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寧
(郟縣人民醫院 肛腸科 河南 平頂山 467100)
改良縱切橫縫術治療痔術后肛門狹窄的臨床效果觀察
馮玉寧
(郟縣人民醫院 肛腸科 河南 平頂山 467100)
目的研究改良縱切橫縫術治療痔術后肛門狹窄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1月郟縣人民醫院收治的62例痔術后肛門狹窄患者,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31例。對照組行錐狀肛門鏡擴肛術治療,研究組行改良縱切橫縫術治療。統計對比兩組臨床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研究組治療有效率96.77%(30/31)高于對照組67.74%(21/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3.23%(1/31)低于對照組29.03%(9/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改良縱切橫縫術治療痔術后肛門狹窄,可明顯提高治療效果,且安全性較高。
改良縱切橫縫術;痔術后肛門狹窄;錐狀肛門鏡擴肛術
肛門狹窄是指肛門及肛管直徑縮小,致使排便困難、肛門疼痛,且客觀檢查時食指無法順利通過肛門。后天性肛門狹窄多為炎癥或肛門部位手術所致。而痔術后肛門狹窄主要是由于痔瘡手術中不適當行為,導致肛門部多余皮膚組織被切除或破壞,且術后多伴有出血、肛門瘙癢、疼痛及肛門失禁等癥狀。相關研究表明,手術過程中,保留患者足夠肛管皮膚,并適當松解部分內括約肌,對降低其并發癥發生率具有重要價值[1]。故探索一種新型有效治療方案已得到臨床廣泛重視。本文旨在研究改良縱切橫縫術治療痔術后肛門狹窄的臨床效果。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1月郟縣人民醫院收治的62例痔術后肛門狹窄患者,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31例。對照組男15例,女16例;年齡25~60歲,平均(42.51±8.41)歲;病程1~6 a,平均(3.24±1.56)a;研究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27~62歲,平均(44.56±8.35)歲;病程1~7 a,平均(3.68±1.24)a。兩組病程、性別及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行錐狀肛門鏡擴肛術治療,采用靜脈麻醉,取側臥位,置入錐狀肛門鏡于肛內,逐步擴肛,使吻合口狹窄通過3個手指,予以吻合口撕裂處縫合和止血。研究組行改良縱切橫縫術治療,采用腰俞穴麻醉,取截石位。于肛管后側做切口,切開皮下組織、部分內括約肌及肛管皮膚,清理周圍瘢痕組織,松解肛門口直徑至正常水平,橫向牽拉切口中上部,使之趨于平直,牽拉切口兩端,作為縫合切口外側端點,由外至內縫合,切口中央不做縫合,延長下部放射狀切口,呈T型切口。術后使用凡士林紗條填塞,寬膠帶固定。兩組均接受中藥熏洗、抗感染等基礎治療。
1.3觀察指標①統計兩組臨床療效。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顯著改善,排便順暢,肛門指檢食指順利通過直腸腔;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排便欠順暢,肛門指檢食指欠順利通過直腸腔;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統計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切口感染、水腫、排便困難)。

2.1臨床效果研究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952,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n,%)
2.2并發癥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631,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痔作為肛門部位多發疾病,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相關數據統計,痔發病率占肛腸疾病87.25%左右[2]。手術為治療痔主要手段之一,但術后易導致部分患者出現肛門狹窄及直腸狹窄等現象,影響其排便功能,甚至并發多種疾病,對其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一定程度威脅。臨床常采用擴肛術或放射切口瘢痕術治療,雖可有效松解部分肛門內括約肌,但因其術后感染及水腫等并發癥較多,難以滿足臨床預期[3]。
隨著臨床醫學不斷發展,改良縱切橫縫術已廣泛適用于臨床治療。其手術方式具有操作簡單,手術適應證廣泛等優勢,可通過縱切解除括約肌痙攣,降低肛管靜息壓,通過中央切口引流有效減少并發癥。而傳統縱切橫縫術易出現縫合不當,進而導致瘢痕硬結,降低肛門周圍組織彈性,影響預后[4]。劉偉等[5]研究指出,改良縱切橫縫術治療肛裂總有效率為93.94%,且可有效縮短住院時間、傷口愈合時間,減少并發癥發生情況。葉明[6]研究表明,改良縱切橫縫術治療慢性肛裂具有良好效果,且安全性較高。改良縱切橫縫術僅縫合切口中上端,且不縫合中間位置,以中央切口為引流口,避免糞便殘留同時,擴大肛管,從而有效降低張力,減少并發癥發生風險。應用于痔術后肛門狹窄患者還具有以下特點:松解內括約肌,除去瘢痕組織;解除括約肌痙攣,使肛管松解,從而達到改善排便時壓力分布狀況與肛管結構力量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3.23%低于對照組29.03%,治療有效率96.77%高于對照組67.7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這說明改良縱切橫縫術治療痔術后肛門狹窄患者可明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其治療效果。此外,手術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兩點,縱向切口上端應位于瘢痕頂端0.5 cm左右,下端位于肛緣外2cm左右;橫向縫合時應附帶基底組織,有利于減少其張力。
綜上所述,改良縱切橫縫術治療痔術后肛門狹窄,可明顯提高治療效果,且安全性較高。
[1] 賈蘭斯,李俊姣,范學順.肛門狹窄的中西醫診療研究進展[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2014,28(5):308-310.
[2] 李薇,毛紅,唐平,等.縱切橫縫加部分內括約肌切斷術配合中藥熏洗治療環狀混合痔40例臨床療效分析[J].四川中醫,2014,32(10):101-103.
[3] 熊國華,應光耀,張少軍,等.縱切橫縫術治療PPH術后吻合口狹窄的療效觀察[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5,21(1):53-54.
[4] 聞震遠.肛腸疾病術后肛門直腸狹窄的治療體會[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4,48,(6):75-77.
[5] 劉偉,王友良.改良縱切橫縫術治療肛裂臨床分析[J].醫學綜述,2014,20(9):1676-1678.
[6] 葉明.改良縱切橫縫術治療慢性肛裂的臨床療效觀察[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4,19(1):34-35.
R 657.14
10.3969/j.issn.1004-437X.2017.20.080
2017-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