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內科 河南 鄭州 450000)
急性肺血栓栓塞癥的臨床特點及護理觀察
張紅
(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內科 河南 鄭州 450000)
目的探討急性肺血栓栓塞癥的臨床特點及護理方法。方法回顧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71例急性肺血栓栓塞癥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其臨床特點,并根據護理方法分組。對照組35例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36例接受針對性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71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胸痛、呼吸困難、咯血、暈厥等癥狀,均存在肺部濕啰音;胸部X線片及血氣分析顯示,患者動脈血氧分壓均≤80 mm Hg,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均≤35 mm Hg,肺泡-動脈氧分壓差均>20 mm Hg,CT檢查顯示雙肺葉下可見片狀陰影。超聲檢測顯示,患者肺動脈血栓形成,均伴有血壓升高、右心擴大以及室壁肥厚現象;血生化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纖維蛋白原增高,乳酸脫氫酶增高。護理后,觀察組呼吸、心率、動脈血氧分壓、動脈二氧化碳分壓、肺泡氣-動脈血氧分壓差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結論針對性護理應用于急性肺血栓栓塞癥中的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治療效果,使患者生命體征保持穩定,可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急性肺血栓栓塞癥;針對性護理;動脈血氧分壓
急性肺血栓栓塞癥是臨床常見的急危重癥,主要由靜脈系統或者右心室血栓堵塞肺動脈及其分支所致,其主要生理及病理特征為肺循環以及呼吸功能障礙。該病發病急且病情進展迅速,如果未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極易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2]。由于臨床診斷中容易出現誤診以及漏診現象,臨床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而影響最終治療效果,因此加強疾病臨床特點探索以及強化臨床護理工作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3]。本研究選取71例急性肺血栓栓塞癥患者探討急性肺血栓栓塞癥的臨床特點以及護理措施,旨為改善疾病預后提供理論參考。
1.1病例資料選取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71例急性肺血栓栓塞癥患者,根據護理方式差異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38~71歲,平均(54.6±3.4)歲。觀察組男19例,女17例,年齡38~72歲,平均(54.9±3.7)歲。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經臨床診斷和影像學檢查均符合急性肺血栓栓塞癥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依從性差、認知功能障礙等患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主要內容包括:①每天定時對患者血壓、心率、體溫等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進行監測,如有異常及時向醫生反饋并處理;②按照科室規定巡房,注意與患者以及家屬進行溝通,了解其病情變化,合理對治療方案進行調整;③常規疾病相關知識宣教;④溶栓抗凝護理,患者接受溶栓抗凝治療期間應嚴密觀察口腔黏膜和牙齦,觀察是否有出血現象,另外注意皮膚是否有瘀斑,注射部位是否滲血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接受針對性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急性期護理 急性期患者病情變化迅猛,需要嚴密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針對呼吸困難者要指導其保持絕對臥床休息。留置靜脈針時注意建立2條靜脈通路,注意控制輸液速度,同時保持輸注通暢。需要進行吸氧治療的患者根據血氧分壓選擇吸氧方式,例如面罩吸氧、雙腔鼻導管吸氧,必要情況下可選擇無創呼吸機輔助呼吸[4]。
1.2.2心理護理 急性肺血栓栓塞癥患者一般發病較急且危重,在疾病的折磨下患者容易出現情緒低落或者焦躁。針對這種情況,護理人員需給予患者心理疏導,與患者親切交談,認真傾聽患者主訴,對患者的疑惑及時解答。為消除患者對疾病的擔憂心理,護理人員可向患者介紹急性肺血栓栓塞癥的基本知識,向患者介紹治療的基本方法和治療后能達到的效果,增強患者對疾病治療的信心,使患者對疾病治療保護樂觀的態度。同時注意與患者家屬進行交流,指導其對予以患者關心和鼓勵,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統[5]。
