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要輝
(尉氏縣人民醫院 兒科 河南 開封 475500)
孟魯司特鈉聯合布地奈德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的效果研究
王要輝
(尉氏縣人民醫院 兒科 河南 開封 475500)
目的探討對咳嗽變異性哮喘(CVA)患兒行以孟魯斯特鈉與布地奈德聯合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尉氏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16例咳嗽變異性哮喘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8例。對照組接受布地奈德治療,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使用孟魯斯特鈉治療,觀察并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以及各項功能的改善情況。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96.55%)高于對照組(72.4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癥狀積分以及肺功能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咳嗽變異性哮喘患兒行以孟魯斯特鈉與布地奈德聯合治療,能夠改善患兒的咳嗽和哮喘癥狀,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兒恢復。
孟魯斯特鈉;布地奈德;咳嗽;哮喘
咳嗽變異為哮喘(CVA)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呼吸道疾病,臨床癥狀是以慢性咳嗽為主,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哮喘疾病。該病通常于早上或者是夜晚發病,并無較為顯著的喘息癥狀,容易被臨床誤認為是慢性支氣管炎,若不及時給予救治將會形成典型的哮喘疾病,嚴重影響患兒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1]。本研究對咳嗽變異性哮喘患兒行以孟魯斯特鈉、布地奈德聯合治療,探討其效果。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尉氏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16例咳嗽變異性哮喘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8例。觀察組男38例,女20例,年齡為3~11.5歲,平均(7.6±2.8)歲,病程為2.5~26.5個月,平均(9.3±2.3)個月;對照組男36例,女22例,年齡為3.5~12.5歲,平均(7.9±3.5)歲,病程為3~27.5個月,平均(9.8±2.7)個月。兩組患兒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對照組接受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上海信誼百路達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551),1 mg/次,1次/6~8 h。3個月為1個療程。觀察組患兒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使用孟魯斯特鈉(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23H230087)治療,每晚睡前服用,<5歲患兒:4 mg/次,≥5歲患兒:5 mg/次。3個月為1個療程。
1.3觀察指標觀察并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以及各項功能的改善情況。療效評定標準:①顯效為患兒經過治療后的咳嗽癥狀于1周內完全消失,用藥3個月內并未反復發作;②有效為患兒經過治療后的咳嗽癥狀在1周時間內有所減輕,并于1個月之內逐漸消失,3個月內并未反復發作;③無效為患兒經過治療后咳嗽癥狀均未發生任何改善,甚至惡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各項觀察指標包括最大呼氣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以及呼氣風流速(PEF)。

2.1臨床效果觀察組顯效26例,有效3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55%;對照組顯效19例,有效23例,無效16例,總有效率為72.41%。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889,P=0.000)。
2.2癥狀積分以及肺功能的改善情況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癥狀積分以及肺功能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的癥狀積分以及肺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CVA的臨床癥狀是長時間慢性咳嗽,并不伴發呼吸困難等其他并發癥,通常在早上或晚上發作,嚴重影響患兒的睡眠和發育,寒冷或刺激性較強的環境即可誘發咳嗽,容易反復發作,不利于患兒健康成長[2]。近幾年來,孟魯斯特鈉與布地奈德聯合治療對于緩解患兒咳嗽癥狀效果十分顯著。布地奈德是一種復合型霧化吸入藥劑,主要作用于平滑肌β2受體,使蛋白質酸化,進而達到松弛平滑肌、緩解支氣管痙攣的目的。孟魯斯特鈉是一種全新的拮抗藥劑,可有效預防白三烯所導致的氣管痙攣等癥狀[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的癥狀積分以及肺功能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孟魯斯特鈉與布地奈德聯合治療能夠改善咳嗽變異哮喘患兒的咳嗽以及哮喘癥狀,提高患兒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和使用。
[1] 李玲,茍洪波,文亞娜,等.孟魯司特鈉聯合布地奈德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的療效研究[J].重慶醫學,2013,42(34):4198-4199.
[2] 薛滿,馬春利,梁寬,等.孟魯司特鈉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2,12(17):3317-3319.
[3] 馬紅梅,劉香蓮.孟魯司特鈉聯合布地奈德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的作用分析[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5,21(3):350-352.
R 725.6
10.3969/j.issn.1004-437X.2017.20.050
2017-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