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玲
(濰坊濰城經濟開發區醫院,山東 濰坊 261061)
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在支氣管哮喘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
王美玲
(濰坊濰城經濟開發區醫院,山東 濰坊 261061)
目的 探討臨床護理路徑運用到支氣管哮喘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2月~2017年2月來本院就診的支氣管哮喘患者72例,將其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6例。試驗組給予臨床護理路徑,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并對比兩組患者的療效、住院時長、總滿意率等。結果 護理后,試驗組的療效、住院時長、總滿意率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將臨床護理路徑運用到支氣管哮喘患者中可獲得較好的效果,值得臨床推行及應用。
支氣管哮喘;臨床護理路徑;健康教育
支氣管哮喘在臨床內是一種普遍的呼吸道變態反應類病癥,會極大地威脅到患者的身體健康,且會多次發作。臨床表現包含咳痰、氣喘與胸悶等[1]。本文研究臨床護理路徑運用到支氣管哮喘患者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2月~2017年2月來本院就診的支氣管哮喘患者72例,將其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6例。試驗組男22例,女14例;年齡31~71歲,平均年齡(51±2.35)歲。對照組男26例,女10例;年齡35~77歲,平均年齡(56±3.29)歲。對比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包含給患者講解醫生信息、營養補足等。
試驗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給予臨床護理路徑,具體如下。
(1)繪制出專業的路徑表:通常情況下,支氣管哮喘患者所需住院的時間大約是一個星期,所以在繪制護理路徑表期間,要將一個星期當作規劃標準,由主治醫師、護士長與醫護人員一起進行探討,繪制出路徑表。
(2)路徑表內包含的內容:患者住院首天,醫護人員應給其講解住院事宜、檢測項目、治療環境與所需注意的所有事宜等。住院第2天后,給患者講解病癥誘因、疾病特點、治療計劃、運用藥物等,并實施體位引導。住院第4~6天后,醫護人員應給患者分發醫院匯編的健康教育手冊,并實施呼吸訓練與飲食引導,指導患者疾病發作后的解決辦法,并給其講解哮喘防范常識。住院第7天后,醫護人員應貫徹出院引導,并對以上健康引導計劃實施深化與補充,叮囑患者增強身體功能的訓練,并給患者匯編回訪方案與復診方案等。出院一周后,給患者實施電話回訪,注重了解患者的康復狀況、服藥狀況等信息,并依據其疾病狀況的變化匯編后階段的服藥計劃。
(3)匯編專業的路徑表后,把其分發給全部患者,并依據路徑表的內容實施護理工作,同時隨時把握患者的認知情況,詢問其前1天的健康教育內容,以評測其對教育內容的認知狀況,并實施相應的健康引導。
(4)出院前1天,醫護人員還應借助提問的方法把握患者病癥常識、健康常識的了解狀況,并認真填寫路徑表。
記錄兩組護理后的住院時長,咳痰、氣喘等臨床癥狀的改進狀況。出院當天分發醫院匯編的護理總滿意率調查問卷,以評測兩組護理后的總滿意率,包含有滿意、基本滿意與不滿意,總滿意率=滿意率+基本滿意率。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護理后,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住院時長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治療效果及住院時長比較
經護理后,兩組患者總滿意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總滿意率比較(n,%)
支氣管哮喘在呼吸科室中比較普遍,特點即病期較長與患病過急,治療困難程度較高,且患者恢復效果較差,加上發作頻次過多,使得患者的自信心及治療效果降低,故實施治療期間,要貫徹健康教育及臨床護理路徑的相關內容[2]。
臨床護理路徑實施后的價值包含有:通過對治護相關工作實施優勢補充,可提高護理工作的高效性及預先性,還可讓醫護人員更好增強其主動性,進而增加護理工作效果;支氣管哮喘患者會多次發作,且病期長,實施臨床護理路徑,依據患者的康復情況、疾病狀況改進等信息,隨時調節路徑表內容,以增強護理工作的實效性及靈活性;貫徹臨床護理路徑,對健康宣教實施標準化及系統化整合,能減弱影響醫護人員工作心態及質量等方面的因素,防止不良宣傳問題的產生。此外,貫徹所有健康引導內容期間,護患關系更加緊密,保證健康宣教工作的長效性,避免護患糾紛[3]。
總之,臨床護理路徑運用到支氣管哮喘患者中具備優良的成效,具備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1]張莉莉.支氣管哮喘患者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觀察[J].實用醫藥雜志,2016,33(9):838-839.
[2]張瑩瑩.臨床護理路徑在支氣管哮喘護理中的應用[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0(15):239-240.
[3]林秀娟.臨床路徑在支氣管哮喘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11):248-249.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38.50.01
本文編輯:張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