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美君, 劉 欣(上海交通大學 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上海 200030)
中國連鎖董事的可視化分析
鄧美君, 劉 欣
(上海交通大學 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上海 200030)
現有的連鎖董事研究評述主要是基于學者自身認知所做的定性分析,運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對2001—2016年中國連鎖董事研究文獻的學者合作網絡、研究熱點及前沿做了計量分析及圖譜繪制,結果發現目前對連鎖董事的研究主要為學者個人獨立研究;連鎖董事的研究熱點主要包括對連鎖董事成因理論的驗證及成因分析、連鎖董事對企業的影響探究以及從社會網絡角度分析網絡治理效應;連鎖董事的研究前沿也相應分為三個階段:連鎖董事現象的闡述、企業績效分析以及連鎖董事網絡分析。
CiteSpace;中國連鎖董事研究;作者合作網絡;研究熱點;研究前沿
連鎖董事的經典定義由Mizruchi,Stearns于1988年提出,即董事在兩家或兩家以上企業董事會任職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企業間關聯關系[1];連鎖董事網絡是企業重要的社會資本和最主要的一種企業間網絡關系。一方面,企業能夠通過連鎖董事獲取外部資源和信息,對企業的運作進行優化,從而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和競爭力;另一方面,企業受連鎖董事影響,在公司治理、戰略決策等方面的行為具有更多的相似性,也更易達成戰略聯盟。在中國經濟轉型期,連鎖董事的研究對企業實現優化和轉型具有較強的參考意義。
國外對連鎖董事的研究始于1966年,美國學者Dooley發表了題為《連鎖董事》的文章,開啟了連鎖董事的研究。目前,國外對連鎖董事的研究已經較為成熟,已有的成果包括連鎖董事的成因分析、連鎖董事對公司治理的影響效應以及引入社會網絡分析后對網絡治理效應進行研究[2]。
中國的連鎖董事研究最早是在21世紀初。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企業建立起了現代企業制度,其中董事會制度的建立為連鎖董事的出現提供了可能,中國背景下的連鎖董事研究逐漸展開[3]。目前,我國的連鎖董事研究處在繁榮階段,對連鎖董事研究做可視化分析能夠清晰展現研究熱點、前沿及趨勢,從而推動連鎖董事研究的發展。由于每個階段的社會情境不同,研究主題也會相應改變,通過可視化技術可以清晰呈現變化的脈絡和趨勢,不僅能明確現階段的研究使命,還能明晰未來的研究發展方向,使理論研究更為完善。
2.1研究方法
本文運用CiteSpace工具對國內連鎖董事研究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CiteSpace軟件是美國德雷塞爾(Drexel)大學華人學者陳超美教授應用Java語言開發的一款信息可視化工具,其基于共引理論和尋徑網絡算法等,對特定研究領域文獻的作者、機構單位、關鍵詞、參考文獻等進行計量分析,從而尋找出該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演化路徑及趨勢,并通過可視化圖譜來呈現。
2.2數據來源
因為探究的是中國連鎖董事的研究,樣本數據采集選定為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檢索式為“主題=連鎖董事”,時間為所有年份(2001—2016年)從而保證文獻信息內容全面,共檢索導出符合條件的文獻190條,文獻包括作者、機構、關鍵詞、摘要等信息。
3.1研究主體分析——作者合作網絡
研究主體從微觀、中觀、宏觀層面一般分為研究者、研究者所在機構、國家等。通過對研究主體的分析,可以從地域分布、合作緊密度等方面把握該領域科學研究的基本情況。
對CiteSpace進行基本設置:時區跨度設定為2001—2016年,單個時間分區為1年;主題詞來源選擇標題、摘要、作者關鍵詞與關鍵詞累加;閾值(c,cc,ccv)前中后時間段分別為(2,2,15),(2,2,15)(2,2,15);修飾算法選擇最小樹法和修剪切片網絡;可視圖顯示靜態聚類視圖和合并網絡視圖。
作者合作網絡反映的是某一研究領域中研究者間的合作情況,網絡節點的大小反映的是作者的發文量。按上述設置配置參數后,節點類型選擇為作者,對作者共現進行分析。

