
在這“五京”中,除上京是都城外,其余四京都是陪都。然而,在遼宋“澶淵之盟”,結束了兩國之間長達百年的疆土爭奪戰結成兄弟之邦后,遼國興建的中京大定府,成為遼圣宗以后的統治中心,其政治地位遠遠超過了其他三京,直逼上京臨潢府。
為此,本文僅以遼上京和遼中京的建制理念、選址和規劃布局為例,試論中華建筑文化的傳承與融合。

(一)
遼上京始建于公元918年,是遼建國后第三年所建。當時,該國在向中原大地擴張時,對其所占領的疆土,實行的是漢人和契丹人分治的“兩院制”,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遼太祖受中原大地各朝都有都城的影響;同時,為安置所占疆土的漢人,遂產生了建設皇都的動議。但是由于他們是游牧民族,“轉徙隨時,車馬為家”,沒有建設城市的習慣,遂任用漢臣韓延徽、韓知古、康默記、盧文進等,仿照中原都城的建制和形態,開始興建遼國第一座都城——遼上京。因此,在《遼史》中就有“太祖初元,庶事草創,凡營都邑,建宮殿、正君臣、定名分、法度井井,徽力也,為佐命功臣之一”的記載。
上京位于廣闊的草原南部,平面呈日字形,由南、北兩部分組成,城墻均為黃土版夯筑,可能有包磚。北部的一座城,呈方形,東、南、北三墻均是直線,長度均在1500米左右;西墻中段位于小土崗頂部,南、北兩端向內曲折,長度約1850米;該城周長6398.6米,殘高5至9米,城墻中部有殘存的門址,并加筑甕城,城墻上有殘存的馬面,城址面積達225平方米,規模宏大、?筑水平高超,具有較強的防御功能。從現存遺址來看,應是遼國早期所建的“皇城”。
在皇城中央略偏東北的高崗上,有一個正方形的小城,周邊長約2000米。據史書記載,此城是皇城中的“大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宮城”。宮城有三門,現宮城墻基己殘毀,內有宮殿、門闕等建筑基址。
南邊的一座城緊挨皇城的南城墻而建,其北城墻即皇城的南城墻,呈矩形,周長5800米,城址面積210萬平方米,比皇城略小,為安置漢人所建,稱之為“漢城”,這應是皇城外廓城的內廊。東、南、西三面城墻均系后建,墻身較皇城低窄,殘墻最高3米,無馬面。
據《遼史》記載:在“皇—漢”城之外還建有“郛郭”,“輻員二十七里”(注3),這很可能是一般居住區和城防區,應是廓城中的外廓。
遼中京位于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縣境內,是宋遼“澶淵之盟”后,于統和二十一年(公元1003年)開始建設的一座新城,歷經五年基本?成。這時遼、宋兩國爭奪疆土的戰爭已經停止,南北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民族交往更加頻繁,遼國的封建政權制度已經形成,遼圣宗經常在此接待宋朝使臣、親理朝政,其母蕭綽太后長也居于此,該城己成為遼國事實上的都城。
該城以上京為依托,整個布局仿照北宋汴京開封府而建,分為外城、內城、皇城。城墻均為黃土版夯筑,殘跡最高約4米。外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4200米、南北寬3500米,南墻正中有朱夏門遺址,筑有甕城,四角有角樓遺址。從朱夏門至內城陽德門之間有一條寬64米的中央大道,兩旁有石砌排水溝,溝用木板覆蓋,穿越南城墻入河,城墻下有石砌涵洞。在中央大道上殘存一馬鞍形土包,殘高4米,考古人員推測是市樓遺址。大道兩側各有對稱的4個里坊,各里坊都筑有坊墻,坊墻臨街開門。里坊北面的大道兩側各有250米的廊舍遺址,應是物資交換的場所。此外,還有官署、驛館、寺院等遺址。在外城西南隅的一處25米高的山崗上,自東麓到山頂分布有許多寺廟遺址。
內城在外城中部偏北,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000米,南北寬1500米。城墻沒有馬面, 有?墻,墻內大都是空地,少有固定建筑物,通過考古勘探這里是守衛宮城的士卒搭設氈帳的地方。
宮城位于內城北部中央,平面呈正方形,宮城的北墻也是內城的北墻,每面城墻的長度均為1000米;在東、西城墻的南端仍可看到角樓遺址,南城墻有三門,正中的閶闔門已經毀沒,僅在其東、西兩側180米處,有寬15米的豁口,應為東、西掖門的門址,三門內都有寬8米的道路進入宮城。閶闔門的道路直達一座大型宮殿基址,東、西兩掖門各通向兩重宮殿遺址。
(二)
