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林
通江縣: 農產品“觸電” 破題“富饒的貧困”
李燕林

通江縣2016年電商扶貧專題培訓班
篩選、分裝、貼標、打包……10月3日一大早,家住通江縣諾江鎮諾江西路的黃杰夫婦就來到自家經營的山緣珍品土特產店里忙個不停。貨架上,一袋袋包裝好的銀耳,正等待著發往上海、杭州、蘇州等地。
秦巴山脈腹地的革命老區通江縣,林木茂盛、環境良好,盛產銀耳、木耳、香菇、茶葉、核桃等生態農產品。然而,受多方面因素制約,好產品要“走出去”卻很難。為此,這里的老百姓守著富饒的資源,卻一直擺脫不了國定貧困縣的窘困。
隨著互聯網消費方式的盛行,如今像黃杰一樣的企業主們紛紛搭上了電商快車,開啟了多渠道營銷的路徑探索。在傳統渠道走向電商融合發展的道路上,他們是如何在革命老區突出“重圍”,實現彎道加速的呢?
“2012年,我偶然路過一戶農家,看見墻上刷著‘生活要想好,趕緊上淘寶’的標語。搜索后我看到大批農產品都開始網上銷售了,頓時感覺自己落伍了。”談及“網”事,通江縣綠野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龍文奎坦言。
“長期在我這批發的幾個老客戶,好長一段時間沒來進貨了,打電話一問,才知道人家早已在網上淘貨了。”這通電話,讓通江山霸王野生食品公司董事長牟桄億有些慌了。
幾年前,隨著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等電商巨頭大舉進軍農村,讓多年來植根通江埋頭做實業的“草根企業主”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同時也“嗅”到了商機,紛紛開始尋覓自己的電商之路,讓當地的農產品借力互聯網“走出去”。
但他們的“觸電”之路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平順,一連串問題接踵而至。
“比如銀耳,在網上給客戶談好的大小、色澤標準,一到發貨時,經人工篩選后就沒有那么規范了。客戶收到的貨大小不一,回頭客自然就少了。”“食用菌、蔬菜這類生鮮食品,既要確保質量安全,又要快速送達。通江既不通高速,又沒鐵路,物流哪跟得上呀!”“最頭疼的還是招不到合適的電商人才,小池子養不了大魚啊!”……
一端是傳統的農業企業,一端是新興的互聯網消費群體,兩者想要通過電商搭建起“新舊”融合的購銷渠道,在通江這樣的山區,產品檢測、品牌塑造、物流運營、人才保障等需要跨越的問題不計其數。
2015年,企業主們茫然無助的困境,引起了通江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縣委、縣政府以問題為導向,堅持“政府主導推進、市場主導運營”的原則,立足“中國有機農產品電子商務產業縣”“全國電商扶貧綜合示范區”“全國紅色智慧旅游綜合示范區”三大目標,一邊與企業一道整合本地資源,聚集電商發展動能;一邊幫助企業爭取國家示范項目,夯實電商發展基礎。

通江縣暢銷的電商產品
2016年,全縣完成“電商帶頭人”“千人百村”技能培訓1500多人;通成、鑫盛、恒安等20家貨運物流公司,郵政、國通、恒豐等13家快遞企業以及23個縣城攬投點、55個鄉鎮電子商務代辦點規范化建設全面啟動……通江縣成功申報為“國家農產品電子商務示范縣”。
在縣城石牛嘴新區,有一個7000余平方米的電子商務孵化園,內設82個“種子”孵化室,一個集產業孵化、技術支持、配套服務于一體的“雙創空間”。入駐的21家電商企業優先享受政府及社會各界的扶持基金。
巴山牧業董事長張育賢說,他們借助扶持基金,與工商融e購、京東、天貓等平臺進行了深度合作,還自建了20多個“實體店+電商”的自主直營終端銷售網點。開發了“巴山土豬”APP,消費者可在網上完成認養或購買。今年,公司還與5個生態環境較好的貧困村里的1000戶農戶進行合作,向農戶提供優質仔豬,按統一標準飼養土豬,再由公司驗收合格后通過電商等渠道對外銷售。
“年初3頭豬就賣了18000元,年底還可以出售5頭。這都是托巴山牧業公司的福,我才能脫貧。”周子坪村貧困戶劉永波滿臉微笑。
同巴山牧業一樣,山霸王野生食品有限公司、羅村茶葉有限公司、犁夫牧業和裕德源等50多家龍頭企業,都采取“公司+基地+專合社+農戶”等模式,把電商貫穿到全產業鏈中,不僅帶動了當地大小企業協同發展,還帶領貧困戶實現脫貧增收。
縣經信局電商辦負責人肖鋒介紹,縣委、縣政府依托銳嘉食品產業園,打造了“產檢存銷”一體化的電商公共服務中心,有針對性地挑選了10多家不同類別的企業入駐。為孵化園里各大單一性電商企業提供網銷農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
同時,在高明新區建起了5000平方米的城鄉物流倉儲配送中心,下設城鄉物流分撥中心和農產品網貨倉儲冷配中心,承攬城鄉集中配送業務,為10多家物流快遞企業提供了三年免費場地,物流成本下降約10%-15%。
據了解,通江縣電商數量已達520多家。其中,“三上”企業58家,占同規模企業總數的52.5%,中小企業、農村專合社、四有“家庭農場”等198家,占同類別企業的48.4%。企業自主開發的“巴藥直通車”中藥材大宗交易B2B平臺正式上線,“江山美胃”APP農產品綜合交易平臺、“掌上通江”等本地生活應用平臺、“螞蟻生活商城”等分銷平臺也相繼投入了市場。
“如果沒有政策支持,沒有這些龍頭企業帶領,我們這些小微企業,僅僅依靠自身的力量,不會這么快上手。”山緣珍品土特產專賣店店主黃杰感慨。
“以前,網上銷售通江銀耳的賣家不計其數,假冒偽劣產品橫行,讓不少消費者難以選擇,也讓我們本地企業感到頭疼。”通江古林銀耳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彬坦言。
據悉,銀耳產業早已成了通江的一張“名片”。然而,由于缺乏個性鮮明的識別標準,消費者很難判斷真偽,極容易被工廠化栽培的袋料銀耳沖擊。為此,通江縣委政府抓住“全省農產品質量監管示范縣”的機遇,建成了全省唯一一家食用菌質量檢驗中心。
此后,轄區內有了質量保證的部分企業在阿里巴巴等平臺開通了淘寶企業店,在騰訊注冊了微信服務號,還與社區半徑APP、環球捕手APP等獨立電商平臺展開合作。
在管理上,通江縣豐源生態農業公司帶頭實行會員制,建立代購代銷服務群,健全“基地+線上銷售+線下體驗”服務鏈,為轄區各大實體店品牌宣傳、網絡營銷等提供全方位的三方服務……短短數年,將通江銀耳、空山馬鈴薯、青裕土豬等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今年1月至8月,全縣網商全渠道銷售額已突破了3.5億元,輻射帶動40多個鄉鎮、110多個貧困村、15000余戶農戶發展特色種養產業,受益農戶人均年增收超過2000元。
“互聯網時代給了我們前所未有的機遇,加之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支持,隨著交通、物流等基礎條件的改善,可望借助電商倒逼產業優化升級,助推農民增收致富,徹底終結老區‘富饒的貧困’。”通江縣的企業主們信心滿滿。
(責編:周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