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董佑忠
警惕餐后低血壓腦梗死
文/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董佑忠

一次,我給本地老年大學中老年朋友講授保健知識,向在座者提問:“贊成餐后血壓升高的請舉手。”眾人舉手。“贊成餐后血壓降低的舉手”,竟無一人舉手。在他(她)們心目中,進餐時由于情緒激動,血壓一般會升高的。而我那天要宣講的課題恰恰與之相反,是餐后血壓降低導致腦梗死。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人人都要飲食,那么吃飯跟血壓與腦梗死有啥關系呢?回答這個問題,要從我曾診治的一位病人談起。那是一位七十多歲的高血壓患者,一次在進餐中突感頭暈,他自以為是高血壓作怪,馬上服下降壓藥,然而不久即發生右上肢無力、眼前黑蒙現象,便在家人陪同下前往醫院由我接診,一測血壓,低到僅60/40毫米汞柱,被診斷為低血壓腦梗死,經CT檢查證實了這一臨床診斷。有人可能會問:該病人如果不服用降壓藥,血壓會降低嗎?回答是也有可能。有資料顯示,60歲以上的老年人,74%有餐后低血壓情況發生。
解答這個問題,要從人體的病理、生理學談起。中老年人多伴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管腔狹窄,在這些病理改變的基礎上,自然就導致腦的供血減少。當餐后食物進入胃內時,人體大量血液被分配到胃區以保證食物的消化運轉,此時血管內血容量降低,這就是造成餐后低血壓的機理,此時如果再服用降壓藥,就是“雪上加霜”,血壓會降得更低。如同文中說的這位病友,由于血壓過低造成腦的灌注壓減少,腦細胞得不到足夠的血氧及葡萄糖供應而軟化壞死。這種腦梗死不是血栓、栓塞 (栓子)造成的,是低血壓造成的,故又稱 “低灌注腦梗死”。臨床工作中,醫師常常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血栓形成性腦梗死或斑塊脫落、心臟內栓子脫落引起的栓塞性腦梗死,而對低灌注壓腦梗死關注較少,但腦梗死的原因非常復雜,不能一概而論。前面提到有74%的中老年人產生餐后低血壓,不排除還有部分人餐后血壓會升高的可能。
那么如何區分餐后頭昏是高血壓引起還是低血壓所致呢?一般來說,高血壓頭昏常伴有頭痛,尤其是兩顳部(太陽穴)搏動性疼痛(跳痛),低血壓頭昏常伴單眼和雙眼黑蒙 (小中風、腦梗死先兆)而無頭痛。臨床上也有進餐時發生腦出血的報道,如頭痛、嘔吐、嘴歪、半身麻木無力,血壓又高,多半是出血性中風;如眼黑蒙,口眼歪斜,無頭痛嘔吐,血壓反而偏低,多半是缺血性中風。有一種腦出血叫 “淀粉樣腦出血”,偏偏發生在血壓不高的中老年人身上,故患者須以CT或磁共振掃描為最佳診斷選擇。
讀者朋友閱讀此文后有何感想和啟迪?在此,筆者提三個建議供參考:一是餐后發生低血壓,其后果超乎一般人的想象,故當你在進餐中發生頭昏、眼黑、肢麻無力時,要高度重視和警惕;二是出現了癥狀立即就醫,千萬不要自作主張盲目用藥,要在醫師指導下科學用藥,文中那位病友就是自作主張用藥造成了不良后果的,這是一起典型的藥源性疾病,教訓深刻;三是告誡醫學同道尤其是經驗不足的年輕醫師,臨床工作中所遇到的諸多問題往往比教科書上給予的知識復雜得多,因此遇到問題要打開思路,深入思考,客觀分析,科學論斷,切忌主觀臆測想當然,必要時借助儀器設備進行準確診療,既有益于病人,也能提高自己。
最后給中老年朋友提個醒:常言道,“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此言做順口溜可以,但不符合生理衛生要求。如果餐后馬上散步行走,大量血液集中到下半身去了,胃內食物消化吸收就會受到影響,尤其中老年人本身就存在腦供血減少情況,此種做法還可能發生體位性低血壓,導致昏厥,很是危險。故有人主張餐后休息半小時到一小時再運動,更有利于健康長壽,對此筆者非常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