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邱勝
“戰火玫瑰”綻放高原
—— 記南部戰區某特戰旅13名貴州籍女兵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邱勝
13名貴州籍女兵個個爭當“雙料”尖兵,她們在野營拉練中荒墓探秘,在一次次挑戰心理極限中破繭成蝶,“戰火玫瑰”在軍中綻放。

金秋十月,昆明的天空透澈碧藍。
在南部戰區陸軍第75集團軍某特戰旅指揮通信連女子特戰隊的綜合演練場上,隨著一聲令下,特戰女兵運用狙擊槍、步槍、手槍將目標各個擊中,以嫻熟、迅捷的動作完成了穿越火障、殺蛇取膽、傳遞炸藥包等特戰演練。
這支特戰隊中,有13名女兵來自貴州,她們把晶瑩的汗水當作美麗的珍珠,夜以繼日刻苦練就精湛本領,逐漸成長為綻放高原的13朵“金花”。
18歲那年,家住貴州遵義市的齊珍珍高中畢業,出生軍人家庭的她決定從軍。
“開個店,也比部隊掙得多,何必受那份苦?”朋友勸她。她倔強地說:“我不能讓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我要當個好兵。”
2010年,脫掉漂亮的時裝,穿上國防軍裝,齊珍珍走進向往已久的軍營。
入伍第二年,全旅掀起一股學習理論知識熱潮,“比、學、趕、超、幫”學習氛圍在部隊蔚然成風。
“同樣一句話,別人第一遍就懂,我卻要花一天半天才能吃透。”自認為悟性不高的齊珍珍對學理論犯了難,一度想要放棄。
有一天,戰友樂呵呵地抱著“四會政治教員”比武的獎牌回到班里,看著耀眼的獎牌,齊珍珍心里很酸:“難道自己真的不行?”
“我不信,我不服!”性格倔強的齊珍珍暗下決心,“我一定要拿個獎牌回來!”抱著這種想法,齊珍珍對學理論分外刻苦。記不牢,抄就是她學習的“捷徑”,認認真真地抄了7本筆記。
“四會政治教員”比賽期間,齊珍珍連夜加班寫教案。來自畢節的徐麗芙說。
苦心人,天不負。齊珍珍兩次從“四會政治教員”比武中捧回獎牌,連續三年被聘為“特邀政治教員”。
在接下來的軍旅生活中,憑著這股狠勁,齊珍珍先后獲得“優秀士官”“優秀共產黨員”,所帶的班榮立“三等功”……
“失意不失志,有特種兵的血性虎氣,學習永不止步……”班里戰友稱齊珍珍為“麻辣班長”,以她作標兵。
齊珍珍的事跡為貴州籍女兵樹立了榜樣,她們要像齊珍珍一樣用青春將理想付諸行動。
來自畢節大方的張芳胸懷理想:要像雄鷹一樣搏擊蒼穹,去舞動生命的旋律。
來自銅仁印江的邱澤敏認為,要用實際行動把自己塑造成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不怕苦的特戰女兵。
關于信仰,13位貴州籍女兵都有一個共同的答案:不忘初心,用執著的信念和實際行動來升華人生理想,塑造軍人品質。
滴答滴滴答……一部電臺,一副耳機,報務兵運筆如飛,記錄著如風般轉瞬即逝的電碼。
來自岑鞏縣的指揮通信連三班班長楊洪梅在報務兵崗位上書寫著不平凡的人生。

13位女兵來自貴州,她們把晶瑩的汗水當作美麗的珍珠,夜以繼日刻苦練就精湛本領。圖為貴州女兵邱澤敏在進行射擊訓練。(張正舉 / 攝)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為掌握發報要領,她每天堅持練300組數碼和200組字碼書寫體,一練就是四五個小時,手上都磨出了繭子。
通過努力,楊洪梅在集團軍專業集訓中被評為“優秀學員”。“在瞬息萬變的戰場通信環境里,記錯一個號碼就會影響全局。”站在三尺機臺,楊洪梅說。