遼上京、遼中京,雖然地處我國北部草原,但它作為中原大地上的漢文化和草原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文化大融和的產物,無論是在建設理念上、城市選址上、規劃布局上、道路架構上都遵循了我國古代的傳統定制,同時,也有本民族的特色,是中華民族建筑文化的結晶。
首先,從都城建制理念來看,它與中華文明一脈相承。
我國古代在生產力低下,交通聯絡不發達的情況下,對其所屬的廣柔疆士和領地的管理,西周實行的是分封制,秦統一全國后,實行的是郡縣治。在眾多郡縣的基礎上,按照所處地域方位,由皇帝授權分設“五京”,分片管理,這也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傳統和獨有的思維方式。這種體制起源的因由,雖然學術界尚無定論,但早在西周時期出現的“陪都”制,應是“五都”制的肇始。史載,周武王滅商后,建立了周朝,為了控制東部的廣大疆土,在東部設置“邑”作為陪都。到春秋戰國時期,其陪都形式就更為普遍。因此,有的學者稱其為“雙都”制。
在我國最早實行“五都”制管理的國家,是戰國時期的齊國。齊國對其疆土的管理是在郡縣制的基礎上,又設置了“五都”,即將全國分成五個大區,每個大區都有一個都城,都有一支常備軍,分別為臨淄、高唐、平陸、即墨、莒,實行軍政統一,臨淄為全國的首都。為什么齊國實行的是“五都”,而不是“四都”或“六都”,有的學者認為這與我國古代的五行思想有著根深蒂固的內在聯系。因為早在夏商時代,我國就產生了“陰陽”和“五行”的說法,認為人類社會的變化和自然界一樣,也是受士、木、金、火、水等五種物質元素的支配,也是按照士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的規律運行,這一說法對中國古代人的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而齊國有一個道家代表人物叫鄒衍,人稱“談天”,鄒衍是齊稷下學宮的著名學者,他在陰陽說、五行說的基礎上創建的以“五徳終始”為核心的五行學說,認為“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必勝”,受到齊宣王、齊閔王的高度重視,“是以鄒子重于齊”,被齊王賜于上大夫。也可能是受此影響,齊國才在管理體制上實行了“五都”制。
而到三國曹魏時期所設置的長安、譙、許昌、鄴、洛陽等“五都”,除管轄功能外又賦于了眾多的政治含意。譙乃曹操興起之地,許昌乃漢亡之地,鄴乃魏興之地。到漢代在國都長安之外也設過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等“五都”,但這五都指的是全國五大商貿中心城市。
到唐朝中期,以長安為京師,也先后按東、南、西、北、中等自然方位,設置了西京鳳翔府、南京成都府、中京京兆府、東京河南府、北京太原府等。據《舊唐書》和《新唐書》記載,當時位于東北邊陲的渤海國也像唐朝一樣,實行的也是“五都”制。
因此,遼國建國后,隨著其領土的擴張、疆域的擴大,實行的“五京”管理體制,就是向中原地區都城學來的,這也是華夏都城文化的傳承。
其次,從都城選址來看,它是華夏文明和少數民族文化之融合。
我國古代對于都城的選址有著嚴格的定制?!胺擦迹怯诖笊街?,必于廣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才,就地利?!睆纳坛缙谠谫Z魯河、金水河、須索河附近建商城開始,到殷商建都安陽洹河之畔,從西周豐、鎬二京建在豐水東、西兩岸,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燕下都、趙邯鄲、齊臨淄、曲阜魯城、鄭韓故城、楚都郢和秦漢隋唐宋元各朝各代,不論是統一的王朝,還是割據的封建政權,凡建都城的,都是按上述定制選址。能靠山的必有河流,有險可守,有水可用;不能靠山的就依河而建、高臺筑城。這固然和當時生產力低下、封建割據不斷有一定關系,但在科學尚不發達的古代,古人認為:水主財來,山主丁矣;水可以聚氣,山可以增勢,空氣流動而成風,加上陽光的作用,可以影響大地的氣候和萬物生長。因此,它也是我國古代順應自然、融入自然、天人合一的產物。
