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喵
大四那年夏天,我決定放棄本專業保研的機會,去云南支教兩年。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覺得我太沖動了。
但我了解自己。看到公益廣告,我會不自覺地流淚;聽到那些山村教師的故事,我會情不自禁地代入自己;得知一個盲人小女孩最想要的禮物是芭比娃娃時,我愿意上氣不接下氣地跑回家把芭比娃娃拿來送給她……我心里好像有一塊地方特別軟,像是我的阿喀琉斯之踵,別人的苦難總會把它碰得很痛,除非我能為此做點什么。
上大學時,在一位學長的帶動下,我找到了一種能夠幫我將這種責任轉化為行動的方式——每一次社會實踐,我都選擇了下鄉支教。
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在延安。臨別前的晚上,我們帶著村里的孩子圍坐在操場上,我拿出隨身攜帶的長笛,吹了一曲。表演結束后我正打算將長笛收回包里,一個女孩子拉住我的衣角:“姐姐,我能摸摸它嗎?我從沒聽過那么好聽的聲音。”我鼻子酸了,原來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在他們眼里卻這樣寶貴和神奇;而支教老師,正是幫助他們打開眼界、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戶。
但支教活動參加得多了,我開始意識到,這樣的窗戶不能只開一會兒就關上,短期的幾天支教并不能給學生帶去太多幫助。在與其他支教老師交流后,我發現有NGO(非政府組織)在招募兩年以上的支教老師,于是,就有了大四那年那個他人眼里“沖動”的決定。
兩年的支教時間過得很快。我含著淚讀完孩子們偷偷塞進我行李箱的那疊信,帶著5個本欲輟學的學生選擇繼續讀書的好消息,登上飛往英國的航班,去攻讀教育學碩士。我希望能開闊眼界,用更專業的角度去理解教育。
某一天我會回去,繼續我熱愛的支教生活。
采寫_金文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