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昆



歷史上,重慶已經擁有眾多橋梁,只是隨著城市發展,許多橋失去功用而逐漸消失。不過,它們的名字卻沒有消失,被留在地名里。所以,在重慶,你會發現這樣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名橋不見橋。比如當你站在時尚華麗的觀音橋,即便是挖地三尺,也尋蹤不到橋的身影。
會仙橋:上三步,下三步
我們常去的解放碑,就有一座消失了的古橋——會仙橋。說起這個橋,可能知道的并不多了,但要是說起會仙樓,老重慶都肯定知道,15層樓的會仙樓賓館,那可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重慶最氣派的大樓。
會仙樓就是在會仙橋的舊址上建立起來的。那個時候的解放碑,可沒有現在的繁華,運輸主要在水路,所以自然由碼頭開始,先發展起來的是下半城。而上半城的解放碑在二三十年代還屬于“新區”,類似于現在的渝北區,至今仍保存的羅漢寺多少可以算是一個證明,因為歷來廟宇都是修在郊區或者城區的邊緣。
那時的橋,基本也都是修來跨越山澗山溝的,為行人行路方便,所以都不大,會仙橋就是跨在一條流向洪崖洞的小溪溝上的,石拱橋,也是小橋,小到它有個外號就做“上三步,下三步”,因為上橋下橋都只有三步梯坎。
說起會仙橋的歷史,現查最早可在清光緒年間的重慶府治全圖中所見。其來歷還有個美麗的傳說:久前,洪崖洞嘉陵江邊有一漁郎,為人勤勞善良,以打魚為生。漁郎打魚的收入除了自己生活,還經常拿出來接濟遇到困難的人,自然沒有余錢討媳婦。漁郎也不著急,還是打魚過日子。
這天,有一個姑娘在河邊洗衣,不慎掉進深水里。正巧漁郎經過,見有人落水,一個魚躍鉆入水中,把姑娘救了上來。漁郎救人后,提起東西回到自己船上。以后漁郎每次上岸,都看得到這姑娘。久而久之,互相都心生了好感。漁郎曉得了姑娘蘭花與母親相依為命,做些漿洗縫補的活計,日子過得清苦,所以每天進城賣魚時,都要拿一條魚放到她洗衣服的地方。姑娘知道漁郎獨身無人照顧,也時常替漁郎漿洗縫補衣服。
也許是上天眷顧,這天漁郎打了滿滿兩大簍魚。想著賣掉魚之后就可以取蘭花過門了。哪知船靠岸就看見蘭花在岸邊哭泣。一問方知,蘭花的母親去世了,沒錢安葬。漁郎善良,也不管自己娶親的事了,安慰道:“蘭花,你不著急,母親的后事有我,先把后事辦了,再來說其它。今天打到好些魚,等我去賣掉后,就有錢去買老衣回來做白事了。”說完挑著魚框就往城里趕。
漁郎怕魚死了賣不起價緊趕慢趕,上氣不接下氣到了這三步石梯的橋邊,一看簍子,里面的魚都不動了。魚一死,就賣不出去了,拿啥錢給蘭花母親辦后事?漁郎心一急,不禁大哭起來。此時卻聽橋上說說笑笑過來一群人,看到漁郎在哭,都笑他。走在最后的瘸子,往蘿筐里丟了一塊石頭,說:“你看你的魚都扳出來了,還不快點挑去賣了?”漁郎一看,果然,蘿筐里的魚全部又都活蹦亂跳起來。漁郎總算賣了魚,辦了蘭花母親的后事,最后也有情人終成眷屬了。有人說是八洞神仙路過,漁郎的仁義感動了神仙,讓鐵拐李使的法術。于是這座橋就被稱作了會仙橋。
可惜的是,民國時期為了擴建城區,會仙橋被拆掉,現在還在世的真正見過會仙橋的重慶人沒多少了。不過后來在其舊址修建的名噪重慶的“皇后餐廳”,是很多人都見過的,周圍還有著名的心心咖啡館和老四川,解放碑那時就已成為了重慶最時髦最熱鬧的地方了。再后來70年代皇后餐廳被拆掉,舊址上又修了15層高的會仙樓。而現在,在同樣的地方,就是300多米高的環球金融中心大廈。
化龍橋:曾是重慶女孩最想嫁的地方
說起化龍橋,一些“老重慶”心里可能馬上想到的就是廠礦集中和非典型原因堵車,破舊和落后是它的代名詞。可誰能想到,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里曾經還是重慶女孩子最想嫁的地方,熱鬧,繁華,富庶。而熱鬧之地,必然是交通繁忙之所。重慶的第一座公路橋——化龍橋也正跨立于此。