從遼上都、遼中都的選址來看,它既符合我國古代都城選址的傳統定制,又與該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國情有關。因為遼國是契丹游牧民族建立起來的政權,其轉徒不定、車馬為家的游牧生活決定了皇帝實行的是巡狩制。在信仰上,他們崇拜祖先,據《遼史.》記載:“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其后族屬漸盛……潢河(今西刺木倫河)之西,土河(今老哈河)之北,奇首可汗故壤也”。他們認為潢河與士河是先祖繁衍和生活的地方,是該民族的中興之地。為此,該族在潢河與土河匯流處的木葉山上建有祖廟;遼建國后,此地又成為遼國各代帝王即位前必須行使“柴冊儀”的神圣之地。這就不難理解遼建國后始建第一座都城時,為什么要將都城建在潢河之畔,而起名也叫“臨潢府”。而在遼鼎盛時期興建中京時,不是將中京建在其所轄疆土的中心,也是建在潢河與土河匯合處之北、木葉山之下的沖擊平原上,起名叫大定府。同時,此地又位于草原南部邊緣,離中原地區較近,也是南農北牧經濟社會形態的結合部,客觀上也便于對中原地區擴張的控制。

因此,從遼上京、遼中京的都城選址來看,它既符合我國古代都城選址的傳統定制,又契合了該國的信仰與國情,是中原華夏文明與北方少數民族地域文化融合的結晶。
再次,從都城布局來看,它傳承和延續了我國古代都城的傳統定制。
我國古代的城市規劃,由于受儒道哲學影響,是在維護和鞏固皇權貴族封建統治階級權威基礎上產生的,具有嚴格的等級觀念和不正不威的秩序感。在《周禮.考工記》中就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之定制,在空間布局上也有“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內為之城,城外為之廓”,“筑城以衛君,造廓以利民”的祖規。這種禮制制度下產生的城市規劃思想,不但對我國古代都城空間布局產生了很大影響,也影響著遼國的都城建制。史載遼開國皇帝遼太祖崇拜孔子,上京建成后,該國在皇城內建有國子監,在其所占領的府、州、縣建有孔子廟,設學養士傳授儒家學說,舉辦科舉取士參與治國理政。在都城建設中由于本民族沒有建設城市的經驗,又是使用的漢人。因此,無論是遼上京,還是遼中京全部是按中原地區都城的規制執行。

“方九里”是指城池的規模和形制。先秦時一里相當于現在的415.8米,唐宋時期一里相當于現在的430米。因為遼上京、遼中京都是在平坦的草地上所建,地勢開闊,發展用地充足,為此,在建遼上京時較少受到用地的限制,但到遼中京時己基本與“方九里”相近。而遼上京的皇城和宮城,遼中京的宮城都是方方正正的四方形,這種方方正正的宮城布局,彰顯的正是不正不威的皇權觀念。
“旁三門”指每面城墻有三座城門。遼上京和遼中京是否每面城墻上都是三座城門,史書文獻上記載很少,有待考古勘探來驗證,但據《乘軺錄》在對遼中城的宮城的描述中有:“自陽德門入,一里到內門,內閶闔門,凡三門,街道東西無平民。”因此,《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史》認為:“宮城是中京的核心……門制上符合三門之制,其規劃大致與中原宮城典型模式相符”。而通過考古勘探,也發現了這三座城門的遺址,其中閶闔門已毀,兩側有15米的豁口,應是武功門、文化門的基礎,向內各有一條8米長的道路通向三座宮殿。

從空間布局上來看,都城作為一個地域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它彰顯的是君權為核心的倫理觀念,這種觀念被稱為“禮樂”精神。按照蕭然先生解釋,禮是根本、是目的;樂是派生、是手段。兩者配合起來,再輔以刑、政,求得長治久安。何為“禮”?出生于趙國的儒家三位奠基人之一、后圣荀子解釋為:“貴賤有等,長幼有序,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彼憩F在都城布局上,就是“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內為之城,城外為之廓”、“筑城以衛君,造廓以利民”。在這種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下,都城的布局理念以封建政權為核心,這個核心就是皇帝所在的宮城,它都位于都城正上方最顯赫的位置。
