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范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財政收支規模日益擴大,為科學管理財政支出工作,政府部門加大了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重視程度,自2015年我國財政部推出《新預算法》后,進一步突出了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和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但受到多種內外部因素的影響,當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和管理過程中仍存在多種問題,嚴重制約著財政支出工作的發展,不利于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本研究重點探究完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和管理制度的創新策略。
關鍵詞:財政支出;管理制度;績效評價;公共財政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是指合理運用科學的、實用的評價標準,堅持以財政支出成本效益作為核心,以效益為基本目標[1],從而全面、公平公正、客觀的衡量財政支出工作。通過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與管理工作,能夠有效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促進各個部門工作的順利進行,有利于控制財政支出,優化財政資源的配置,最大程度上提升公共產品質量、服務水平,以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一、公共財政、財政支出、績效基本內涵
(一)公共財政基本內涵
公共財政的基本內涵隨著我國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而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財政職能從計劃經濟中的參與收入分配轉變為優化資源配置,主要目的在于提升資源使用效率[2],換言之,公共財政的基本內涵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要求財政工作以政府組織為主體而開展理財活動,從而更好地造福于群眾。公共財政在支持經濟建設的同時,也必須為社會公共事業提供必要保障,如交通、教育等。
(二)績效基本概念
“績效”主要反映出部門履職、工作的效果,基于績效外延角度分析,績效體現在部門工作是否到位、經費是否充足等方面。設定績效目標時,應綜合考慮績效評價方法的優勢,合理安排績效考核制度,科學設計工作程序,從而實現多方向、多目標的績效評價。
(三)財政支出績效的表現
(1)財政支出預算安排趨于合理,合理安排財政支出的預算是充分發揮財政支出作用的前提條件,預算的安排是市場經濟中宏觀政策需求,也是財政部門、用錢部門不斷磨合、博弈的最終結果,因此,財政支出須在公共財政本身支持的范圍中,再篩選出重點支持對象、弱勢群體[3];(2)財政支出的過程必須符合相關規定,為發揮財政支出的績效作用,必須保障財政支出的合規性,根據規定用途規范發放財政資金,不同支出項目不可互相挪用資金,科學縮短區域財政支出的鏈條;(3)提升財政支出資金的使用效率;(4)增加財政支出的效益性,財政支出的效益體現在社會、經濟兩方面,在財政支出的過程中必須兼顧社會、經濟效益,在關注民生效益的基礎上,推進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
二、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與管理制度中常見問題
受到多種內外部因素的影響,當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與管理制度工作中仍存在多方面的問題,包括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未受到重視等,具體分為以下三方面:
(一)缺乏完善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法律法規
2011年,我國財政部門發布《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4],《辦法》中明確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原則,但并沒有形成具備法律約束力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法律法規,因此,地方政府部門在啟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時,大多根據部門領導本身的認知以及對財政支出績效的重視程度,在實踐過程中因缺乏強制性保障,因此較難得到工作部門的支持,直接影響到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有效性。
(二)領導人員未充分重視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
當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與管理制度工作并未得到領導人員的支持,其認為績效評價與管理工作的性質與財政審計工作、監督有相同的功能,甚至認為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工作是一種干預部門管理,從思想上未認識到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重要性。
(三)缺乏完善的績效評價與管理工作宏觀體系
基于組織建設的角度分析,大多數省級、市級的財政均設置了專門的財政指出績效評價、管理部門,但縣級財政并未設立此類機構、部門,即使有此部門,其職能也會在一定上會被弱化,且缺乏理論指導,未形成完整的績效評價與管理工作宏觀體系。
三、建立健全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與管理制度的途徑
為建立健全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與管理制度,需要財政部門高度重視,立足于我國社會實際情況,轉變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觀念,綜合考慮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因素,創新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工作宏觀體系,以更好的指導財政支出工作。
(一)實行財政支出精細化管理
財政管理工作應嚴格貫徹在財政政策制訂以及編制、執行財政預算的整個過程,因此,財政支出管理水平直接關系著財政資金使用效率、財政職能作用的發揮,必須加大對財政支出的精細化、科學化管理,從傳統的“三位一體”傳統管理轉變為“四位一體”,即:資金分配環節,分為財政支出預算編制、財政資金使用,包括績效評價工作、財政監督工作以及預算執行工作,每個工作環節均相互影響,工作人員應將精細化管理理念貫徹在每一環節,促使形成“事前”、“事中”以及“事后”財政管理機制[5],協調好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監督管理工作的關系,提升財政績效評價、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二)加強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與管理制度工作的重視
財政部門領導人員必須轉變自身想法,加強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與管理制度工作的重視程度,立法機關應結合我國社會實際情況,完善績效評價法律法規。地方政府應根據統一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法律法規,出臺更為細致的規范化文件,以指導績效評價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應積極借鑒先進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與管理制度,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突出績效評價管理工作的特色。
(三)建立健全績效評價與管理工作宏觀體系
建立健全績效評價與管理制度的宏觀體系,是提升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與管理工作的基礎,首先,按照省級、市級、縣級、區(鎮)級制定等級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組織工作的實用性組織體系,通過制度的方式明確不同部門職能與責任,增強工作人員責任感;其次,完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與管理工作的配套制度,基于宏觀領導的基礎上,推出統一的、可靠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突出績效評價工作的重要性,充分發揮財政支出的作用。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公共財政管理框架基本形成,基于新常態經濟發展背景下,我國財政支出的規模不斷擴大,與財政收入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矛盾,因此,必須加大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與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創新績效評價與管理制度,從而提升財政支出效率、公共服務水平,力求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顏海娜.評價主體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影響——以廣東省省級財政專項資金為例[J].中國行政管理,2017,16(2):118-124.
[2]陳天祥,趙慧.從財政支出結構變遷看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基于廣東省1978-2013年的數據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6(6):136-156.
[3]白志遠,詹新宇.我國政府采購規模正向影響采購績效了嗎?——基于省際面板數據Tobit模型的實證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6,27(12):77-82.
[4]郝宏杰.財政支出、空間溢出效應與服務業增長 ——基于中心城市數據的空間杜賓模型分析[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9(4):79-92.
[5]王檢,石大千,吳可等.財政支出效率與產業結構:要素積累與流動——基于DEA和省級面板數據模型的實證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6,36(3):15-18.
(作者單位:臨沂市財政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