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莉君
(英吉沙縣人民醫院 門診部 新疆 喀什 844500)
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
祝莉君
(英吉沙縣人民醫院 門診部 新疆 喀什 844500)
目的探討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6年1—12月英吉沙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10例患兒作為研究組,2015年1—12月收治的110例患兒作為對照組。對照組采取傳統護理管理模式,研究組開展風險防范式護理干預。觀察兩組患兒護理風險、護患糾紛的發生率及患兒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結果研究組護理風險事件與護患糾紛的發生率分別為0.91%、0.91%,低于對照組的7.27%、7.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研究組患兒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為98.18%,高于對照組的90.9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應用效果顯著,保證了患兒的就醫質量,適于臨床推廣應用。
風險防范式護理;兒科;護理管理
兒科是研究小兒時期保健、身心發育、疾病預防與治療的綜合學科,其護理工作具有風險系數高、操作難度大、技術要求高等特點,所以亦是護理風險事件的高發地科室[1]。目前,如何通過預防性管理措施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率已成為兒科護理學者研究的重點課程[2]。風險防范式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風險管理措施,現已在臨床各科室得到了廣泛應用,且收效較佳,然而,風險防范式護理干預在兒科中的應用報道較少。本文旨在探討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
1.1臨床資料選擇2016年1—12月(已實施風險防范式護理)英吉沙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10例患兒作為研究組,其中男60例,女50例,年齡為1~12歲,平均(8.5±2.3)歲,疾病類型:消化系統疾病20例,神經系統疾病30例,呼吸系統疾病60例。選擇2015年1—12月收治的110例患兒作為對照組,其中男58例,女52例,年齡為1~12歲,平均(8.3±2.5)歲,疾病類型:消化系統疾病22例,神經系統疾病30例,呼吸系統疾病58例。所有患兒家屬均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且同意配合研究,排除合并肢體功能障礙、意識障礙患者。兩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對照組采取傳統護理管理模式,未對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評估。研究組開展風險防范式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2.1護理風險評估 組建護理防范小組,組員將循證醫學作為工作基礎,通過查閱資料結合臨床的方式評估兒科常見的風險問題,組內討論后進行總結。本次評估發現,兒科護理事件的主要風險因素包括:①醫囑執行風險;②技術操作風險;③患兒自身潛在風險。針對上述風險因素,制定出針對性的預防措施,以便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
1.2.2護理風險管理的實施方法 醫囑執行風險:強化醫生、患兒家屬與護士間的溝通,及時將患兒的監護情況向醫生報告;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指導患兒家屬積極配合醫療操作,以便保證醫囑執行的質量,降低護理糾紛;在執行醫囑的過程中,若遇到疑問應在認真分析的同時及時與醫生溝通,以便提高醫囑執行的安全。技術操作風險:嚴格落實三查八對,通過自查、責任護士、辦公護士查對的方式強化護理質量。護士長定期對護士的業務操作能力進行考核,對其中存在的隱患及時糾正,并分析操作失誤的原因,提出處理方案。患兒自身潛在風險:①多形式風險教育。將護理風險及其預防內容設計成圖文并茂的畫冊、卡片,發放到患兒家屬手中,同時輔以口頭宣教,以強化患兒家屬對風險事件的印象,提高配合度。②護理風險管理的實踐要點。宣教材料與口頭宣教時應以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為原則,以便患兒家屬可以理解與接受。例如:宣教材料中可多加入溫馨的漫畫內容,直觀展示出風險問題與注意事項,提高宣教質量。③心理健康指導。護理人員在患兒入院與出院時,對其家屬實施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指導,舉成功案例以強化他們對患兒治療的信心,以積極的態度配合風險健康宣教與相關護理工作。
1.3觀察方法①觀察兩組患兒護理風險與護患糾紛的發生率。②自擬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比兩組患兒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護理滿意度調查表滿分為100分,包括護理操作技術、護理效果、人文關懷、健康教育4個方面,每方面分值為25分。等級劃分依據[3]:90~100分為十分滿意,70~89分為基本滿意,70分以下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十分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處理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5.0處理數據,定性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護理風險與護患糾紛發生率研究組護理風險事件與護患糾紛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護理風險與護患糾紛發生率比較[n(%)]
2.2護理滿意度研究組患兒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256,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程度比較(n,%)
風險防范式護理干預措施是一種新型的風險管理模式,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評估風險因素,設計預防性的管理措施,有效降低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研究認為,預防性管理措施可以降低醫療風險事件的發生率,將醫療性損傷降至最低[4]。風險防范式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它將患者作為護理中心,通過總結與分析風險問題來有效處理護理風險事件。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風險事件與護患糾紛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風險防范式護理有效提高了護理人員對工作的風險意識與責任意識,不斷完善護理技能,強化了患兒家屬對醫療服務的信賴度。此外,風險防范式護理要求護理人員在實踐過程中靈活掌握干預方法,采用具有人文精神的方法與患兒家屬進行溝通與交流,使其感受到關懷與關愛,繼而提高了護理滿意度。研究組患兒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90.9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應用效果顯著,保證了患兒的就醫質量,適于臨床推廣應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本研究時間尚短,對于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長期應用優勢與可持續性改進對策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1] 劉璇,孜依丹·買買提.風險防范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5,20(2):161-162.
[2] 楊春菊.兒科風險防范式護理應用效果分析[J].河南醫學高等??茖W校學報,2015,18(2):234-235.
[3] 王芳.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35(9):92-93.
[4] 李小蘭.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評價[J].中外醫療,2014,18(8):141-142.
R 473.72
10.3969/j.issn.1004-437X.2017.20.114
2017-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