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紅,傅亞萍,邵奇敏
(無錫市第五人民醫院,江蘇 無錫 214000)
固定翼正反向固定在PICC維護中的對比研究
馮建紅,傅亞萍,邵奇敏
(無錫市第五人民醫院,江蘇 無錫 214000)
目的對比固定翼正反向固定在PICC維護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江蘇省無錫市第五人民醫院和上海長海醫院行三向瓣膜PICC置管并維護的患者500例作為研究對象,行健康宣教,采用擲幣法將正面的設為研究組,反面設為對照組,研究組289例,采取固定翼反向固定;對照組211例,采取固定翼正向固定,觀察兩組患者導管移位、靜脈炎以及漏液的發生率。結果 研究組導管移位、靜脈炎以及漏液的發生率依次為1.73%、2.08%、2.7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6.16%、8.53%、7.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PICC維護時使用固定翼反向固定操作方法比較簡單、易行,能有效減少導管微小移動,延長留置時間,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提高其依從性,降低患者置留期間漏液、感染以及靜脈炎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固定翼;正向固定;反向固定;PICC
外周中心靜脈置管(PICC)是經外周靜脈如頭靜脈、肘正中靜脈、貴要靜脈穿刺置入導管,并將導管尖端置于鎖骨下靜脈或上腔靜脈內的一種置管技術[1]。該技術能降低因化療藥物滲出或長期輸液而導致局部組織壞死、腫脹的危險,避免反復穿刺以達到減輕患者痛苦、保護血管的目的[2]。但PICC在臨床應用過程中因固定不牢易發生導管移位,造成局部感染,增加并發癥的發生。因此,為防止導管部分脫離或滑出,采取有效的固定方法尤為重要。為對比固定翼正反固定在PICC維護中的應用效果,筆者對行PICC維護的患者500例進行研究,現作如下報道。
選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江蘇省無錫市第五人民醫院和上海長海醫院行三向瓣膜PICC置管并維護的患者500例作為研究對象,行健康宣教,納入標準:患者神志清醒、簽訂知情同意書、年齡18~75歲;本院置管,并堅持該院門診進行維護。排除標準:預置管部位皮膚明顯破損、凝血功能障礙、置管前有其他感染者以及無法堅持兩個月以上在該門診進行維護者。采用擲幣法將正面患者設為研究組,反面設為對照組,其中研究組289例,對照組21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所有患者均選擇貴要靜脈進行三向瓣膜PICC置管,置管成功后,對導管進行修剪,外留7 cm,上減壓套筒和固定翼,并用透明敷貼進行固定。對照組固定翼距離穿刺點0.5~1.0 cm進行正向固定,實驗組則使固定翼距離穿刺點0.5~1.0 cm處反向固定。換藥維護時要嚴格按照無菌標準操作,從下到上無張力將敷料撕下;每次換藥時取下固定翼,消毒時先用酒精棉片,再使用聚維酮碘,自然待干后再將固定翼扣于距離穿刺點0.5~1.0 cm處,使導管在凹槽中能夠妥當固定。
觀察兩組患者導管移位、靜脈炎以及漏液的發生率。靜脈炎按照INS學會制定的分級標準:無臨床癥狀為0級;紅斑伴有局部疼痛為Ⅰ級;紅斑伴有局部疼痛及水腫,靜脈條紋形成但未觸及硬結為Ⅱ級;紅斑伴有局部水腫、疼痛,靜脈條紋形成并可觸及條索狀物為Ⅲ級。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導管移位、靜脈炎以及漏液的發生率分別為1.73%、2.08%、2.77%,對照組分別為6.16%、8.53%、7.11%,研究組各項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導管移位、靜脈炎以及漏液的發生情況[n(%)]
PICC已廣泛應用到臨床之中,尤其適用于進行腫瘤化療的病人,但使用過程中會引起斷裂、滑入體內或是脫落等不良事件。對PICC導管采用常規的固定方法,因導管會隨患者屈肘運動自由進出血管,進而引發機械性靜脈炎[3];另外,導管固定不牢也會發生導管移位現象,致使局部感染,增加液體滲漏、疼痛、肢體腫脹等并發癥的發生,也可發生房顫、椎旁積液等特殊危險[4]。使用固定翼對導管進行正確固定,能夠減少導管在人體自由出入時的活動空間,預防導管滑脫、感染以及細菌性靜脈炎[5]。
本研究中,對研究組采取固定翼反向固定,對照組采取正向固定,結果顯示,研究組導管移位、靜脈炎以及漏液的發生率依次為1.73%、2.08%、2.7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6.16%、8.53%、7.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反向固定有利于觀察凹槽中的導管固定是否妥當以及刻度變化,能夠及時調整刻度,以免發生導管打折或脫出,也可觀察出導管是否存在污物;通過反向固定,使縫對皮膚所形成的壓痕減少了,與皮膚的接觸面積增加了,從而增加摩擦力,增強導管位置穩定性,降低導管移位幾率。
綜上所述,PICC維護時使用固定翼反向固定操作方法比較簡單、易行,能有效減少導管微小移動,延長留置時間,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提高其依從性,降低患者置留期間穿刺點局部漏液、感染以及靜脈炎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1] Walker G,Todd A.Nurse-led PICC insertion:is it costeffective?[J].
Br JNurs,2013,22(19):9-15.
[2] 錢玉蘭,孟 云,陸勤美,周曉梅.思樂扣固定PICC導管的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14,28(7):2506.
[3] 鄭春輝,王 鳳,陳強譜.經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的并發癥及防治[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9):700-701.
[4] 姚 輝,宋 敏,劉玉瑩.成人PICC導管尖端異位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2,26(3A):582-584.
[5] 梅思娟,段培蓓.PICC脫出的預防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1,26(5):92.
R472
B
ISSN.2096-2479.2017.39.119.02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