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莉莉
(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安徽 蕪湖 241000)
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對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患者康復中的影響
呂莉莉
(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安徽 蕪湖 241000)
目的探討分析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對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治療的胃癌患者48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4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肛門排氣及排便、發熱、住院等所用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此外,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12.50%和41.67%,P<0.05)。結論 加速康復外科護理的應用可有效縮短接受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治療患者的預后時間,并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值得臨床應用。
加速康復外科護理;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術后康復;影響
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在臨床得到廣泛使用,具有恢復快、創傷小、并發癥少等優勢[1]。加速康復外科屬于醫院重要科室之一,有研究指出,使用加速康復外科護理理念對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患者進行護理的效果顯著[2]。基于此,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48例接受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治療的胃癌患者進行分析,發現,接受加速康復外科護理的患者術后康復效果優于接受常規護理的患者。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治療的胃癌患者48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4例。觀察組男19例,女5例,平均年齡(66.68±5.64)歲;對照組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齡(66.71±5.3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術前對患者進行知識宣教,告知患者相關注意事項;術后2~3天,由護士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協助進行床上活動;根據患者意愿決定下次活動時間及活動內容;肛門排氣恢復、胃管拔除后,開始進流食。
觀察組給予加速康復外科護理。①術前護理。術前評估患者知識水平、文化水平,并根據患者潛在的高危因素給予針對性宣教,確保患者均能夠明白手術目的、方法、作用等內容,增加患者配合度;幫助患者積極糾正體內環境紊亂,處理合并疾病,改善全身情況。②術中護理。盡量縮小切口,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若生命體征平穩,則采用半臥位以降低患者疼痛感知度,嚴格控制輸液量。③術后護理。要求患者取平臥位,并積極維持體溫;囑咐患者咀嚼口香糖以促進胃腸道蠕動;聯合使用多種鎮痛方式,盡可能避免使用阿片類藥物;引導患者行早期康復訓練,術后1天鼓勵患者下床活動,同時給予適量溫鹽水,早期進行腸內營養并盡可能的縮短流質食物進食時間;術后1~2天內拔導尿管。
分別記錄兩組患者肛門排氣及排便、發熱、住院等所用時間,并計算平均值;觀察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如腹脹、胃腸減壓不適、引流管牽制、惡心、嘔吐等,計算不良反應總發生率。
使用Excel進一步整理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肛門排氣及排便、發熱、住院等所用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指標比較(±s,d)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指標比較(±s,d)
組別 肛門排氣時間 排便時間 發熱時間 住院時間觀察組(n=24) 2.09±0.58 3.18±1.34 2.47±0.50 12.65±2.47對照組(n=24) 3.14±1.20 4.76±1.89 3.65±0.84 16.74±3.95 t-3.859 -3.341 -5.913 -4.301 P 0.0003 0.001 0.000 0.000
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12.50%,對照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41.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快速康復護理的實現需要麻醉、手術以及護理等多學科的共同協作,尤其離不開高效、全面的圍術期護理,大量研究證實[3-4],將快速康復護理應用到腹腔鏡胃癌根治手術中,可促進患者切口愈合、改善期焦慮等負性情緒。
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治療和護理,研究數據顯示,相較于接受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接受加速康復外科護理的觀察組的護理效果更顯著,具體為:觀察組肛門排氣及排便、發熱、住院等所用時間更短,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P<0.05)。研究結果提示,加速康復外科護理理念指導下的各項護理措施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將其應用到行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治療的患者護理中,不僅可有效促進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減少術后住院天數;同時還可提升患者護理舒適度、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分析原因,筆者認為主要在于加速康復外科護理的早期活動方案中,協助患者在清醒后立即采取半臥位、督促患者術后早期及早開始下床活動等護理方式,有利于增加患者肺活量、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因而能夠有效預防多種不良反應的發生、縮短患者預后時間。
盡管療效顯著,但筆者認為進一步提高護理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①在協助患者擺出半臥位時,應當采取從低半臥位逐步過渡到合適角度的方式,避免角度調高過快導致患者體位下滑,確保患者舒適度;②術后早期活動量應當根據患者個體情況決定,以不使患者感到勞累為適度,嚴格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5];③活動期間,妥善固定引流管,并加強觀察、重視患者主訴。
綜上所述,在接受腔鏡胃癌根治術治療的胃癌患者中應用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可有效縮短患者預后時間、提高患者治療安全性,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和使用。
[1] 李益萍,謝浩芬,費 惠,等.應用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對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病人術后康復的影響[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5,22(3):190-192.
[2] 鄧 歡,趙麗君,吳金玲,等.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在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患者中的應用[J].東南國防醫藥,2014,(2):199,200.
[3] 吳金玲,于建平,蘇 琳,等.加速康復與傳統外科護理在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圍術期的效果對比[J].中國醫藥導報,2014,(21):110-112.
[4] 施 莉,石玉娥.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在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康復中的臨床效果[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19):218-219.
[5] 趙洪霞,程 艷,劉海燕,等.應用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對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患者預后的影響[J].轉化醫學電子雜志,2015,(8):144-146.
R473.73
B
ISSN.2096-2479.2017.40.127.02
本文編輯:張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