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霞
(新縣人民醫院 急診科 河南 信陽 465550)
一體化急救護理新模式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急救時間及搶救成功率的影響
王恩霞
(新縣人民醫院 急診科 河南 信陽 465550)
目的探討一體化急救護理新模式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急救時間及搶救成功率的影響。方法選取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新縣人民醫院收治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72例,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36例,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一體化急救護理新模式。比較兩組搶救成功率、院前搶救時間及急診搶救時間。結果觀察組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院前搶救時間及急診救治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結論一體化急救護理新模式應用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能有效縮短院前搶救時間及急診救治時間,有效提高搶救成功率。
一體化急救護理;重型顱腦損傷;急救時間;急救成功率
重型顱腦損傷為臨床常見且多發腦組織損傷疾病,主因暴力直接或間接作用于頭部引起,病情嚴重,進展迅速,若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可導致患者死亡[1]。丁瓊[2]研究指出,給予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及時、有效、合理急救護理措施可強化治療效果。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為新型急診救治模式,能快速、便捷、有效進行護理服務,強化治療效果,本研究將其應用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探討其對急救時間及搶救成功率的影響。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新縣人民醫院收治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72例,均經臨床確診,且無嚴重心肝腎類疾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6例。對照組男18例,女18例;年齡25~68歲,平均(45.18±10.57)歲;交通事故損傷10例,高空墜落損傷15例,鈍器撞擊損傷11例。觀察組男19例,女17例;年齡24~67歲,平均(44.77±10.88)歲;交通事故損傷12例,高空墜落損傷14例,鈍器撞擊損傷10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新縣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由急診護士隨救護車進行院前搶救,按當班順序隨機組合院內、外救護力量,常規檢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一體化急救護理新模式。①組建急救小組。由急診科組建專項急救小組,小組成員由科主任、主治醫師、有豐富護理經驗護師及多名護士組成。責任落實到個人,各司其職,合理分工,互相配合,設立護士分診臺,并建立呼吸支持組及循環支持組,確保至少1名責任護士值班。②培訓及管理:加強對小組成員一體化培訓及素質教育并進行考核。③現場施救:確保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迅速、準確的傷情判斷,并給予實時生命體征監測;若患者心跳驟停時則應立即給予胸外心臟按壓;若患者發生骨折,應及時給予包扎固定;若患者呼吸異常,應清除其口鼻分泌物;若患者出現昏迷或雙側瞳孔不等等情況,應及時建立靜脈通道進行脫水;消除腦水腫,降顱內壓;若患者大出血應及時包扎止血并持續補液。④院內急救。開展綠色急診通道,安全搬運并且妥善安置患者,及時送至急診室。合理評估患者體液丟失量及機體需要量并持續補液,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心肺復蘇及氣管插管,行頭顱CT并做好配血、導尿、備皮、佩戴手腕識別帶及衛生處理等術前準備。護送至專科病房并與護士做好交接工作。
1.3觀察指標①搶救效果評估。患者意識基本清醒,可完全康復出院,生理功能完全恢復為顯效;患者意識明顯清醒,基本健康或留有少數后遺癥為有效;患者意識不清醒或搶救后效果不明顯或死亡為無效。搶救成功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3]。②比較兩組院前搶救時間和急診搶救時間。

2.1搶救成功率觀察組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搶救成功率比較(n,%)
2.2院前搶救時間和急診搶救時間觀察組院前搶救時間和急診救治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院前搶救時間和急診搶救時間比較
重型顱腦損傷屬臨床急危重癥疾病,多數患者表現為劇烈頭疼、嘔吐、顱內壓升高、腦受壓及意識障礙等癥狀,具有病情復雜、多變、致死率高、護理難度高等特點。隨疾病進展,患者多處于反復昏迷狀態,且神經系統陽性體征及體溫、脈搏、血壓、呼吸等生命體征不明顯。近年重型顱腦損傷發生率逐年上升,涉傷范圍廣,波動大,因此治療疾病同時給予系統化、精細化、全程化護理措施極為關鍵。
既往急診科針對急救患者多以“抬起就跑”快節奏模式施救,常忽略關注患者病情,因此錯失最佳搶救時機,加之轉運環節不完善、各科室配合不協調,無法做到緊密銜接,延誤最佳治療時機[4]。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要求護理人員掌握急救知識及醫療技能,全面提高急救出診反應速度,確保藥物、設備準備齊全,嚴格執行由轉運、分診、安排治療、反饋信息、效率執行任務等規范化、系統化救治過程,以達到縮短救治時間、提高救治成功率的目的。在急診科大廳設立分診臺,并由預檢分診護士接待患者及家屬,可快速、及時對患者進行全身檢查,并作病情初次評估,對患者疾病進行科學、準確判斷;通過培訓小組成員,可確保小組做到主動、真誠、微笑、團結等護理服務意識,保證護理質量,現場演示護理工作并參與護理學術交流會,確保小組成員高效完成護理項目。若患者不愿配合,及時給予鎮靜劑并擇合適體位轉運[5]。院內救治綠色通道可確保患者送至急診室途中無任何障礙,采用心電監護儀對生命體征進行監測,確保患者呼吸道通暢,據患者體液需求量合理補液,避免失血性休克[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院前搶救時間及急診救治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提示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用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能有效縮短院前搶救時間和急診搶救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
綜上所述,給予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能有效減少急救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效果顯著,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1] 黃良珍,劉朝暉,彭浩,等.去骨瓣減壓聯合血管重建術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腦灌注的影響[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5,40(17):934-937.
[2] 丁瓊.中重度顱腦損傷患者院內急救護理體會[J].安徽醫學,2013,34(12):1860-1861.
[3] 林青.急救護理流程在重型顱腦創傷早期救治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12):133-134.
[4] 張麗玲.系統性急救護理在車禍致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搶救中應用的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10):1426-1429.
[5] 諸小華,覃海森,吳月英,等.一體化急救護理新模式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急救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3,20(23):54-57.
[6] 王淑芬,吳云.急救綠色通道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急救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30):3736-3738.
R 473.6
10.3969/j.issn.1004-437X.2017.20.117
2017-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