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俊
(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貴陽 551000)
探討供水樞紐工程移民安置規劃與實施
徐 俊
(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貴陽 551000)
供水樞紐是水利水電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優化區域水資源配置、增強區域城鎮及工業用水保障能力、培育區域主導產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快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制定完善的移民安置規劃,是保證移民生活質量,實現生產力恢復的關鍵舉措。文章以貴州省夾巖水利樞紐為工程背景,將移民安置工作作為基礎,從回填區夯實處理、擋土墻設計施工以及邊坡設計施工3個方面,闡述了安置規劃的內容及其實施過程。
供水樞紐工程;移民安置;規劃;實施
貴州省夾巖水利樞紐地處烏江左岸一級支流六沖河中游畢節市七星關區與納雍縣界河段,壩址位于潘家巖腳大溝下游約300m處。工程開發任務是供水和灌溉兼顧發電,屬Ⅰ等大(1)型水利工程,目前正在開展技施階段工作。其中涉及到移民安置點的建設,本次開展工作的安置點位于畢節地區七星關、赫章縣和納雍縣。
為妥善安置夾巖水庫工程影響區內移民,使移民能盡快恢復生活生產。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會同當地移民部門多次現場踏勘,根據移民安置環境容量調查,結合移民搬遷意愿調查,在分析集中安置點新址的地質、耕地資源、水源條件、交通條件等因素后,最終確定赫章縣平山鄉所轄的平山為此次移民安置點的選址。其中平山移民集中安置點規劃安置996人,共計203戶。
場地回填完畢且整平之后,為防止場地地基出現沉降、形變等不良情況,應對換填地基按照相應的要求進行回填處理,首先選用極配優良的碎石,然后采取分層碾壓法進行夯實處理,此時應注意每一層的厚度不得超過30cm。在依據建筑地基設計規范對砌體房屋進行修筑時,在地基主受力層中,壓實系數應不低于0.97,若在地基主受力層下,壓實系數應≥0.95,基礎底面標高范圍之上的填土,其壓實系數≥0.94,除上述位置外的場地范圍,壓實度均不得低于0.94。場地在切實完成回填之后,還需進行檢測,實施檢測的主要內容為地基的承載力,為切實滿足房屋修建要求,通過回填夯實處理之后的地基,其承載力特征值不得低于150kPa。
場地住宅基地的布置采取階梯狀,其建筑基礎必須開挖到地基的持力層,若局部高程不足,應使用漿砌石予以補充回填。宅基地的水平高程應比行車道高出0.5-1.0m,根據場地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措施,以減少后邊坡位置上的施工開挖量,通過開挖施工修筑而成的擋墻與平臺應由M7.5漿砌石進行砌筑,擋墻類型需結合相關規定選取,經現場勘察與對比,決定選用俯斜式、仰斜式、折背式、衡重式、懸臂式混用形式的擋墻,其結構如圖1所示。擋墻高度保持在2-11m之間。擋墻施工與設計需嚴格按照相應的國家標準要求。
場地后邊坡的主要覆蓋層需按照1∶1的比例實施開挖施工,基巖則需按照1∶0.5或1∶0.75的比例實施開挖施工,針對開挖面,在施工過程中應設置2.0m×2.0m規格的方格,以作為主要支護方式。
依據施工準備階段的地質勘探結果,設計環節針對安置點范圍內的所有擋墻與范圍以外的邊坡實施穩定性計算與分析,并根據這一結果開展設計工作。

圖1 擋土墻結構示意圖
安置點在完成相應的規劃之后,整體呈現出南高北低的形式。由于施工操作需對原始地貌實施改造。所以安置點建設產生了局部邊坡,均是由高填方所形成[2]。因此,為確保安置點邊坡穩定性與安全,需采取相應手段,對這些邊坡實施加固,以有效消除安全隱患。
通常情況下,擋土墻應設置在不適宜放坡,建筑物之間的距離較小且高度差>2m的位置上,在本工程中,擋土墻大多分布在場地以東。
擋土墻主要運用由漿砌塊石制成的路堤墻,基礎持力層以黏土夾碎石層或強風化基巖作為持力層。各持力層的主要性能指標為:黏土夾碎石層的容許承載力([σ0])范圍為150-180Kpa;強風化基巖的容許承載力([σ0])范圍為400-500kPa;基底的摩擦系數取值0.35;地基土的摩擦系數取值與基底相同,同為0.35;強風化基巖的摩擦系數取值為0.45。
擋土墻的墻身由M7.5砂漿砌MU30號片石組成,砌體的主要參數為:最大容許壓力([σa])為700kPa;最大容許剪應力([τ])為85kPa;最大容許拉應力([σw1])為60kPa。
擋土墻基礎選取擴大的形式,墻趾臺階的實際寬度需保持在20cm左右,高度在通過與漿砌材料剛性角等相關計算中得出,為40cm,基礎的實際埋深應保持在1-1.8m之間。
通過穩定性計算得知,Kc>1.3 ,Ko>1.5,依據相關設計規范的要求,擋土墻基地的實際應力條件應與基礎平均應力相符:σk≦[σ]=180KPa,且σmax<1.2[σ]=216Kpa。通過進一步的分析可知,如果擋土墻的高度在7m左右,則有σk=162.8KPa≦[σ]=180KPa,且σmax=195.9Kpa <1.2[σ]=216Kpa,基本符合設計規范;如果擋土墻的高度超出8m,且基礎位于老土,則地基需進行加固處理,現有承載力遠遠不夠。為解決這一現實問題,考慮采取兩種方式,其一為擋土墻基礎通過開挖設置在基巖面表面上,強風化基巖的容許承載力([σ0])范圍為400-500kPa;其二為充分利用鋼筋混凝土的擴展形式,以有效擴大承力面積,減少基地應力。
通過對地勘報告的分析得知,場區內存在很多基巖露頭,第四系堆積物大多分布于山間的沖溝等處,厚度較不統一,在0-1.5m范圍內波動。
擬建場地的主要地形為斜坡,地勢相對較高,存在較多地質問題,但其周邊不存在滑坡、泥石流等災害。斜坡屬于典型的逆向坡,斜坡自身不存在崩塌與滑動等情況,可歸納為災害危險性相對較小的地段,按照抗震設計規范的要求,該場地針對抗震設計為一般地段,斜坡與場地的實際穩定性為基本穩定場地[3-5]。
由于場地在實行開挖以后,場地的邊坡高度較低,場地北側的邊坡高僅為3-5m,可采取修建擋土墻的方式予以有效支護。此外,場地南側局部受到地形約束的位置也可采取修建擋土墻的方式進行支護,若地形較為寬裕,還可進行種植達到綠化放坡的目的,放坡的坡比需按照1∶1.5的比例,在邊坡的下方設置相應的擋土墻。
移民安置是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環節,安置規劃是實行一系列操作的主體和依據,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和意義。為保證安置區基礎建設安全,考慮到開挖施工會形成局部高填邊坡,需根據邊坡的特點與實際情況,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護措施,進而為安置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必要的保障。
[1]劉亞菽.鑒江供水樞紐工程移民安置規劃與實施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09(27):30.
D632.4
B
1007-7596(2017)09-0228-03
2017-08-18
徐俊(1971-),男,貴州安順人,高級工程師,從事結構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