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婷 劉 棋
(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基于人文適居性的歷史建筑環境漸進式更新研究
萬 婷 劉 棋
(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介紹了三類歷史保護建筑常常被忽略,在城市的發展中逐漸衰落[1],并對中央大街輔街進行詳盡調研分析,引入小規模、漸進式更新的策略對此類歷史建筑進行更新,達到盡可能留存歷史風貌并改善居住條件的目的。
人文適居性,歷史建筑,漸進式更新
中央大街歷史建筑多為20世紀初興建的巴洛克式,折衷主義及新術歷史建筑及其形成的街區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經濟旅游價值。它形成了哈爾濱的特色,統領了城市景觀風貌。在時代變遷,經濟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政府著重對中央大街主街的保護,而輔街上的商住型歷史建筑正面臨著時間和現代化對它的沖擊和破壞。
本文從物質環境設施問題、社會問題兩個方面總結區域內的問題。
2.1物質環境與設施問題
2.1.1歷史建筑外觀與內院差距大
調研發現建筑外立面被粉刷的整潔美觀,保持著固有的建筑風格。而內院建筑老化,立面破舊,墻體松軟剝落,破敗不堪,本應是公共空間的位置堆滿垃圾以及住戶撿來的廢舊用品,使空間局促、臟亂。外觀與內院環境如圖1所示。
2.1.2設施問題
內院休閑服務設施嚴重匱乏,居民只能去中央商城休閑區、金谷休閑區、馬迭爾休閑區、紫丁香休閑區,或者去江邊甚至更遠的公園散步休閑運動等。距離的限制,給居民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居民在內院基本無活動場所,經過訪談,少部分居民會打牌和運動,還有一部分會一起閑聊,大多數居民沒有任何的戶外活動習慣。
2.2社會問題
2.2.1房屋使用者住房問題
調研發現這片區住宅的使用者多是來自外來務工人員,原因為租金便宜,租金在每月300元~800元不等,而這些歷史建筑的底層商鋪的月租金大概在10 000元~20 000元不等。租戶居多,且流動性大,如表1所示,不易形成社區群聚體。
表1 大安街租住戶統計
2.2.2租賃供需問題
租賃供需雙方的對比如表2所示。
調研發現此片區住宅使用者多為外來務工人員,在此居住多為租金便宜,在200元~800元不等,而這些歷史建筑的底層商鋪的月租金大概在10 000元~20 000元不等。可見,此地段商業價值很高,與房屋的住宅價值相差甚遠。
表2 租賃供需雙方的對比
2.2.3安全問題
中央大街外來游客多,管理困難,特別是中央大街輔街,比起中央大街較偏僻,而且夜晚燈光昏暗,行人極少,經常有盜竊搶劫事件發生,嚴重威脅著居民的人身及財產安全。
除了流動人口對此處居民的安全構成威脅以外,小區內本身的部分居民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隱患。這部分居民受教育程度較低、工資收入不高,受到自身素質和經濟條件的影響,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犯罪可能性。
2.2.4社區管理問題
大安街歷史建筑院落內沒有完善的管理體制,沒有小區門禁,小區大門大肆張開著;由于大安街附近歷史建筑皆為三類歷史建筑,所以政府的關注度缺乏,資金投入少,每次都只是對于外部表面的粉刷而已;調研的幾次,從未在院落內部看到過有保安巡邏、管理人員和環衛工作者。
3.1“小規模漸進式”更新
大安街街區歷史建筑集中,建筑較為典型,外立面保護完好,內院破落不堪。因此,我們以大安街為例引入“小規模漸進式”改造方式。改造具體方法:
步驟一:分片區提升整體風貌。
將大安街歷史建筑分成三個等級,A較好片區,B次之,C較差。A類如大安街18號~26號,圍合式院落,磚石建筑,拱形門洞,富有歷史特色,做重點改造;B類如大安街12號~16號,建筑特色不突出,內院環境差,主要改善居民生活環境;C類如28號~38號,建筑僅外立面有保護價值,居住者少,主要加固建筑本身。
步驟二:分層次改善物質環境。
將大安街單棟建筑更新改造分為五個分項:歷史建筑保護,配備設施改進,衛生環境的改善基礎設施完善,綠化及道路交通體系的開拓。五項措施逐步的、漸進的進行,從最需改善、居民最迫切的項目著手,從基礎到核心的更新改造。
步驟三:分層次提升人文環境。
第一步改善院落內的公共空間環境,公共空間是居民交流的重要場所。第二步完善物業管理,健全社區體系,實行集中管理,完善租賃的制度化管理。增加文化交流活動。第三步進行群體更新,換入新鮮的血液,提升群體素質。第四步定期舉辦娛樂休閑活動,增加居民交流的機會。
3.2人文適居性提升
