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娥
(射陽縣人民醫院,江蘇 鹽城 224300)
分析電子內鏡下胃息肉黏膜切除術患者的療效及護理
陳翠娥
(射陽縣人民醫院,江蘇 鹽城 224300)
目的探究電子內鏡下胃息肉黏膜切除術患者的療效及護理干預。方法 選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在本院就診的60例胃息肉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就診順序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0例。患者均給予電子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給予圍手術期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效果。結果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90.0%,高于對照組的7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并發癥。結論 針對胃息肉患者,給予電子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時配合圍手術期護理,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電子內鏡;胃息肉;黏膜切除術;療效;護理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長出的突起狀乳頭狀組織,早期無明顯癥狀,偶爾伴有腹脹、上腹疼痛等癥狀。目前,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是治療胃息肉的常用方式。然而,科學、合理的臨床護理,為手術治療效果提供保障,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改善預后效果[1]。本文選取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對電子內鏡下胃息肉黏膜切除術患者的療效及護理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在本院就診的60例胃息肉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就診順序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0例。患者均符合胃息肉診斷標準,均行電子內鏡下黏膜切除術,且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40~79歲,平均年齡(61.9±6.82)歲;研究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42~75歲,平均年齡(60.3±7.06)歲。對比分析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性別、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治療方法
患者均行電子內鏡下黏膜切除術。采用奧林巴斯胃鏡、GSN-01-19-230型注射針以及MTN-PFS-E-24/23電圈套器,選用0.9%氯化鈉注射液加美蘭、腎上腺素作為黏膜下注射液。術前6~8 h,叮囑患者禁食、禁水,給予常規檢查,例如,凝血功能、肝腎功能、血常規、血型等,觀察患者生命體征,于患者右手置入20~22號留置針,30 min前,采用肌內注射方式,注入10 mg丁溴東莨菪堿、10 mg地西泮,并口服達克羅寧膠漿。指導患者處于左側臥位狀態下,將牙墊放置于口內,插入內鏡于最佳位置,基于直視條件下,以病灶邊緣外1~2 mm處為指標,刺入穿刺注射針,針尖朝向病灶中心,最佳角度為傾斜45°。患者病灶若<2 cm,只需注射1~2點,病灶>2 cm,注射多處,必要時,可反復追加。根據病灶大小判定注射量,一般情況下,控制在5~20 mL。黏膜下注射后,使用電圈套器予以切除。病灶<2 cm的患者,可聯合周圍少量正常黏膜,一次性整塊切除,病灶>2 cm的患者,先固定病灶,再進行切除。
1.2.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包括常規檢查、抗感染治療等。
研究組采用圍手術期護理模式,具體為:(1)術前護理。術前,護理人員增加與患者間的交流、溝通,向患者介紹手術相關知識,手術優勢、基本流程及注意事項等,提高患者對手術的認知程度,緩解負面情緒,如緊張、恐懼、不安等,鼓勵患者,獲取其信任,搭建良好的護患關系;同時,護理人員詢問患者有無心功能不全、慢性支氣管炎等病史,全面掌握患者實際病情,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疑問,引導其積極配合護理工作的開展。(2)術中護理。輔助患者擺好適宜體位,建立心電通道,詳細檢查手術器械,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同時,護理人員需熟練掌握手術操作基本流程,積極配合手術操作者;手術中,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告知醫生。(3)術后護理。術后,待患者清醒后,及時告知患者手術情況,減少其擔憂,穩定患者情緒;同時,要求患者臥床休息,禁水1天,術中伴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應延長禁食時間,適當攝取流質食物,以患者病情好轉情況為依據,增加食量;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如脈搏、血壓等,一旦出現異常狀態,立即告知主治醫生,并及時對癥處理,防止出現并發癥。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采用我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評價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總分為100分,根據分值分為3個指標,包括非常滿意(90~100分)、滿意(60~89分)、不滿意(<60分)。
研究數據均錄入Excel表格中,通過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并發癥。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n(%)]
胃息肉是長在胃黏膜表面的突起狀乳頭狀組織[1],早期無典型的臨床癥狀,隨病情的發展、演變,可能伴有腹脹、上腹疼痛等癥狀,部分患者可出現惡心、嘔吐等現象。若患者合并有潰瘍、糜爛,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以黑便為主要表現[3]。近年來,胃息肉發病率有所上升,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加重患者身心負擔,大大降低其生存質量。因此,胃息肉的臨床診治,得到了醫師的關注與重視。目前,內鏡治療、抗Hp治療與手術治療是鼻息肉的常見治療方式[4]。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水平不斷提升,內鏡黏膜切除術被廣泛用于臨床治療,為提高胃息肉臨床治療效果奠定基礎。圍手術期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以不同階段特點為依據,以術前、術中與術后為基點,實施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護理干預措施,盡最大程度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給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保障手術治療效果,達到改善患者預后效果的目的[5]。
本次研究選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均行電子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給予圍術期護理。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胃息肉患者行電子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時,配合圍手術期護理的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1] 李月艷.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胃息肉的護理[J].護理研究:下旬版,2015,29(9):3420-3421.
[2] 李 星.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胃息肉的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5,(19):220-221.
[3] 徐 磊.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胃息肉的護理體會[J].中國傷殘醫學,2014,22(1):208.
[4] 劉梅紅.胃息肉應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的護理體會[J].中外醫療,2011,30(34):162.
[5] 雷 艷.經內鏡下胃息肉黏膜切除術85例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14):3445.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40.59.02
本文編輯:張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