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麗娜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神經內科 河南 鄭州 450000)
強化心理護理對癲癇患兒治療依從性及不良情緒的影響
孔麗娜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神經內科 河南 鄭州 450000)
目的觀察強化心理護理對癲癇患兒治療依從性及不良情緒的影響。方法將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于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接受治療的72例癲癇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6例。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接受強化心理護理,比較兩組患兒治療依從性和不良情緒。結果觀察組HAMA、HAMD評分較對照組均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依從率為94.3%,高于對照組的69.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4%,高于對照組的7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強化心理護理干預后癲癇患兒的臨床效果顯著,治療依從性得到提高,各種不良情緒得到改善,值得推廣應用。
強化心理護理;癲癇;依從性;不良情緒
癲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多發于兒童和青少年。目前,臨床主要治療方法是抗癲癇藥物治療[1]。由于該治療過程較漫長,加之患兒及家長因對癲癇發作的不可預知性、長期服藥產生副作用等因素的擔心,極易產生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造成患兒對疾病治療的依從性降低,影響治療效果[2-3]。本研究對癲癇患兒的治療過程中進行強化心理護理,探討其效果。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于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接受治療的72例癲癇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均經臨床和腦電圖檢查確診,由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患兒家長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有嚴重精神病無法配合以及合并心、肝、腎功能不全、凝血功能異常的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6例。對照組男19例,女17例;年齡為5~13歲,平均(8.9±2.6)歲;病程為1~10 a,平均(6.5±1.9)a。觀察組男18例,女18例;年齡為4~14歲,平均(8.8±2.4)歲;病程為2~11 a,平均(6.9±1.8)a。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講解癲癇相關知識,實施藥物不良反應、癲癇發作時護理等。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接受強化心理護理。①護理人員應積極與患兒及家長進行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及時了解患兒及家長的需求及疑問,為患兒消除緊張及恐懼心理。②強化癲癇相關知識的教育,使患兒及家長對疾病有更多及更正確的認知,同時發放健康宣傳手冊,內容包括癲癇發作形式、發作先兆、病因及誘因等,以方便隨時翻閱,使患兒及家長能夠系統了解癲癇,消除因對疾病知識的缺乏而帶來的心理負擔,從而提高治療依從性。③為方便患兒及家長在治療中產生的疑問主動咨詢,可建立心理咨詢平臺,患兒出院后也可通過電話詢問其情況,使患兒及家長能夠對疾病有自我管理的意識。
1.3評價指標比較兩組患兒依從性、不良情緒及臨床護理效果。出院0.5 a后,依據癲癇發作頻率對療效進行評價:發作頻率減少>80%為顯效;減少55%~80%為有效;減少<55%及惡化,或增加>20%為無效[4]。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依從性判定由專門的護理人員對患兒住院期間遵醫囑治療的配合程度及出院后半年內按醫囑服用情況進行評定。護理干預前后采用抑郁量表(HAMD)與焦慮量表(HAMA)對患兒不良情緒進行評定,分數越高表明抑郁、焦慮情緒越嚴重。

2.1不良情緒護理前兩組HAMA、HAMD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HAMA、HAMD評分較對照組均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不良情緒評分比較分)
2.2依從率觀察組患兒住院期間及出院0.5 a后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依從性比較[n(%)]
2.3臨床療效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81,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n,%)
目前,治療癲癇疾病的方式以藥物控制為主,長時間服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癲癇發作的次數,但因心理壓力、服藥依從性以及飲食不當等因素的影響,部分患兒病情控制情況仍不能達到理想狀態[5]。有研究指出,給予癲癇患兒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改善其服藥依從性,提高治療效果,縮短住院時間,從而提高生活質量[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HAMA、HAMD評分較對照組均減少,提示強化心理護理利于改善患兒負面情緒。分析原因在于護理人員能夠積極與患兒及家長進行交流,及時了解到其情緒變化情況,及時給予心理疏導,使其緊張、焦慮等心理狀態得到緩解。觀察組依從率為94.3%,高于對照組的69.4%,提示給予癲癇患兒強化心理護理可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分析原因在于通過強化心理護理,患兒及家長對治療的積極性及信心增強,治療的過程中,尤其是出院后,家長對患兒的自我管理起到積極的作用,不僅對患兒實施心理干預,同時也對患兒家長進行積極的溝通和心理干預,使家長對疾病的認知度提高,出院后的護理能夠對患兒的治療起到更好的協助作用,從而提高治療依從性。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4%,高于對照組的77.8%,提示強化心理護理應用于癲癇患兒治療中,有助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綜上,在癲癇患兒治療中給予強化其心理護理能夠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增強治療效果,改善患兒負面情緒,進一步提高患兒生活質量,具有較高臨床價值,值得推廣。
[1] 肖紅.癲癇患兒120例藥物治療分析[J].中國藥業,2015,24(19):62-63.
[2] 張芳,李桂新.抗癲癇藥對癲癇患兒骨代謝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陜西醫學雜志,2016,45(1):28-30.
[3] 王英杰,李楊.以家庭為中心的教育干預對活動性癲癇患兒服藥依從性及健康狀況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10):1157-1162.
[4] 易銀芝,劉筱英,劉嬌,等.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對癲癇患兒遵醫行為與生活質量的影響[J].醫學臨床研究,2015,32(12):2488-2490.
[5] 張欣.循證護理對癲癇患兒遵醫行為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10):121-123.
[6] 吳風娥.系統性護理措施對癲癇患兒的效果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4):131-133.
R 473.74
10.3969/j.issn.1004-437X.2017.20.091
2017-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