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心東
(新汶礦業集團萊蕪中心醫院,山東萊蕪 271103)
CT、MRI影像學診斷顱骨骨肉瘤的臨床分析
何心東
(新汶礦業集團萊蕪中心醫院,山東萊蕪 271103)
目的 分析CT、MRI影像學診斷顱骨骨肉瘤的臨床應用。方法 選取我院診斷的6例顱骨骨肉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CT、MRI影像學檢查進行診斷對比結果。結果 MRI檢查的診斷符合率明顯高于CT檢查,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CT、MRI影像學診斷顱骨骨肉瘤均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同時也各有優缺點,二者聯合應用可明顯提升臨床診斷率。
CT;MRI;影像學;診斷;顱骨骨肉瘤
該研究為了進一步分析C T、M R I影像學診斷顱骨骨肉瘤的臨床應用價值,選取了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期間診斷的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診治的6例顱骨骨肉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手術治療,并經手術及活檢病理證實,符合顱骨骨肉瘤的臨床診斷標準,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頭痛、惡心、嘔吐等?;颊咧?,男4例,女2例;年齡18~39歲,平均(20.7±5.4)歲;病程3~12個月,平均(6.5±2.1)個月;原發5例,繼發于顱腦腫瘤術后放化療者1例;病變部位中,頂骨2例,顳骨2例,額骨1例,枕骨1例。
1.2 方法
(1)C T檢查
選用G E 128層L i g h t s p e ED V C T進行檢查,患者取仰臥位,兩腿伸直,頭先進,行橫斷面掃描,電壓為120 k V,電流375 m A;矩陣為 512×512,螺距1∶0,準直 0.6 m m,層厚5 m m、層距5 m m,薄層為1.5 m m。應用G E A W5.0工作站進行圖像處理。
(2)M R I檢查
選用P h i l i p s 3.0 T M R I掃描儀,檢查方法與C T掃面檢查相同;矩陣256×192,常規S E脂肪抑制序列采用常規S E T1WI、橫斷面與冠狀面脂肪抑制序列T2WI、T R 5000 m s、T E 95 m s。橫斷為厚度為6 m m,矢狀位厚度為5 m m,層間距為0.5~1.0 m m。并行G d-G T P A增強掃描,注射劑量為10 m L,常規進行橫斷位與矢狀位成像掃描。應用S i e m e n s工作站的磁共振波譜處理軟件進行后處理。
1.3 統計學方法
選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診斷符合率
C T檢查共檢出4例,診斷符合率為66.7%;M R I檢查共檢出5例,診斷符合率為83.3%;M R I檢查的診斷符合率明顯高于C T檢查,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影像學診斷的符合率對比(n=6)
2.2 臨床表現
(1)C T表現
病灶部位都存在骨質損壞現象,受損部位可觀察到形狀不一的軟組織腫塊,邊緣粗糙、分界不明,密度不勻,內有形態各異、數量不一的腫瘤骨(棉絮狀4例,團片狀2例)。所有患者都存在骨質吸收和層狀骨膜反應,都出現骨膜形成后的骨質再受損現象[1]。
2.2.2 M R I表現
病灶T1WI呈現出低信號4例,等低信號2例;T2WI呈現出高信號3例,混雜信號3例。所有患者的病灶部位都可以觀察到數量與形狀都不相同的極低信號影;病灶實質部分D WI出現等或略高信號,增強掃描后出現明顯的強化現象,軟組織成分的強化也較為凸顯,骨皮質突破、骨髓腔受侵者5例,腦膜出現變厚強化1例。繼發于顱腦腫瘤術后放化療的1例患者,病灶部位都處于術區周邊腦組織中,邊際模糊,可觀察到形狀不一的腫瘤骨,且腫瘤骨累及周邊組織結構。1例靠近右側顳骨骨膜的骨肉瘤,主要表現是:存在異常信號,T1WI、F L A I R呈等低信號,能觀察到和骨皮質相連的低信號,骨髓信號也有明顯變化;強化時發現腫塊軟組織局部的強化凸顯,低信號腫瘤骨則出現低強化現象[2]。
顱骨骨肉瘤是一種極為罕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約占所有骨肉瘤的0.5~2.0%,男性的發病率略高于女性,本組6例患者中,男性4例,占比66.7%,明顯高于女性(33.3%),這與本組樣本量太少有關。顱骨骨肉瘤患者的年齡分布較廣,主要集中于10~22歲,本組患者中位年齡為20.7歲?;颊咭栽l性發病居多,少數患者可繼發于原有骨病變,諸如骨細胞瘤、骨纖維異常增殖癥等,也可繼發于放化療等,本組患者1例繼發于顱腦腫瘤術后放化療,余下5例均為原發。上述患者臨床檢查時若發現有異常的軟組織結構,尤其是存在骨質變化者,可初步診斷為骨肉瘤。
顱骨骨肉瘤可發于頂骨、顳骨、額骨、枕骨等部位,其類型可分為成骨型、溶骨型、混合型3種,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本組患者3例為混合型,成骨型2例,溶骨型1例。患者的C T表現主要為出現無規律的軟組織腫塊且伴有骨質破壞現象,內有形態、數量不一的腫瘤骨,存在骨質吸收和層狀骨膜反應以及出現骨膜形成后的骨質再受損現象。
在腫瘤骨的診斷上,C T可清晰呈現其形狀與數量,且有助于骨肉瘤分化程度的判斷,對于成骨型骨肉瘤的診斷符合率明顯高于其他2種類型。M R I檢查在腫瘤骨、骨質破壞以及骨膜反應中的敏感性較C T檢查要差點,但可明確病變累及的范圍,且對軟組織結構的顯示更為清晰,有助于臨床分期以及術后治療效果的評估。由此認為,在顱骨骨肉瘤的臨床診斷上,C T檢查與M R I檢查均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二者各有其優缺點,建議聯合應用以提升診斷符合率。另外,顱骨肉瘤的影像學表現與累及顱骨的腦膜瘤、軟骨肉瘤、轉移瘤等腫瘤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臨床診斷時應注意鑒別。
綜上所述,C T、M R I影像學診斷顱骨骨肉瘤均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同時也各有優缺點,二者聯合應用可明顯提升臨床診斷率。
[1] 周茜,熊佶,張俊海,等.顱骨骨肉瘤的CT、MRI影像學診斷[J].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14,20(2):121-125.
[2] 袁志明.骨肉瘤的臨床X線、CT以及MRI診斷對比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21):30-31.
Clinical Analysis of CT and MRI Imaging in Diagnosis of Skull Osteosarcoma
He Xindong
(Laiwu Central Hospital of Xinwen Mining Group,Laiwu Shandong 271103,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T and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skull osteosarcoma.Methods we selected 6 patients diagnosed as cranial osteosarcoma in our hospital as the subjects,and carried out CT and MRI imaging examinations to compare the diagnosis results. Results th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T examination with MRI imaging,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 CT and MRI imaging diagnosis of cranial osteosarcoma have clinical value,but also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linical diagnostic rate.
CT;MRI;imaging;diagnosis;skull osteosarcoma
何心東,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醫學影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