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濱、梁燕霞
(廣東省婦幼保健醫院,廣東 廣州 510010)
高危妊娠孕婦產前護理需求及有效護理措施分析
胡海濱、梁燕霞
(廣東省婦幼保健醫院,廣東 廣州 510010)
目的 探討高危妊娠孕婦產前護理的實際需求以及有效的護理措施,使得高危孕婦能夠得到更加有效且安全的護理手段。方法 選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來我院治療的高危妊娠產婦80例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隨機分為研究1組和研究2組,各40例。研究1組采用傳統的護理手段進行護理,研究2組在研究1組的基礎上對產婦的身體指標以及實需求進行明確的了解,并在相關理論的指導下,按照提前制定的干預方案進行一系列的護理活動。并對兩組產婦的心理狀況以及對醫護人員護理的滿意度進行調查。結果 通過對研究1組和研究2組的調查比對過程中發現,高危妊娠產婦在產前對于妊娠的相關理論知識關注度較高。通過狀態焦慮問卷(S-AI)和特質焦慮問卷(T-AI)對80位患者進行調查和評估后發現,研究2組的評分明顯低于研究1組的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根據不同產婦的實際需求對其進行相關的心理健康疏導并有效的實施相關的干預手段,能夠緩解產婦在產前的焦慮情況出現,同時提升患者對護理過程的滿意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高危妊娠孕婦;產前護理需求;有效護理措施
目前,我國的高危妊娠孕婦人數與日俱增,高危妊娠產婦因手術危險系數較高,在產前需要相關護理人員對其身體指標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給予高度的關注,并根據不同產婦的實際需求為其提供相應的護理方式。經過調查顯示,有效的護理方式對產婦的心理健康狀況以及滿意度的有效提升有重要的意義。
選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來我院治療的高危妊娠產婦80例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隨機分為研究1組和研究2組,各40例。研究1組年齡24~35歲,平均年齡(32.2±4.4)歲,平均孕周(31.7±2.7)周,研究2組年齡25-36歲,平均年齡(33.3±4.2)歲,平均孕周(31.8±2.8)周,通過對兩組患者的年齡、孕周等基本情況進行對比后發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1組的患者采用傳統的護理手段,在術前進行常規的檢查并為其提供日常護理服務。研究2組的患者在傳統護理手段的基礎上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在其進行手術之前充分保障產婦的各項身體情況均維持在良好的水平,對于體重過高或過低的產婦,在術前應該進行更為詳細的檢查以避免術中危險情況的發生。對每位產婦的信息進行準確的記錄,注意孕婦產前產后各項身體指標的變動。同時在產前,相關醫護人員應對高危妊娠產婦講解有關的理論知識,以便及時做好防御工作。告知孕婦在產前注意飲食的搭配,多食用維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在平時的休息過程中,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并減少熬夜情況的出現。其次在產前對產婦的心理健康給予高度的關心,緩解產婦在產前出現的緊張和恐懼的心理,根據患者的生活環境、年齡差異以及文化差異等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同時指導孕婦掌握自我情緒調節方式,如聽音樂、閱讀,適當地與醫護人員或家屬表達不良情緒。同時保障產婦居住環境的安靜和安全,避免噪音對產婦的情緒產生影響。
通過閱讀相關的書籍和文獻資料對產婦的護理需求進行記錄,對兩組不同組別的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和統計。患者的滿意度分為滿意、一般以及不滿意。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兩個組別的患者進行分析比對發現,高危產婦對產前相關知識的認知關注度更高,通過狀態焦慮問卷和特質焦慮問卷對患者進行評估,研究2組的評分低于研究1組的評分,且研究2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也明顯優于研究1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兩組患者S-AI及T-AI評分比對(±s,分)

表1 兩組患者S-AI及T-AI評分比對(±s,分)
組別 n S-AI評分 T-AI評分研究1組 40 43.9±7.8 46.6±9.4研究2組 40 34.9±3.4 36.8±4.8 t 2.587 2.421 P<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比對[n(%)]
通過上述的分析比對發現,研究2組的狀態焦慮評分、特質焦慮評分以及對護理的滿意度均優于研究1組。高危妊娠的發生嚴重影響了胎兒的正常發育,對產婦和胎兒都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高危妊娠產婦的治療也更加得心應手。但據調查顯示,由于產婦在產前對相關知識了解不夠,以及在產前產生的緊張和恐懼心理,會給治療造成很大的難度,增加孕婦和胎兒的死亡率。因此,在高危妊娠孕婦產前實行有效的護理措施,滿足產婦的護理需求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孕婦實施產前護理的過程中,要注重對相關知識的滲透,并根據不同產婦的實際情況進行心理疏導,緩解產婦的緊張感和恐懼感。同時相關醫護人員在對產婦進行護理的過程中要注重人性化的護理手段,對產婦的飲食起居、身體情況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給予關心,提升自身的護理態度和服務水平。作為護理人員,要加強自身專業能力和業務水平,掌握相關的心理學以及生理學方面的知識,提升自身的科學文化素養。在進行護理的同時,醫護人員應主動對高危妊娠產婦的病因進行分析,從而能夠及早預防,及早救治,減少高危妊娠產婦以及胎兒的死亡率。
在對高危妊娠產婦實行護理的過程中,要注重產婦的實際需求,關注產婦的心理健康,在護理過程中以提升產婦的護理滿意度為宗旨。這種有效的護理干預手段能夠保障治療的順利進行,減少產婦和胎兒的死亡率,因此值得在醫療中大力推廣和使用。
[1]張素芹.高危妊娠孕婦產前護理需求與護理干預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4(11):697-698.
[2]李金金.探討優質護理服務在高危妊娠孕婦產前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保健營養,2015,25(11):151-152.
R473.71
B
ISSN.2096-2479.2017.38.114.02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