身在機房,卻耳聽八方,貴州通信女兵們除練就“腦耳口手”四功、精確背記上千個代號外,還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本領。
她們推行“1+X”組訓模式,將專業訓練從電話拓展到衛星、報務等專業,開展“一崗多備、一專多會”訓練,人人精崗位、隨時可補位。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從裝甲部隊轉型到特戰部隊,這句話在貴州女兵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我要當真正的特戰兵。”今年4月,旅里組建女子特戰隊,來自凱里的羅科梅有幸成為特戰隊二隊隊長。
進入特戰隊,對于攀登、射擊、泅渡等十個人人都要會的特戰基本技能,“零基礎”的羅科梅很沒底。
在武裝泅渡中,羅科梅嗆了無數口水卻無法掌握動作要領,沮喪與失落并存,然而,羅科梅明白:“這次機會難得,只有堅持讓自己變強大,才能更接近夢想。”
繩橋顯虎氣,抓蛇練膽氣,狙擊展英氣,短短幾個月強化訓練,羅科梅曬黑了皮膚、磨出了老繭,卻健強了筋骨。在演練中,她全副武裝鉆火圈、開戰車,動作嫻熟,招招到位。
巾幗膽氣豪,和羅科梅一樣,在訓練場上,來自貴州的13名女兵個個爭當“雙料”尖兵,她們在野營拉練中荒墓探秘,在挑戰心理極限中破繭成蝶,“戰火玫瑰”在軍中悄然綻放。
“在她們嬌柔的身上,孱弱嬌氣被罡風飄走,留下一股不可戰勝的剛強。”教導員李濤說。
黝黑的皮膚,嬌小的身材,笑起來一對淺淺的酒窩,這位來自貴陽的戰士吳昌潔是全旅的“明星人物”。
今年8月,吳昌潔憑借著出色的表現被選拔參加“科瓦里-2017”中澳美三軍聯訓。
“當兵四年,我更渴望有挑戰的生活,希望這次聯訓能突破自我極限,讓自己更優秀。”懷揣初心,吳昌潔踏上聯訓之路。
今年科瓦里聯訓不同往年,澳軍將訓練地改到以大堡礁和熱帶雨林地貌著稱的凱恩斯,訓練難度大增。
首次亮相“科瓦里”聯訓的吳昌潔沒有被困難嚇倒,面對湍急的水流,她第一個縱身跳入激流,標準的身姿、過人的膽量令外國軍人叫好。
面對難度更大的激流勇進項目,湍急水流帶來的沖擊力讓吳昌潔肩關節脫臼,痛到幾乎失去知覺。
當時,吳昌潔只要請求救援,就可以獲得援助,也意味著出局。“不能給中國軍隊丟臉。”在意念支撐下,吳昌潔拖著脫臼的肩膀徒手游向對岸。
憑著這股不肯服輸,頑強拼搏的韌勁,吳昌潔順利完成一周的聯訓任務,出色的表現也為她贏得象征澳軍四種精神之一的“尊重”獎杯。
站在旅里演講臺上,吳昌潔帶傷演講《亮劍聯訓場,圓夢“科瓦里”》,慷概激昂言辭講述著這段經歷,受傷的右手還包裹著白色紗布,她用左手敬禮,博得觀眾陣陣掌聲。
堅守軍人本色,留下充實、持久,這就是吳昌潔無悔的青春。
這些年,為練就過硬本領,每個貴州女兵都脫了幾層皮、留了幾塊疤,大家笑稱這是“耀眼勛章”。
女兵也愛美,十八九歲女孩,正值青春年華,然而,對于美的理解,她們深深懂得:一個人生理上的青春難得永存,而精神上的青春卻可以常青。
“當我們穿上這身國防綠的軍裝,我們將失去很多,但我們卻錘煉了意志、充實了靈魂、堅定了信仰。”這是貴州女兵接受采訪時說得最多的。
今年年底,邱澤敏將迎來她從軍的第五個年頭,這意味她可以退伍。問到如何抉擇時,邱澤敏毫不猶豫地說:“我在連隊很好,我想留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