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琪
(睢寧縣人民醫院ICU,江蘇 徐州 221200)
觀察臨床護理路徑對ICU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發生應激性潰瘍的影響
祁 琪
(睢寧縣人民醫院ICU,江蘇 徐州 221200)
目的 探討對ICU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對應激性潰瘍發生狀況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ICU重型顱腦損傷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患者護理方式將其分為基礎組和路徑組,各25例,對基礎組患者進行常規基礎護理,對所有路徑組患者在臨床護理路徑下實施護理干預,統計分析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 路徑組患者搶救時間、住院時間、治療費用、應激性潰瘍發生率與基礎組相比明顯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ICU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可預防應激性潰瘍的發生。
ICU重型顱腦損傷;臨床護理路徑;應激性潰瘍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病情嚴重且復雜,病殘率及致死率較高,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及生活質量。應激性潰瘍是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較為常見的并發癥,應激性潰瘍的出現不僅會增加患者身心痛苦,還會加重患者病情,影響患者預后。積極預防患者應激性潰瘍的發生是當前臨床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護理的重點。本院收治的25例ICU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實施了臨床護理路徑,以了解臨床護理路徑對應激性潰瘍發生的影響。以下就患者護理內容行回顧性總結。
選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ICU重型顱腦損傷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通過影像學檢查、臨床檢查確診為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入院GCS評分3~8分;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患者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并配合治療及護理[1]。排除標準:存在嚴重器質性疾病患者;惡性腫瘤患者;原發性顱腦疾病及潰瘍性疾病患者;妊娠或哺乳狀態患者;認知、精神障礙患者。按患者護理方式將其分為基礎組和路徑組,各25例,基礎組男16例、女9例;年齡23~77歲,平均年齡(43.5±8.7)歲;路徑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24~77歲,平均年齡(43.6±8.9)歲。對基礎組與路徑組患者一般基線資料實施獨立樣本檢測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基礎組患者進行常規基礎護理,對患者進行病情監測。對所有路徑組患者在臨床護理路徑下實施護理干預,由醫護人員參照重型顱腦損傷相關護理資料及臨床護理經驗制定出臨床護理路徑,并嚴格按照臨床護理路徑實施護理:①入院急救:護理人員需及時為患者做好急救準備,準備好相關急救設備及物品,患者入院后為患者開通綠色通道,嚴密監測患者體征、表現,并做好護理記錄,出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②心理疏導:患者病情穩定后,護理人員需及時向患者及家屬科普顱腦損傷發病原因、發病機制、常見并發癥、治療方案、預后等,疏解患者不良情緒,向患者介紹相關治療成功案例,提升患者治療信心。③并發癥預防:護理人員需密切監測患者病情,對患者進行并發癥發生風險情況,了解患者新發體征、癥狀,及時給予針對性處理;若患者出現異常癥狀或出現并發癥,需及時通知醫生,實施針對性救護。④出院護理:患者出院前由護理人員為患者及家屬進行一對一康復知識,給予患者飲食、用藥、生活、康復訓練指導[2]。
①分析兩組患者搶救效果。②分析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狀況。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路徑組患者搶救時間、住院時間、治療費用與基礎組相比明顯較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搶救效果分析(±s,n=25)

表1 兩組患者搶救效果分析(±s,n=25)
注:與基礎組相比,*P<0.05
組別 搶救時間(min)住院時間(d)治療費用 (萬元)基礎組 46.2±3.4 8.5±1.4 6.2±1.7路徑組 30.2±2.7* 6.1±0.7* 4.7±1.1*t 18.426 7.667 3.704 P 0.000 0.000 0.000
路徑組患者發生應激性潰瘍1例,基礎組為7例。路徑組患者應激性潰瘍發生率4.0%與基礎組28.0%相比明顯較低(x2=5.357,P=0.021)。
重型顱腦損傷約占顱腦損傷的18%~30%,是頭顱常發外傷性疾病,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神經損傷,易導致患者言語、認知、運動等多功能障礙,致死率及病殘率較高。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病情較為嚴重,患者常存在交感神經興奮增加狀況,易引起患者消化道黏膜血管收縮增加,導致消化道粘膜缺血,引發應激性潰瘍;此外,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將引起植物神經中樞刺激,增加胃蛋白酶、胃酸分泌,進一步加重患者消化道潰瘍,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患者消化道出血、出血性休克發生,增加患者死亡率[3]。積極預防患者應激性潰瘍的發生是當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護理的重點。臨床護理路徑是當前新型護理模式,其是在常規護理模式基礎上,將循證醫學、護理經驗、患者實際需求等融合,并以時間順序為基礎為患者制定的護理方案,采取臨床護理路徑可有效提升護理內容的流程化、規范性、有序化,且循證醫學保證了護理內容的科學性、高效性,以患者需求為基礎保證了護理內容的合理性及全面化[4]。本次研究中在患者入院急救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可為患者提供良好的搶救環境,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提升患者搶救效果;患者病情穩定后進行疾病知識教育及心理干預可促進患者配合治療;實施并發癥干預可減少患者并發癥發生;實施出院護理可促進患者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進一步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對ICU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可預防應激性潰瘍的發生,推廣價值高。
[1]文 艷,梁健娜,李芳蘭,等.臨床護理路徑對ICU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發生應激性潰瘍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6,13(28):95-97.
[2]楊云霞,廖安興.臨床護理路徑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發生應激性潰瘍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6):84-86.
[3]尹興莉.ICU顱腦損傷患者護理中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評價[J].心理醫生,2017,23(8):203-204.
[4]趙曉君,惠 蓉,王 丹,等.臨床護理路徑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發生應激性潰瘍的干預效果[J].山西醫藥雜志,2017,46(9):1107-1109.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38.94.02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