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艷濤
(北京市房山區婦幼保健院,北京 102488)
兒童保健對嬰兒生長發育的影響分析及護理措施
翟艷濤
(北京市房山區婦幼保健院,北京 102488)
目的分析兒童保健的護理措施對兒童生長發育方面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6年1月~12月在我院出生的嬰兒152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為身體健康的嬰兒,利用隨機分配的方法將其平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76例,對照組進行常規的家庭護理,觀察組在常規家庭護理基礎上加以兒童保健護理;6個月之后,分別統計兩組嬰兒的身心發育情況以及營養性疾病發病率情況。結果 觀察組的嬰兒在身體發育(身高、體重)和心理發育(環境適應能力、語言能力以及肢體能力)較對照組有著較為顯著的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嬰兒其營養性疾病發生率亦同樣明顯低于對照組嬰兒(x2=5.830,P=0.016)。結論 在嬰兒的常規護理之上加強兒童保健,能夠顯著地促進嬰兒的身心發展,同時還能夠有效降低營養性疾病的發生率;應該大力推廣。
兒童保健;嬰兒;生長發育;護理措施
嬰兒階段在人的生長發育過程中非常重要。在該階段,嬰兒的成長發育較快,對營養的需求較高,同時抵抗疾病的能力較弱。正是因為嬰兒有著這些特點,必須要給予他們更多的護理服務,才能確保嬰兒能夠健康成長,減輕家長的壓力。本文主要觀察152例嬰兒在獲得與未獲得兒童保健護理的生長發育以及營養性疾病發生的概率上的差別,來探究對有益于嬰兒健康成長的兒童保健護理措施。研究如下。
選取2016年1月~12月在我院出生的嬰兒152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為足月出生且身體健康的嬰兒,以隨機分配原則將其均分為兩組,各76例,其中對照組男41例,女35例,日齡57~123 d,平均(85.6±8.2)d,體重5.3~7.1 kg,平均(6.2士0.8)kg,身高53~65 cm,平均(59.6士4.3)cm。觀察組男39例,女37例,日齡60~125 d,平均(60.1士4.5)d,體重5.1~7.3 kg,平均(6.1士0.6)kg,身高52~64 cm,平均(60.6士4.5)cm。兩組嬰兒在性別、年齡、日齡、身高及體重等一般基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嬰兒進行常規家庭護理,并在出生后2、4、6、8、10及12月定期到我院接受檢查,并由護理人員給予階段性護理指導意見及提示常規注意事項。觀察組嬰兒在進行常規家庭護理的基礎上定期到我院接受專業兒童保健護理,嬰兒定期保健在出生后1、2、3、4、6、8、10及12月進行;主要護理措施有:
(1)建立兒童保健檔案,在檔案中詳細記錄嬰兒成長發育的狀況,為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兒童保健護理方案提供參考依據。
(2)加強監護人健康教育,提要其兒童保健知識的認知能力;并要求監護人員定期帶嬰兒做健康檢查,監測階段性嬰兒生長發育狀況,如身高、體重、肢體行動能力、視聽反應等身體發育及心理發育,如出現異常情況,通過保健措施進行及時糾正。
(3)針對性保健;針對出現聽力障礙的嬰兒要及時進行聽力保健,如通過耳部空位按摩以促進嬰兒聽力康復,按摩耳垂部翳風穴及聽會穴,每日兩次早晚各一次,每次盡量達到5 min以上,并要求監護人持之以恒進行;針對存在肌力較弱的嬰兒進行被動肢體操保健,也通過可強化主動體操保健以改善體征,如定期游泳。
(4)營養保健,提倡母乳喂養;針對奶水充足的產婦在嬰兒4個月以前盡量純母乳喂養,針對奶水不足的可采用混合喂養(母乳+配方奶粉)的方式;嬰兒4個月后可適量給予米糊、水果等輔食,以確保嬰兒營養充足供給及營養勻衡,從而提高身體免疫力;此外,針對不同階段嬰兒營養需求可適量補充各微量元素及維生素,如鈣、鐵、鋅及維生素AD等。
本文主要觀察兩組嬰兒在12月齡當中的各項身體以及心理發育指標,統計由于營養導致的疾病情況;比較分析兩組出現的不同情況。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分析發現,觀察組嬰兒身體發育(身高、體重)及心理發育(環境適應能力、語言能力及肢體能力)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嬰兒(P<0.05)。見表1。
表1 兩組嬰兒12月齡身體發育及心理發育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嬰兒12月齡身體發育及心理發育情況比較(±s)
組別 身高(cm) 體重(kg) 環境適應能力 語言能力 肢體能力觀察組 75.7±2.6 10.65±0.67 93.8±5.7 89.6±7.8 95.2±3.4對照組 74.2±2.3 9.86±0.59 91.3±4.2 77.2±5.5 88.7±5.5 t 3.563 7.297 2.912 10.714 8.289 P 0.001 0.000 0.004 0.000 0.000
在對照組中總共出現了8例營養性疾病,其中包括貧血6例和佝僂病2例,營養性疾病的發生率為11.76%;觀察組68例嬰兒發生養性貧血1例,其發生率為1.4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830,P=0.016)。
通常而言,0~3歲是兒童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該時期是兒童智力發育、體力發育以及性格養成的重要階段,然而眾多家長對兒童保健的效果存在疑慮,其認為兒童保健可有可無。通過本研究發現,經過兒童保健的嬰兒在身體發育(體重、身高)和心理發育(環境適應能力、語言能力、肢體能力)方面均比對照組的嬰兒有著顯著的優勢(P<0.05);同樣,在營養性疾病方面,觀察組的發生率也大大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嬰兒期展開兒童保健可有效促進嬰兒身體及心理健康發育,以減少營養性疾病的發生機率。除此之外,在本研究當中還發現,家長良好的保健態度對于兒童保健的效果具有積極影響。所以,還必須要對嬰兒的家長加強教育,讓他們認識到兒童保健的重要性,從內心接受兒童保健,并參與到兒童保健的活動中來。
在嬰兒的常規護理之上加強兒童保健,能夠顯著地促進嬰兒的身心發展,同時還能夠有效降低營養性疾病的發生率;應該大力推廣。
[1] 田小蘇.兒童保健對嬰兒生長發育的影響及干預[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10):67-67.
[2] 趙曉燕,王 青.健康教育對社區嬰兒家長參與兒童保健效果評價[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09):99-99.
[3] 宋培歌,朱亞杰,劉雪蓓,安 琳.我國兒童保健質量及地區差異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4(01):78-78.
R473.72
B
ISSN.2096-2479.2017.39.94.02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