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秀,張 琴*
(蘇北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江蘇 揚州 225001)
體外循環下重癥心臟瓣膜置換術后并發癥的護理
劉 秀,張 琴*
(蘇北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江蘇 揚州 225001)
目的探討體外循環下重癥心臟瓣膜置換術后并發癥的護理措施。方法 選擇2016年1月~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50例重癥心臟瓣膜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常規組,各25例。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護理干預措施,實驗組在常規干預措施基礎上術后采取并發癥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20.00%)顯著低于常規組(6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體外循環下重癥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針對并發癥及時采取行之有效的護理措施相當重要,是保障患者順利康復的關鍵。
體外循環;重癥心臟瓣膜置換術;并發癥;護理
心臟瓣膜病是臨床中最為常見的三大心臟病之一,不僅需要長期使用藥物治療,同時預后效果也并不是非常理想,重癥瓣膜病的根本治療手段是更換瓣膜[1]。近些年,伴隨著心臟外科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臨床手術實施能力也在不斷提高,但是體外循環再灌注損傷仍然是臨床難點手術,很容易在術后發生心律失常、肺功能不全、低心排、心包填塞等并發癥[2-3]。對此,為了更好地提高重癥心臟瓣膜置換術的療效,本文以我院患者為例,探討術后護理措施,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6年1月~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50例重癥心臟瓣膜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8例,女32例。按照隨機數字法將患者分為實驗組與常規組,各2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通過醫學倫理協會認可。
兩組患者均在術前實行心臟彩超檢查,均被確定為可接受手術治療。兩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常規護理干預措施。
實驗組在常規干預措施基礎上術后采取并發癥護理干預:(1)維持血液動力學與循環穩定性。術后采用有創監護儀對患者的心率及血流動力學指標進行密切監測。必要情況下可以采用心臟起搏器或預防使用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藥物進行處理。盡可能保持患者尿量在1 ml/(kg?h)以上,術后早期因為轉機影響,短時間內尿量有可能達到1000 ml/h,此時需要及時補充電解質,穩定血管內外液的平衡性;(2)血管活性藥物的使用。對于存在嚴重低心排的重癥瓣膜置換患者而言,在手術后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很容易引發并發癥,所以術后早期需要及時應用血管活性藥物進行并發癥預防,例如硝酸甘油可以有效的減輕心臟的負荷,并提升冠脈的血流量,改善冠狀動脈痙攣以及預防心肌梗死。在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藥物的過程中,還需要實行單獨的中心靜脈通道,不能采用其他靜脈藥物與測量中心靜脈壓的通道,以免影響血管活性藥物的使用,影響循環穩定性;(3)呼吸系統的維護。呼吸機的輔助護理,按照患者的體重、肺順應性及年齡等指標調整呼吸機的參數,對心臟體積較大的患者,可采取大潮氣量,術后可以采用PEEP8cmH2O。對于循環不穩定的患者,即使是神志、呼吸功能良好,也可以適當的延長氣管插管時間,減少自主呼吸肌做功,從而減少耗氧量,確保供氧充足;(4)預防呼吸肌萎縮與肺不張。對于持續使用呼吸機超過72 h的患者,因為呼吸肌往往處于休息狀態,所以很容易發生萎縮與依賴的癥狀。對于這一類患者,可以將呼吸機調至同步間歇的指令,在帶管時間超過24 h時,可以2 h為間隙采用人工膜肺、呼吸機加用嘆氣式進行過度,減少肺不張現象的發生;(5)營養支持。術后帶機超過2天的患者可采用鼻飼流質食物,并在拔管6 h后鼓勵患者進食,對重癥患者可采用靜脈高營養輸注。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研究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4],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2 0.00%)顯著低于常規組(6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重癥瓣膜置換是臨床中治療風濕性瓣膜病變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因為術后并發生發生率相當高,病死率也較高,所以對臨床護理服務有較高的依賴性[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20.00%)顯著低于常規組(68.00%)。因此充分證明應用嚴密的病情觀察、合理應用血管活性藥物、維持循環穩定性、確保心肌充足供氧、改善肺部順應性、提高營養支撐是體外循環下重癥心臟瓣膜置換術后并發癥護理的關鍵,不僅能夠有效的提高治療效果,預防并發癥發生,同時還可最大程度降低死亡率,提高手術成功率。
綜上所述,體外循環下重癥心臟瓣膜置換術后并發癥的護理相當重要,行之有效的護理措施是保障患者順利康復的關鍵。
[1] 董 揚,閻洪亮,張智長,等.兒童股骨遠端骨肉瘤保留骨骺的定制腫瘤型假體重建術[J].中華骨科雜志,2015,35(2):121-126.
[2] 吳麗娜,姜桂春,胡 洋.35例膝周骨肉瘤患者行定制型全膝關節假體置換術的圍術期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27):3983-3985.
[3] 李 棟,馬煥芝,張 偉,等.腫瘤型鉸鏈式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假體相關并發癥分析[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5,13(8):936-940.
[4] 江 正,尹宗生,胡 勇,等.旋轉鉸鏈式人工假體置換:治療股骨遠端惡性骨腫瘤后肢體功能和生存率評價[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23(4):523-528.
[5] 才 智,馬 峰,郭成安.旋轉鉸鏈型膝關節假體置換聯合新輔助化療治療膝關節周圍骨肉瘤療效分析[J].河北醫藥,2015,23(4):574-576.
R473
B
ISSN.2096-2479.2017.39.42.02
張 琴
本文編輯:張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