1.2.3并發癥護理 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一般需臥床休息,由于無法運動導致腸胃消化功能逐步減弱,營養狀態差,極易出現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適當抬高患肢,經溶栓治療后需絕對臥床休息至少2周,避免栓子脫落再次導致栓塞發生;同時注意皮膚清潔,針對皮膚受壓的部位可采用按摩等手法進行輕叩,以促進血液循環等。
1.2.4日常生活方式干預 飲食以高纖維、高蛋白等食物為主,同時注意增加飲水量,多食新鮮水果以及蔬菜,以降低血液黏度,最大程度地防止血栓形成以及避免便秘。指導其養成養好的作息習慣,保持充足的睡眠,以提高患者免疫力。
1.3觀察指標①總結患者臨床表現、胸部X線片檢查、血氣分析檢查、CT、超聲檢查、血生化實驗室等;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呼吸、心率等臨床指標變化情況。

2.1臨床特點71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胸痛、呼吸困難、咯血、暈厥等癥狀,其中13例患者存在典型的呼吸困難、胸痛、咯血三聯征癥狀,心率增加至100次/min,呼吸頻率>25次/min,體溫>37.5 ℃,且存在肺部濕啰音,部分患者血壓下降。此外。出現靜脈怒張、靜脈怒張、肺動脈瓣第二音亢進各1例。胸部X線片及血氣分析顯示,患者動脈血氧分壓均≤80 mm Hg,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均≤35 mm Hg,肺泡-動脈氧分壓差均>20 mm Hg,CT檢查顯示雙肺葉下可見片狀陰影。超聲檢測顯示,患者肺動脈血栓形成,均伴有血壓升高、右心擴大以及室壁肥厚現象;血生化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纖維蛋白原增高,乳酸脫氫酶增高。
2.2護理效果護理后,觀察組呼吸、心率、動脈血氧分壓、動脈二氧化碳分壓、肺泡氣-動脈血氧分壓差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急性肺血栓栓塞癥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多數患者血栓來源于下肢深靜脈,尤其多見于近端深靜脈。近年來隨著介入治療的逐漸開展,來源于上腔靜脈的血栓也在不斷增多,另外肺動脈阻塞可于單一部位或者多個部位同時栓塞,一般多見雙側或者多部位栓塞[6]。因此,溶栓是當前治療急性肺血栓栓塞癥的重要手段,但在實際干預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出血風險,為了改善預后,強化護理工作必不可少。本研究中,通過對71例患者進行觀察,發現急性肺血栓栓塞癥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咳嗽、胸痛、呼吸困難、咯血、暈厥,肺部濕羅音、靜脈怒張、靜脈怒張、肺動脈瓣第二音亢進等,患者胸部X線片、超聲、CT檢查及血氣、血生化檢查等均存在異常。在治療中,將其隨機分為2組,分別接受常規護理及針對性護理,觀察其護理效果,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后各項臨床指標與治療前相比有顯著改善,說明針對患者的病情特點給予其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預后。針對性護理的制定均建立在實踐調查以及循證支持的基礎上,在實施過程中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靈活調整,可增強護理工作的針對性。另外,與傳統護理相比,該護理模式更加注重人文關懷,真正做到尊重和理解患者的內在感受,可促使患者從生理、心理兩個層面達到舒適狀態,其接受度較高。
綜上所述,急性肺血栓栓塞癥臨床特征較為多變,診斷時應綜合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避免誤診。在進行治療中實施針對性護理,可提高患者的臨床效果。
[1] 張昱,白春學,王桂芳.老年與中青年急性肺血栓栓塞癥(PTE)患者的臨床特征分析[J].復旦學報(醫學版),2012,39(4):390-394.
[2] 嚴莉,范槐芳,劉嵐英.急性肺血栓栓塞癥29例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4,13(1):41-43.
[3] 羅柳娥.42例老年急性肺血栓栓塞癥的臨床特征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36):91.
[4] 李繼霞.急性肺血栓栓塞癥的臨床特征及護理措施[J].基層醫學論壇,2014,18(18):2442-2443.
[5] 陳潤芝,姚艷敏,宋巧鳳,等.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臨床觀察與護理策略[J].河北醫學,2013,19(2):288-291.
[6] 趙春玲.急性肺血栓栓塞癥患者的臨床治療及護理[J].中國民康醫學,2015,27(12):120-121.
R 473
10.3969/j.issn.1004-437X.2017.20.094
2017-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