增加綠化及休閑服務設施。完善和建設綠化系統,形成點、線、面結合的綠化網。增加街區的綠地面積,拆除街區內的非歷史保護建筑的危舊建筑,增加庭院面積,結合地面停車及休息區,形成帶狀綠地。豐富社區活動:在社區內,居委會管理人員應定期舉辦一些娛樂體育活動,來增強居民之間的交流,增強居民之間的人際關系。減少建筑“死角”如樓梯間、大門處、走廊,增強安全感。
3.3相關法規、政策、管理
3.3.1健全保護建筑的相關法
堅持健全政策法規,逐步建立“認定、規劃、保護、修繕、利用”等較為系統的政策法規體系,為歷史建筑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科學規范的參照標準和依據。并建立一系列規章制度,推動歷史建筑保護走上法制化軌道,使歷史建筑與歷史街區保護和修繕有長效機制。
3.3.2政府的資金投入及政策介入
通過從財政資金中預算安排,在文化專項經費、城市更新改造等土地收益和國有歷史建筑活化利用收益中提取等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建立多元化融資渠道,積極吸納社會資金參與資助歷史建筑保護工作,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設立歷史建筑保護基金或以捐贈等形式資助歷史建筑保護。
3.3.3加強社區的內部管理
加強社區的內部管理,完善社區內居民的生活環境,完善社區的管理體制。加強社區內的治安管理,加強社區內居民的法制安全意識,拆除社區內違章建筑與非法搭建物,這是社區內居民的正常生活的有利保障。
小規模靈活的更新方法,有利于歷史文化的傳承,能最小程度的破壞鄰里關系以及蘊藏在城市肌理中的文化。這是一種適宜性高的更新方式,并且可以廣泛應用于舊區改造中。
[1] 崔婧琦,陸 明,邢 軍.商住混合型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更新模式研究——以哈爾濱市道外歷史文化街區為例[A].城市規劃和科學發展——2009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09:7.
[2] 張紅鳳.關于中央大街城市景觀的調研及思考[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15):203-204.
[3] 范 麗.旅游開發與既有建筑再利用研究[J].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13(11):33-34.
[4] 劉忠剛,張騰龍,董志勇.沈陽歷史建筑保護規劃與實施策略[J].規劃師,2014(S1):98-103.
[5] 李世君.歷史街區環境改造模式研究——以上海新天地、蘇州桐芳巷為例[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7.
[6] 蔡 禾,賀霞旭.城市社區異質性與社區凝聚力——以社區鄰里關系為研究對象[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4(2):138-156.
Researchongradualrenewalofhistoricalbuildingenvironmentbasedonhumanistichabitability
WanTingLiuQi
(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Harbin150000,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ree kinds of historical protection buildings, which are often neglected and gradually declin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1]. In addition, the author makes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entral street auxiliary street, and introduces the strategy of small scale and gradual renewal to update the historical buildings, so as to retain the historical features and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s as much as possible.
humanistic habitability, historic architecture, gradual renewal
K928.71
A
1009-6825(2017)27-0009-02
2017-07-16
萬 婷(1970- ),女,副教授; 劉 棋(1991- ),女,在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