化龍橋之所以名為化龍也有一段傳說。明朝建文皇帝,被其四叔朱棣篡位。永樂皇帝怕建文回來復辟,就派人四處搜尋追殺。相傳,建文帝逃至重慶府,從建文峰一路跑到了化龍橋。追兵已追到了眼前,可謂避無可避,基本再沒逃脫的希望了。但離奇的是近在眼前的追兵怎么也找不到建文帝,不見其蹤影。有人說當時隱約見有金龍一閃而過。所以傳說建文帝是化身為龍,躲過了追殺。從那后此橋也就被稱作了化龍橋。
后來,在傳說中建文帝化龍之橋的舊址修建了現代的化龍橋,它是重慶歷史上第一座公路大橋。上世紀30年代初,重慶大興公路修造,最著名的“三條公路”就是此時修成,即成渝公路、川黔公路和川湘公路,化龍橋不光是成渝公路上連通主城的交通命脈,還一舉拿到了當時的三個第一:第一座有傳統橋梁風格的現代橋梁;第一座城市公路大橋;同時它也是當時重慶的第一大橋。
歷史上,化龍橋是與朝天門和磁器口齊名的重慶水碼頭,是中藥材、水果、陶瓷等物資的集散地。隨著化龍橋這座第一個能通汽車的公路橋的建成,陸路運輸也發展起來后,在化龍橋周邊便開始形成大的居民區。越來越多的工業廠礦也開始在化龍橋落戶,當時最具代表的就是中南橡膠廠。這里鼎盛時有200多家工業企業,近5萬人,其中超過一半屬于廠礦企業職工,可謂人口集中的繁鬧之地。由于當時的國營廠礦效益好,鐵飯碗,所以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老百姓都想進化龍橋的國營大廠。當時流傳很廣的段子:“小妹小妹快快長,長大嫁給彈簧廠,三天一只雞,兩天一個膀。”可見化龍橋片區其時之盛。
如今,沙濱路的修建基本替代了以前化龍橋的功能,為了周邊片區的改造和重慶整體交通的升級,化龍橋最終還是拆掉了,消失在了人們的視線里,只剩地名依舊。
一號橋:足足修了25年
說起渝中區的一號橋,嚴格來說,它并沒有消失,是一座尚還存在的橋。不過盡管每天車水馬龍,但過上過下的人,除開一號橋這個地名,幾乎是沒人能注意到它是一座橋,所以一號橋是一座“看不見”的橋。如果有心要看,則必須走到其下才能看出其橋的本形。
在早年,一號橋是非常雄偉的。那時候周圍還沒有那么多的高樓,一號橋片區依山而建的都是些低矮的吊腳樓和平房,所以當初哪怕是從遠處的長江上也能看到依傍在嘉陵江邊的一號橋。一號橋也是美麗的,可謂當年重慶的一道城市風景線。那時候的重慶城晚上還沒多少路燈,所以配備新型路燈的一號橋也以其晚上的燈光出名,吸引很多人來看。endprint
當然說起一號橋,更不得不提及它的功能設計和對于重慶公路的重要性,其修建過程也頗為曲折和傳奇。重慶城公路建設始于1927年,當時重慶剛剛建市,開始啟動大規模的公路建設,在規劃中,重慶公路分為南、北、中三條干道,一號橋屬于北區干道,東連一匹山,西接華一坡。南區干道和中干道分別于1935年和1937年完工,而北區干道最后直到1952年才全線通車,比另兩條道晚了十幾年,其原因正是因為一號橋這個“攔路虎”。
以現在的眼光看,一號橋只是一座普通的高架橋,長度和跨度都普普通通,但在數十年前修建時,一號橋曾難倒了無數橋梁工程師。一號橋跨越的山溝中間很深,整個溝雖不大不長,但卻又陡又深,按當時的技術水平,很難克服這個地形限制,難以做架橋的施工。所以雖是同時規劃的,但在南區干道和中干道相繼竣工后,一號橋的建設遲遲沒有進展,成了“胡子工程”。所謂“胡子工程”,是當時的重慶土話,是說等得胡子都長出來了,實在漫長,風趣又貼切。
到1947年,一號橋又再次動工,這次總算是把橋墩架起來了。據資料記載,一號橋的橋墩全憑條石壘成,底部長10多米,寬5米,一層一層地砌上去,整整80多層,30多米高。當時來說這是何等巨大的工程!
橋墩立起來了,但橋面架設卻因設備問題又再次陷入停頓,由于設計時考慮不足,橋墩立好后,預制好的橋面由于重量太大,當時的設備跟不上,沒有大型起重設備,竟然沒有辦法把它搬上橋墩。一號橋的架設又再次擱置。直到重慶解放,新中國成立后,一號橋的工程才得以繼續。其實當時的新中國百廢待興,也沒什么特別的工業進步,不過勞動人民總是智慧的。有人想出辦法,在一號橋的大橋墩旁架起木橋,硬是一點一點的把沉重的橋面挪了上去。終于在1952年,一號橋總算竣工通車,算起來,這座橋足足修了25年!
