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
今日之事業,從何而來?又會走向何方?回望歷史,數代國人砥礪奮進,共同鑄就了今日的輝煌成就;展望未來,新起點新征程,我們已經踏上再創輝煌的“復興號”。惟愿天地蒼生共同見證,國家許我以信心,我許國家以未來。
無數代人的“大同之夢”
濟南五龍潭公園內,矗立著王盡美和鄧恩銘的雕像。不遠處,是一座兩層舊式小樓,門牌上寫著“東流水街105號”。門匾上“中共山東省委秘書處舊址”提醒著人們,這里曾是點燃山東革命燎原之火的地方。1925年至1927年,中共山東省領導機關曾在此處秘密辦公。
1921年,參加完中共一大之后,王盡美作了《肇在造化——贈友人》一詩:“貧富階級見疆場,盡美盡善唯解放。濰水泥沙統入海,喬有麓下看滄桑。”并將名字改為“盡美”。1925年,年僅27歲的王盡美走完了短暫的人生之路。臨終前,他口授遺囑:“全體同志要好好工作。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和共產主義的徹底實現而奮斗到底!”
1929年,由于叛徒出賣,鄧恩銘被捕。臨終之際,他給母親寫了一首詩《訣別》:“卅一年華轉瞬間,壯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繼頻頻慰九泉。”1931年4月5日,鄧恩銘英勇就義,年僅30歲。
斗轉星移,近一個世紀之后,再去品味二位先賢的詩作、遺囑,依然能體會到他們的錚錚鐵骨,以及對共產主義事業的堅守,對勞苦大眾的摯愛。歷經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中國共產黨,在無數個王盡美和鄧恩銘這樣的黨員的努力下,不斷做出優秀的歷史答卷,開啟新的未來。
孔子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回首歷史,在嘗試了“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之后,馬克思主義所闡釋的“大同之夢”逐漸被中國人民所選擇、接受,成為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竭力拼搏的方向指引。
總結中國的革命史、建設史,可以看到中國在每個階段的中國夢的踐行中都以發展生產、實現和諧公正為根本遵循。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以追求和實現發展與公正為己任,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本身就是促進發展、實現和諧公正的基礎和開端。
中國夢的實現需要有“實干興邦”的精神。馬克思強調:“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中國夢是一種共同理想的實際運動,其根于現實,又必須要成為現實。
如果王盡美和鄧恩銘能夠看到今日中國,他們會作何感想?國運正昌盛,先烈可瞑目。他們的鮮血沒有白流,他們的事業正在被一代代人所繼承,并不斷發揚光大。
這個時代,就是你的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落后的社會生產”已不再是中國的現實。正像黨的十九大報告所講,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斗,推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推動我國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近5年來,我國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正像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就是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前提和基礎。
同時,還要看到,今天的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狀況。不平衡,主要指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不充分,指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社會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全面依法治國任務依然繁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強。
身處變革大潮之中,新時代不會憑空而來,它不是“系統自動更新”,它是無數量變累積而成的質變。它建立在全方位的、開創性的五年成就之上,立足于深層次的、根本性的五年變革之上;它是在我們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在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巨變的時候到來的。
我們滿懷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心,擁有實現夢想的寬廣舞臺。但是,天上不會掉餡餅,努力奮斗才能夢想成真。對社會而言,奮斗是促進時代前進的步伐;對每個人而言,奮斗是實現個人成長的階梯。從個體到全體,唯有擼起袖子、甩開膀子、撲下身子,才能夠從容應對各種挑戰,才能大步邁向勝利的彼岸。
黨的十九大召開之際,《人民日報》在《給青年的一封信》中說:“仔細想來,我們青年人身上的‘焦慮與‘喪氣,不也是一種水漲船高的期待嗎?我們不再擔心溫飽,但我們希望吃得更好、穿得更美;我們可以四處行走,但我們還是希望能去到更大的世界。就業、房價、醫療、養老的壓力在考驗這這個國家的同時,也考驗著這個國家的青年……”
這封信里說:“不要再說他們有的是背景,你有的是背影。這個時代,就是你的背景!不要再說年紀越大,越沒有人會原諒你的失敗。認真愛過,放肆活過,你就是世界的王!”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道上,唯有披荊斬棘、眾志成城,才能抵達命運的彼岸,實現個人理想與家國理想的匯流。所有人的小目標,匯聚成國家的大目標;所有人的小奮斗,匯聚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