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鳳娟,高麗娟,蔣 琳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1.急診?創傷中心門診;2.小兒重癥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全程護理在急診危重患者搶救中的應用
高鳳娟1,高麗娟2,蔣 琳1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1.急診?創傷中心門診;2.小兒重癥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目的探討在急診危重患者搶救中應用全程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急診科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急診危重患者74例,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7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全程護理,比較兩組的應用效果。結果 觀察組搶救成功率、護理滿意度均為94.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4%、70.3%,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急診危重患者搶救中應用全程護理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全程護理;急診危重;搶救;應用
全程護理為臨床新型護理模式,將傳統護理簡單、單一過程改變,在治療患者的整個過程中貫穿優質護理理念。急診科為臨床重要科室,收治的患者多病情危重、復雜及變化快速,若未及時有效搶救會錯失最佳搶救時機。隨著醫療服務改革不斷深化,我國綜合性醫院急診科均面臨著轉變傳統急救模式、使用與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急救模式的問題,基于此醫院要將服務理念轉變,對國外先進經驗予以借鑒,使患者能夠享受到全程人性化護理服務。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急診科收治的74例患者,分析全程護理的使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急診科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急診危重患者74例,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7例。對照組男21例,女16例,年齡21~74歲,平均年齡(43.5±8.4)歲;觀察組男20例,女17例,年齡20~75歲,平均年齡(42.7±7.6)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應用常規搶救程序,患者進入醫院急診后按照常規流程開展護理操作。
觀察組使用全程護理,具體如下。
1.2.1 借助信息網絡快速傳遞急救信息。接到患者后利用120指揮系統全程動態跟蹤車輛,并通過網絡向急診科傳遞患者基本信息及病情信息,信息接收站接收后及時向搶救醫生及護士傳遞相應信息使其做好急救準備工作,專科醫生提前到達現場以準備搶救。
1.2.2 快速準確分診。急診分診工作由工作經驗超過5年的護士擔任,分診護士收到信息后即刻準備接診,將搶救床、轉運滑板、專職護送推車及氧氣等準備好,快速對患者主客觀資料予以收集,并利用SOAPIE公式對患者病情嚴重程度予以判斷,將I、II類患者即刻安排至搶救室中接受搶救。I類為危重患者,有極其不穩定的生命體征,若未緊急時救治會很快死亡;II類為急重癥患者,潛在風險高,需嚴密觀察與緊急處理。
1.2.3 緊急搶救。護士需與急救醫生相配合開展相應工作,確保各項急救措施能夠準確快速開展,這是成功搶救患者的關鍵所在。搶救護士需及時吸氧并確保呼吸道通暢,將靜脈通道構建出來,密切監測病情變化,并專人配置與供給搶救藥物,做好搶救記錄。
1.2.4 做好基礎護理。搶救急診危重癥患者時不僅要積極搶救還要確保各項基礎護理落實到位,盡量遵循特級護理質量標準。急診患者需要插入體內的管道數量多,需強化管道管理,確保各管道通暢與固定,避免受壓或扭曲;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避免交叉感染加重病情。
1.2.5 全程陪同。在搶救期間急診護士要在檢查途中做好相應準備,患者一旦病情變化可及時處理,如呼吸囊、氣管插管喉鏡及氧氣瓶等,避免突然發生但未準備好導致慌亂無序,影響搶救成功率。若要轉移患者需及時通知病區以便于準備,并由醫生、護士陪同轉運。急診護士將患者護送至病區后需與責任護士開展工作交接,細致交代病情與導管及藥物,完成交接后雙方均要簽字。
患者生命體征處于穩定狀態且轉入相應科室接受治療判定為搶救成功;將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發放至患者家屬中,評定內容包括接受服務態度、護理技術、救治流程、轉運及溝通服務等,總分為100分,60分以上為滿意。
研究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n)和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n(%)]
全程護理為急救新模式,是將搶救、監護、住院及檢查等融為一體的新型護理過程。其充分利用120信息網絡,預診護士在接診期間更加主動,并開通綠色通道,處理過程環環相扣,具備整體化與信息化[1]。因急診科為特殊場所,患者多為急危重癥,其護理質量直接對搶救結果及患者生命安全產生影響,因此本院在急診科使用全程護理,其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廣受臨床青睞。
全程護理模式在急診科應用可實現患者期望值,確保急救過程專業化、全程化及全面化,可將患者滿意度提升。全程護理開始于接入120電話后,與出診護士聯系,對患者基本信息予以掌握并傳遞至院內,做好院前搶救工作;信息接收站收到信息后及時傳遞給相應醫師與護士,使其充分開展搶救準備工作,并對患者病情程度予以科學評估,準備好設備與藥品等待患者抵達醫院后即刻搶救,這有利于把握救治黃金時間,提升搶救效率。結合患者病情準確快速分診,護士即刻安排,并按照特級護理標準實施基礎護理,同時全程陪同,直至患者平安轉移到相應病區。在此期間要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變化予以觀察,并開展針對性疏導,盡量爭取其配合并減少護患糾紛。全程護理將以人為本理念充分體現出來,對患者隱私予以充分尊重,并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且搶救過程有計劃性、專業性及科學性,避免慌亂無序,故而應用效果好[2]。本組結果表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與搶救成功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對急診危重患者實施全程護理的效果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錢 瓊.全程護理在急診危重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5):1433-1434.
[2] 馬丹珍.探討全程護理在急診危重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12):284-285.
R472.2
B
ISSN.2096-2479.2017.39.130.02
本文編輯:張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