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要講優劣的

徐圻
不同的文化是具有可比性的。換句話說,文化存在著先進與落后、優秀與低劣、鮮活與腐朽等等的區別。這原本不是什么問題。但近些年來,卻出現了一種比較強大的“文化相對主義”傾向。有些研究者認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任何一種文化類型,不管它是強盛的還是弱小的,是開放的還是封閉的,都有其發生、發展、延續至今的充足理由。惟其如此,它也就具備了充足的理由和永恒的價值,可以繼續存在下去。他們認為從根本上說,文化是排他的;文化與文化是不可比的,不同的文化無所謂優劣好壞。
這種觀點,當然有其道理。文化,在交通、資訊不發達的過去是能夠自成系統、自我封閉的,“文化孤島”現象曾經是存在的和合理的。
但是,隨著文明的進步,不同民族、不同人群必然要進行交流活動,不同文化之間的壁壘必然要隨之打破,相互交流、影響、比較、篩選、吸納、重構等等也就不可避免。不管人們愿意還是不愿意,文化的優劣評判問題、文化元素的保留或淘汰問題,總而言之,文化與文化的碰撞、比較、選擇問題,成為了任何文化類型都不能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什么是先進文化?以我之見:凡是以開放的、積極的、建設性的態度對待生活,從而有利于提升物質生活的質量、精神生活的品位、社會生活和諧程度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就是先進的文化,反之就是落后的文化。
近十多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合理利用,成為社會各方面日益重視的問題,成為了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由于歷史、地理等原因,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越是“原汁原味”的地方,其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就越是滯后,政府和社會各界就必須把發展作為這些地方的首要任務。在對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問題上,保護與發展之間存在著長期的突出矛盾,這個矛盾一直困惑著世界上很多的政府、民眾和學者。我想強調的是:并非每一種傳承下來(或殘留下來)的文化類型、文化樣式、文化因子都是好東西,都應該作為“非遺”來加以保護的。在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時,一個最大的參照系就是:是否在整體上提升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個村落的物質生活水準和精神生活品質?
目前,在對待“原生態”文化資源上,存在著兩種偏向。第一種來自某些持相對主義文化觀的學者,認為文化是不可比的,沒有先進與落后、鮮活與腐朽的差別。他們說,以現代文明的標準來看,許多民族的文化或文化元素的確是落后的,但這些文化或文化元素已然存在了千百年而沒有消失掉,就說明它們是有生命力的。如果沒有外來的、“他者”的文化去影響、“干擾”它們,當地老百姓永遠也不會覺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妥。既然如此,繼續讓他們自得其樂、讓他們像祖輩們那樣繁衍生息下去,不是很好嗎?為此,這些學者反對用一切現代的東西(比如修公路、架電線、興水利、建學校、通網絡等)去“破壞”當地人的寧靜與安適。這種見解看上去振振有辭,卻是站不住腳的。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現實面前,在全國上下都在為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而奮斗的情況下,憑什么就要讓一部分人(而且就中國的現實來看,還是數量不小的一部分人)不能過上小康的生活,其理由僅僅是為了不使他們的“特色文化”被“破壞”掉呢?
第二種偏向來自某些政府官員?!胺俏镔|文化遺產”的保護在他們眼里,成了單純的經濟行為。毫無疑問,文化與旅游的結合,不論對文化來講還是對旅游來說,都是雙贏的事情。但是,這絕不意味著要對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急功近利的、純商業化的開發。前些年,不少國際和國內的專家到貴州看了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的州、縣之后,一方面感嘆貴州的資源在原生性、完整性方面“全國一流”,同時又針對少數地方的“包裝式開發”表示擔憂。他們告誡我們說,一定不要學某些被譽為“開發成功”的省份的做法,切不可以商業化為首要訴求。這個意見十分中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