從遼上京、遼中京來看,都是完全按照中原地區都城布局的建制實施,規制結構明確,皇權思想突出,三重城垣布局,一條城市主軸(中央大道)連通;但在實施中也保留了本民族的一些特征。二個京城的皇城,都在軸線上方最顯要的位置,宮城位于主軸的頂端,全城以主軸為軸線,對稱布局,功能清晰。但在遼上京的宮城內和遼中京的皇城中都發現有部分空地,上面沒有建筑基址,考古人員分析,這里應是守衛宮城的士卒搭設氈帳的地方,仍保留著契丹族固有的民族傳統。從二個京城的宮城來看,都位于皇城之內的顯赫位置,是都城的核心;宮城內都建有三大殿,中間為正殿,兩側為偏殿;但遼上京居中居高,三大殿偏置于內院西部;遼中京居上居中,已初步出現內外朝之區分,但不明確是前朝后寢;但二個京城中宮城內的三大殿排列卻是平行,這與中原地區的宮城前后排列不同,這可能與該民族“東向拜日”有關,還保留有該民族的信仰傳統。關于宮城中的三大殿布局最早出現在何朝何代?中國社科院主席團成員、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劉慶柱大師通過對邯鄲趙王城遺址中西小城宮城中的三個大形宮殿夯士基址布局的研究、和“龍臺”居中、居前、居高的分析,首次提出了對以后歷代“大朝正殿”布局設計影響深遠。如漢長安城未央宮的前殿,北魏洛陽城宮城的太極殿,唐長安城宮城的太極殿和大明宮的含元殿,北宋東京城大內的大慶殿,隋唐洛陽城宮城的乾元殿,元大都宮城的大明殿,明清北京城故宮的奉天殿和太和殿等。
從二個京城中的廓城來看,都位于下方的位置。但奇特的是在遼上京的廓城內、與皇城一墻之隔建有一個專門安置漢人的內廓,其位置非常顯要,這在少數民族政權中非常少見,可見漢人在遼國中占有這的重要地位和漢文化對該民族之重要,它對傳播華夏文明,改變契丹少數民旅游牧生活,繁榮都市經濟,促進民族大融合起到了有力的推動。而遼上京的外廓因流經該城的潢河自城西南穿過,己將城內文化堆積層沖刷殆盡,只在史書文獻上還有記載。遼中京的廓城,就比遼上京進步多了,根據考古勘探資料來看,在廊城內發現有道路,排水溝,有居住的坊區、坊墻、坊門,有廊舍、庫府、官署、廟宇、園圃、驛站等遺址,這些遺址都對稱布局、次序井然,這表明到遼國鼎盛時期,廓城已成為居住、交易、行政、公共流動、民族交匯的中心,實現了民族的大融合。
最后,從都城架構來看,它實行的我國古代都城特有的路網傳統。
城市道路作為城市的骨架,它不但是城市的交通命脈,也決定著城市的架構特色。在儒家文化思想影響下,我國的古代都城的路網結構都是以皇宮王室為中心展開,采取棋盤式布局,運用縱橫交錯井字形結構,經緯龍骨,嚴謹方正。它既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不正不威的等級觀念和秩序感,也形成了我國古代都城的傳統特色。這種結構形式產生于何時,《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筑.園林.城市規劃》卷指出:“鄴城的規劃繼承了戰國時期以宮城為中心的規劃思想,改進了漢代長安宮城與閭里相參,布局分散的狀況,是一個功能分區明確、結構嚴謹的城市,主要道路正對城門,干道丁字相交于宮門前,把中國古代一般建筑群中軸線對稱的布局手法擴大應用到整個城市。這種布局形式對此后的都城規劃,如隋唐長安城等都有很大影響?!?/p>
從遼上京、遼中京的道路框架結構來看,它們和鄴城以及中原都城一樣,也是以宮城為中心、中軸對稱,在宮城前丁字交匯,按照其所處的位置和功能,寬窄長短各不相同,呈棋盤形網絡布局。遼上京從宮城前的承天門開始,向南有一條64米寬的大道,筆直地穿過皇城和漢城之間的大順門,直達漢城南城墻上的順陽門,把宮城、皇城和廓城連接在一起;宮城前一條東西走向的道路與大道北端相接,在宮城外形成丁字交匯,兩條平行的東西向道路和大道相交,分別構成了皇城內與漢城內典型的十字干道的變體;然后在皇城和漢城中,又有多條垂直的或橫向的小街構成網狀道路骨架,把城區分割成許多不同的坊區。遼中京也是以宮城前的64米寬的筆直大道為中軸,把皇城和廓城連接在一起,在大道兩側,有南北向的經路3條,東西向的緯路5條,道路等級主次分明,路寬分別為64米、15米、12米和8米,路面為黃土、灰土、砂粒鋪成拱形,路旁有排水設施,城墻下有涵洞,這些特征的出現更接近或等同于中原都城。
(三)
從上述分析不難看出,隨著北方契丹游牧民族建立遼國、南侵擴張的過程,也是一次民族大遷徙、人員大交流、文化大融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北方少數民族在吸收了中原地區漢民族華夏文明先進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同時,也逐漸建立了封建制的生產關系,形成了集權式的封建政權,興建了以都城為代表的城市萌生。遼上京、遼中京就是這些城市的典型代表,它們無論是在建設理念上、都城選址上、規劃布局上、路網架構上,它既是是中原華夏文明和草原少數民族游牧文化相融合的產物,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建筑文化的傳承與結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