雄踞半個世紀后,一號橋于2003年進行了改造,拆掉了老橋墩,重支了細橋柱,形成了兩橋并列的復線橋。兩邊豎立起隔音板,沒有了橋欄和燈柱,盡管比以前更為現代,但一號橋昔日的雄姿隱去了,整個橋體深深陷埋在周圍高樓大廈森林中,默默地繼續承擔著連通北干道,輸送過往車輛的責任。雖不再顯眼,一號橋卻始終都是重慶交通發展的一個不可遺忘的紀念碑。
觀音橋:觀音廟旁有座橋
近年觀音橋商圈可說是已大大超過了解放碑,成為了重慶最熱鬧最時尚的地方。其地名直白,肯定是跟橋有關。雖現在建有仿制的景觀古橋,但真的老橋在哪里,還是經常會讓人追思。細查掌故,其來歷有兩說:
一說是觀音菩薩化身老嫗架橋。此地地處合川、鄰水等地來渝必經之處,以前有兩條小河溝,縫雨漲水便阻路,行人深感不便。于是觀音菩薩化身一老嫗,隨手施放木板四塊,變做木橋,以方便行人通過。后周圍居民感其恩德,命名為觀音橋,1751年,本地鄉紳捐資改原木橋為石橋,還是沿用其名觀音橋,并在旁邊立觀音廟以紀念,其間供奉觀音菩薩,香火日盛,久而久之,這里就成為了集市,觀音橋也因此而聲名遠播了。
另一說是說湖廣填四川時,有關姓移民見此地好山傍水,遂初定居于此,于是造屋開田,燃火燒荒,此地逐漸有了人氣。人煙興旺起來后,來往的行人多起來,但常常被此地的兩條河溝所阻,于是老關又利用農閑在小溪溝上架起了石橋,之后學過石匠的老關還索性在橋旁修了個觀音廟,有橋有廟,最后到巴縣衙門去落籍時,遂將這個本身荒蕪的地方命名為了觀音橋。
不過,記者尋找了多位對重慶城史頗有研究的人士,他們也無法說清楚到底觀音橋位居當下何處,至于橋的規模有多大,保存時間有多長,更是無從得知。不過,橋名成地名的傳統還是被保留了下來,起碼讓我們知道,這里曾經真有一座橋。四維橋:四維不存,國將不國
四維,古義指禮、義、廉、恥四種道德標準,借東、西、南、北四方維度為四方之常之意,指此四種道德標準為確定人倫綱常的基本要求。語出《管子·牧民》,毛澤東也曾說過:“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
重慶曾經就有一座以四維命名的老橋,位于現在的大溪溝人和街口附近,修建于民國時期,其功用為連通渝中區和牛角沱,是當時出城走成渝路的要道。據了解此橋的人士介紹,此橋新修成時,最吸引眼球的莫過于橋頭四根精美的羅馬造型燈柱,同時其路燈也是當時少見的電氣燈,給當時的重慶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取義“四維”也意在振興國綱,可說是重慶最有文化底蘊的一座橋了。
新中國后,重慶的公路建造發展迅速,大溪溝的溝填平了,路修好了,四維橋也再不用承擔其設計功用而終于拆除了。不過其四周的很多地方都還留有四維橋的影子,近段時間比較出名的大溪溝巷道豆花飯,取名就是叫“四維豆花”,想必店主對四維橋這段歷史也有所知曉吧。
【寫在最后】
就在本期專題報道截稿之際,重慶市江津區傳來喜訊:幾江長江大橋于7月8日正式通車,長江上又新添了一座跨江大橋。而在前不久,軌道環線高家花園大橋項目部也發布最新消息:大橋工程進入收尾階段,預計2017年開通,這預示著嘉陵江上也將再添一座跨江大江。建成后,該橋也是目前國內軌道專用橋中跨徑最大的斜拉橋。
除此之外,年初時重慶市政府就發布過消息稱:今年在繼續推進寸灘長江大橋、紅巖村嘉陵江大橋、高家花園復線橋、自居寺長江大橋、曾家巖嘉陵江大橋等建設外,還計劃開工建設水土嘉陵江大橋、蔡家嘉陵江大橋以及郭家沱長江大橋。僅僅2D16年,重慶在建跨江大橋就將達8座。
從千百年的第一座石橋,到如今遍布兩江之上的座座現代橋,重慶城與橋的故事還在被續寫,“中國橋都”的名錄還在繼續延長。我們完全有理由憧憬,在不久的將來,重慶會成為享譽全球的“世界橋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