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禮青/江蘇省響水縣委副書記
做大特色產業 促進富民增收
邵禮青/江蘇省響水縣委副書記

江蘇省響水縣聚焦產業富民,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高效農業,成效明顯:全縣特色產業規模達18萬畝,建成了全省規模最大的西蘭花、淺水藕、大蔥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其中,西蘭花遠銷歐美日韓,淺水藕成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大蔥產業實現全程機械化。全縣持續推進產業扶貧,拓寬富民增收渠道,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3%,3200多戶1.2萬低收入人口實現脫貧。
響水縣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根主線,全力做大做強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確保今年新增特色高效農業6萬畝,實現特色產業年產值28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以上,18200名低收入人口脫貧,累計脫貧率57%以上,所有省定經濟薄弱村集體收入超18萬元。一是壯大主導產業。做大做強以西蘭花、淺水藕、大蔥、林果、有機稻米為主導的“五大”特色產業,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的主導產業集群。主導產業復種面積達到26萬畝,其中淺水藕達10萬畝,西蘭花6萬畝。大力推進“三新”技術,主導產業科技進步率達70%以上。二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始終把發展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作為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加大扶持力度,把新型經營主體培植成政府與農民之間的橋梁、產業發展的龍頭、抵御市場風險的主體。今年全縣新發展龍頭企業36家、合作社60家、家庭農場80家。三是創新產業扶貧機制。對產業帶動幫扶的低收入戶,把扶貧資金投入到龍頭企業、合作組織的產業鏈條上,建立黨員干部經營主體與低收入戶共建“同創園”,實行“三免兩落實”,即低收入戶在同創園生產經營的土地租金、種苗肥料農藥和技術服務的減免,黨員干部結對、扶貧政策支持的落實,確保一般低收入戶經營3畝左右的土地,年純收入在1.2萬元以上,實現低收入戶穩定增收、如期脫貧。四是落實“陽光扶貧”責任。認真落實好“陽光扶貧”各項要求,確保做到“陽光”識別對象、“陽光”確定項目、“陽光”使用資金。對扶貧的政策、資金的使用實行全程監管,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益。堅持把強化責任落實和推進產業扶貧相結合,實行“雙向承諾”,黨員干部向低收入承諾包脫貧,低收入戶向黨員干部承諾主動積極跟著脫貧,并將幫扶的情況在低收入戶所在村和幫扶單位同步公示,完不成任務的,年終評為不稱職,以動真碰硬的考核倒逼精準扶貧責任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