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芳,李曉陽,周黎明,方麗璇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東 廣州 510080)
語言訓練康復護理在顱腦外傷運動性失語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分析
陳淑芳,李曉陽,周黎明,方麗璇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東 廣州 510080)
目的對顱腦外傷運動性失語患者應用語言訓練康復護理的效果,并進行分析評價。方法 選取我院2015年01月~2016年05月因顱腦外傷而致運動性失語的18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9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語言訓練康復護理。記錄患者聽、說、讀、寫方面的情況,比較兩組的療效。結果 觀察組護理后語言功能(會話、復述、命名、閱讀、書寫、聽覺理解等)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失語程度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顱腦外傷運動性失語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語言訓練康復護理,對促進患者的康復有顯著效果。
顱腦外傷;運動性失語;語言訓練;康復護理
外界作用力沖擊頭部易引起顱腦外傷,損傷可分為開放性和閉合性,受傷后常有頭痛、嘔吐等不適及對意識、感覺、語言等產生障礙。由皮質和語言功能有關區域的損害會引起失語,不同相關區域的受損導致不同類型的失語。其中,運動性失語為常見,患者只能表述一兩個簡單的字,甚至不能說話,在用詞、對答、復述方面有困難,能理解他人語言、書面文字,但表達自己意思有困難。當顱腦外傷導致優勢半球Broca區病變時,患者出現運動性失語癥狀,對此類患者施加康復護理治療,其發揮著藥物治療無以代之的效果。本次研究通過對患者加強語言訓練,進行康復鍛煉、護理,探究對顱腦外傷失語患者進行語言訓練康復護理的可行性。
選取2015年01月~2016年05月我院收治的顱腦外傷運動性失語患者18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07例,女73例,年齡29~74歲,平均年齡(52.87±11.34)歲。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90例。比較兩組患者性別和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措施,如遵醫囑護理,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觀察患者意識、顱內壓波動。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語言訓練康復護理,具體措施為:(1)發音訓練:在初期指導患者通過學習口型、聲音控制唇舌運動,練習之前囑患者鍛煉舌部、口腔,如前后左右轉動、伸縮舌頭和鼓腮,以便肌肉發音功能的恢復[1]。護理人員先做示范,然后患者對著鏡子練習發音的正確口型,護士對有偏差的口型給予耐心提醒及糾正。中后期護士可錄制語音,患者跟讀,加深印象,強化訓練效果。在整個過程中護理人員注意訓練應該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5 min/d,避免引起患者焦躁。(2)復述、命名訓練:護理人員從簡單的字、詞,到句子敘述,囑患者重復,逐漸加大難度。給患者展示簡單的物品、圖片,囑其分別描述物品名稱、形態、顏色、用途,描述圖片具體情況[2],8~10 min/d。(3)交流對話訓練:與患者進行簡單對話,可與日常護理工作中切入對話,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不同難易程度的交流,在言語中暗示及鼓勵患者。(4)閱讀、書寫訓練:為患者提供感興趣的書報讀物、電視節目等,囑患者跟著自己的語速閱讀。重復訓練,提高患者語言的流暢度。必要時囑患者寫出自己的目前需要,鍛煉其表達自己意思的能力,8 min/d。(4)心理護理:在對此類患者的語言訓練中需要關注其心理狀況,關注其訓練時的表情、肢體表現等,如其出現焦慮、失落情緒,護理人員應先暫停訓練,耐心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安慰鼓勵患者,助其放松心情,使患者能在接下來的康復鍛煉中更加積極主動,對患者癥狀的恢復和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有重要意義[3]。
對治療護理1個月的患者的各項指標進行記錄分析,臨床將此類患者失語程度分為三等級:輕度、中度、中度。患者能進行簡單表達,交流基本無困難為輕度;患者可復數簡單詞、句,構音有困難,交流不流暢為中度;患者僅能復述簡單字,說話費力,表達意愿障礙為重度。根據ABC的標準為患者語言功能進行評分[4]。
研究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學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1個月后,觀察組語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語言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語言功能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會話 聽覺理解 復述 命名 閱讀 書寫觀察組 90 70.18±6.45 72.69±7.91 68.06±7.29 70.67±5.89 66.15±7.13 35.67±9.07對照組 90 61.71±4.80 65.40±5.12 54.55±10.26 60.04±7.52 58.14±5.36 21.88±4.64 t 19.23 15.68 17.71 21.27 17.59 30.61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觀察組失語改善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國內外研究表明,在失語癥恢復早期即對患者進行語言康復治療,循序漸進的康復護理可促進大腦皮層功能恢復,對廢用綜合征起預防作用,對患者溝通表達能力的重塑有重要意義[5]。有相關研究提出,顱腦外傷患者在早期給予系統化、個性化的綜合康復護理治療,能夠有效促進認知、運動功能的恢復,越及時效果越顯著。本研究中護理人員積極對觀察組進行語言訓練,改善患者的發聲、發音及正確表達意愿的能力,并且在康復鍛煉中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給予更多關心與鼓勵,增強其恢復健康的信 心。

表2 兩組患者失語改善程度[n(%)]
綜上所述,對顱腦外傷所致運動性失語的患者,在常規護理措施基礎上給予語言訓練康復的護理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
[1] 嚴友鳳,馮 靈,王穎莉.運動性失語癥康復護理的進展[J].護理進修雜志,2014,29(11):987-988.
[2] 陳志萍.語言訓練對腦卒中患者運動性失語患者語言功能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3):97-98.
[3] 盧遠新.護理干預對顱腦外傷重癥患者康復期恢復效果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12):62-64.
[4] 謝榮香,曾 靜,林秋文.優質護理干預對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語言康復的影響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11):1529-1531.
[5] 白小艷,周海英.語言訓練康復護理對顱腦外傷運動性失語患者康復效果觀察[J].海南醫學,2016,27(21):3599-3601.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41.144.02
本文編輯:張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