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高郵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櫛風沐雨 砥礪前行
—— 江蘇省高郵高新區創新發展紀實
◎ 江蘇省高郵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江蘇省高郵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高郵高新區)位于史高郵市高郵湖畔。2013年9月4日,經江蘇省政府批準,撤銷原高郵市屬送橋鎮、郭集鎮、天山鎮,設立新送橋鎮。2013年11月,經高郵市委批準,送橋鎮與2007年設置的揚州菱塘光電科技產業園區實行“區鎮合一”管理模式。2014年4月,揚州菱塘光電科技產業園區更名為高郵湖西新區(包括送橋鎮和菱塘回族鄉),2016年5月經省政府批準籌建江蘇省高郵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郵高新區下轄23個行政村、5個社區,常駐人口約13萬人。是國家生態鎮、江蘇省創新型鄉鎮、江蘇省新型城鎮化試點鎮。2016年,高郵高新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8.6億元,財政收入7.0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305元,增幅和序時均居全市前列,己連續四年獲得高郵市經濟發展綜合考評一等獎。
“十三五”期間,高新區發展總體要求是:堅持“兩個優于”原則,立足“新產業、新城市、新模式”,緊扣“改革創新先試先行區,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宜居宜游宜創新城區”的定位,聚焦高端、聚力創新,打造科技新區,建設智慧新城。主要目標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四個較快增長、四個大幅提升”,即:到“十三五”期末,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0億元,財政總收入12億元,工業開票銷售超23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萬元,均實現較快增長;創新能力、民生保障、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大幅提升,努力把高新區建設成為自主創新的戰略高地,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載體,實現創新驅動與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域。
2017年,高新區緊扣“聚焦高端、聚力創新,奮力奪取高新區發展開門紅”的主題,加壓奮進,奮力實現工業開票銷售、工業入庫稅收、規上工業產值分別增長18%、15%、16.5%;財政總收入增長15%,三產增加值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著力抓好以下四個方面重點工作:
以科技創新為孵化器。啟動450畝創新創業創客基地和孵化器建設,力促林禾科技創新園、豪緯科技產業綜合體加速建成,建好國家半導體照明應用工程研究中心高郵分中心。深入實施科技創新戰略,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5個以上,引進“雙創”團隊3個、高層次人才6名以上,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家以上。積極推進“規模骨干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行動計劃”,確保全年新增揚州市級以上“三站三中心”5家。持續推進品牌創建、專利導航,新增省級品牌5個、揚州市級品牌10個,申請專利750件。
以項目建設為加速器。深入開展精準招商活動,全年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不少于15個,其中10億元項目不少于3個;新開工重大項目10個,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2個、5億元以上項目1個;竣工重大項目10個,其中10億元項目2個,盡快形成新的增長點。
以產業提升為牽引器。編制完善工業主導產業發展規劃,綠色照明燈具企業從燈具制造供應商轉向城市照明景觀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電線電纜產業主攻“專精特新”,太陽能光伏產業走向高端化,汽車零部件產業和新材料產業加快培育。引領發展一批設施農業、科技農業、旅游農業,推進T形旅游帶開發建設。
按照“通達、通暢、通聯”的要求,建設高新區至S611、至S244連接揚子江北路的快捷通道、燈城大道、天山大道等域內“十大交通工程”。
瞄準新城板塊,彰顯宜居之韻。高起點編制光明科技小鎮和智慧新城發展規劃,聚力新城建設,實施智慧城市體驗中心和高新區會展中心、高中檔住宅區、安置房二期、林禾大廈等新城建設“十大工程”。
瞄準生態板塊,凸顯綠色之韻。緊緊抓住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戰略機遇,抓實移步易景生態長廊、狀元湖水面擴容、喬家尖濱湖生態休閑度假半島等生態“十大行動”。
重點提供“三式服務”,即“管家式”服務,優化專職幫辦隊伍,為企業、項目所需審批手續提供一條龍、全天候服務。積極運用“互聯網十政務服務”思維,創建人才科技網絡服務平臺,使之成為“傳播政策的公開平臺、政府服務的集聚平臺、企業訴求的幫辦平臺”。
搭好服務群眾“連心橋”。重點辦好初級中學、雙語幼兒園、高新區人民醫院等惠民“十件實事”。
撐好服務基層“保護傘”。促進社會管理向基層覆蓋,持續推進“有理大家評”活動,完善律師信訪代理員制度,加強矛盾糾紛排查管控,將矛盾控制在源頭、消除在萌芽、處置在未發。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配備專職巡防力量,農村技防入戶率70%以上,努力做到打擊犯罪有力、維護穩定有序、社會控制有度、應急處置有效。
搭建“政企”平臺。密切跟蹤央企國企、中國百強企業,尋求與“中字頭”、“國字頭”等大型企業的戰略合作,敲定1-2家大型央企國企作為重要合作伙伴,通過PPP模式,對區域資源全面梳理、整體打包、聯合開發,保障新城建設、旅游開發的序時、品質和可持續性。
搭建“政銀”平臺。啟動金融街區建設,力促中國工商銀行揚州分行、江蘇銀行揚州分行等金融機構在高新區設立分支機構,建立不低于5億元產業投資基金、不少于15億元城市發展基金,建立并運營好5億元企業風險基金。

搭建“政智”平臺。加快武漢理工大學高郵研究院、同濟大學技術轉移中心高郵分中心建設,強化與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江蘇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等知名高校院所的密切合作,建立政產學研戰略聯盟,實行企業化、市場化、實體化運作,搭建科技橋梁,推動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