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農業”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質量興農”欄目由山東省農業廳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處主辦
獲得“山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榮譽稱號的聊城市東昌府區,在去年9月份,又成功獲批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這得益于該區開創的守護舌尖上安全的“互聯網+農業”新模式。
位于聊城市東昌府區斗虎屯鎮的山東海睿現代化設施農業示范園,一期20個大棚已初步顯露。河北、北京的客戶要求“包銷”,廣東、江蘇、河南的客戶也紛紛發來訂單,十天時間就已經在網上訂出1000多箱“羊角蜜”甜瓜。
示范園總經理宓國強,指著瓜秧上方懸掛著的小設備說:“這就是我們大棚不一般的地方。這叫‘睿農寶TM’智慧農業監控云平臺,通過它,大棚可以實現自動放風、自動卷簾、電腦檢測溫度濕度、攝像探頭監控等,園區農產品可以實現全過程現代化監管與質量全程可追溯。
現在一個人管3個日光溫室大棚游刃有余,極大地減少了管理成本。”由于是精準控制,一個棚的產出量比普通棚高出20%。
“智慧農業”設施既實現了農業生產高度規模化、集約化、工廠化,又提高了農業生產對自然環境風險的應對能力。客戶和消費者還可隨時監控甜瓜的生長情況,隨時訂購。
打開東昌府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的監管平臺系統,全區所有蔬菜基地、超市、農貿市場等聯網點的實時畫面,都可呈現眼前。該區已建立了益農、綠豐、果優美和綠之源等16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點以及宏源農資、聊城農資三公司等15個農藥監控點,開通了5條獨享光纜和22條寬帶網,配發了視頻監控系統、農資監管通等設備,并設置專人對追溯點生產運營情況監控管理,對發現違規使用銷售禁限用農藥等行為能做到及時處理。
為提升蔬菜品質,東昌府區還制定了蔬菜、果品等生產技術要求和操作規程30余項。并按照“兩個市場一個標準”的原則,在農產品生產加工各環節,廣泛使用國際或進出口(地區)質量安全和衛生技術標準。在農產品產地環境、種植、養殖、農業化學投入品采購使用等一系列環節,建立了可追溯體系。
當前,全區共發展省級農業標準化種植基地16個、市級農業標準化種植基地16個、縣級農業標準化種植基地35個。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方面,發展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場2個、省級17個。該區還積極開展“三控”(控肥、控藥、控添加劑)工作,嚴把生產過程安全關,嚴格執行農業投入品使用安全間隔期或者休藥期規定,嚴禁在種植過程中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禁限用農藥及非法添加物,實施生產記錄檔案制度,逐步建立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

自從梁水鎮許屯村的黃瓜被“聊·勝一籌!”品牌選中,許屯黃瓜作為聊城農產品的代表,走向了大城市。在上海舉行的聊城市農產品品牌發布會上,上海萬達超市當場與許屯村簽訂購銷合同。種植戶給小黃瓜都套上透明塑料袋,這樣可避免害蟲叮咬,防止病菌浸染,而且瓜條順直美觀、粗細均勻,生長速度也快,價格比一般的黃瓜高不少。目前,許屯村的黃瓜在上海大型超市按根賣,每根售價2.9元,成了蔬菜中的“高富帥”。
2013年,在村委會引導下,部分村民聯合組建了義德鑫專業種植合作社,走農業組織化、規模化、機械化的路子,加快了新技術、新設備的引進步伐,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社員收入。在其帶動下,周邊越來越多的農民靠種植棚室蔬菜走上了富裕路。該村不斷加強大棚管理,通過與農戶摁手印、簽訂協議、全程監管的方式,從源頭上保證黃瓜質量。綠色種植,已成為當地菜農的自覺行動。
(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