資料來源:CNKI數據庫,本研究整理
圖1 中國連鎖董事研究作者合作網絡
由圖1可知,當前中國連鎖董事的研究形式主要為學者獨立研究,主要的研究學者有河南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段海艷、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仲偉周、遼寧師范大學會計系宋曉琳、東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陳仕華等。其中,少數采取合作研究的除了段海艷與仲偉周形成跨機構合作外,徐二明與衣鳳鵬、李煒、孫長江、王宏的合作均為校內研究合作。
3.2研究熱點
研究熱點是指在某個研究領域出現頻次最多的主題,在本研究中,將中介中心性與頻次結合作為研究熱點的衡量指標。中介中心性表示節點在網絡結構中的重要程度,CiteSpace中使用該指標來發現與衡量文獻的重要性,并用紫色圈對該類文獻(或作者、期刊、機構等,且帶有紫環的節點中介中心性不小于0.1)進行重點標注,與頻次結合可以更全面反映當前的研究熱點。
與研究主體分析參數設置相同,節點類型為關鍵詞,得到中國連鎖董事研究關鍵詞圖譜。
圖2中的節點表示關鍵詞,節點越大表示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越高,同時節點間的連線表示關鍵詞間的共現關系。本研究以關鍵詞出現頻次、中介中心性作為研究熱點的衡量指標,得到中國連鎖董事研究高頻次、高中介中心性關鍵詞分別為11個和23個,具體如表1(頻次>5)、表2(中介中心性≥0.1)所示。

資料來源:CNKI數據庫,本研究整理
圖2 中國連鎖董事研究關鍵詞可視化結果

表1 中國連鎖董事研究高頻次關鍵詞列表

表2 中國連鎖董事研究高中介中心性關鍵詞列表
資料來源:CNKI數據庫,本研究整理
根據表1、表2并借鑒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將中國連鎖董事的研究熱點歸納為連鎖董事的成因理論驗證及成因分析、對企業影響機制的探究以及從社會網絡角度分析網絡治理效應。可以發現,中國連鎖董事的研究熱點與國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方向一致。
3.2.1連鎖董事成因理論驗證及成因分析
(1)成因理論驗證
國外對連鎖董事成因從組織和個人層面分別提出資源依賴理論、監督控制理論、互惠理論、共謀理論以及事業推進理論、階層凝聚理論等。國內學者基于這些理論做了相關驗證分析,如盧昌崇、陳仕華(2006,2009)選用2003年上海上市公司數據,對互惠理論、資源依賴理論、金融控制理論及管理控制理論運用逐步回歸驗證分析,結果發現研究支持資源依賴理論、部分支持金融控制理論和管理控制理論、不完全支持互惠理論[4],根據“重構的斷裂聯結服務于組織目的”前提假設,運用1999—2006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數據,通過回歸分析驗證我國上市公司約有1/3的連鎖董事是以服務于組織為目的[5]。段海艷、仲偉周(2007)通過對2004年160家上市公司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指出,階層領導理論比資源依賴理論更能解釋我國連鎖董事現象[6]。
(2)成因分析
除了對西方理論的驗證分析外,國內學者還嘗試基于中國情境提出中國連鎖董事成因。段海艷(2015)以2006年和2009年廣東、上海上市公司連鎖董事關系網絡為樣本,使用配對樣本T檢驗法,得出60%以上的企業關系網絡通過獨立董事聯結,即連鎖董事的主要形成原因之一是獨立董事同時在多家企業兼職[7]。
3.2.2對企業影響機制的探究 目前,中國學者對連鎖董事的研究主要為連鎖董事對企業行為的作用機理及企業績效的影響。
(1)連鎖董事對企業行為的影響
基于成因理論,連鎖董事能夠從不同方面對企業行為產生影響,其中學者研究較多的是對并購、企業技術創新等企業行為影響機制的探究。如田高良、韓潔等(2013、2014)以2000—2011年A股并購和目標公司為樣本,建立回歸模型分析發現并購雙方的連鎖董事關系會降低并購績效[8],基于連鎖董事信息傳遞功能,以2000—2012年A股數據進行Probit回歸發現與并購公司存在連鎖董事聯結的公司成為并購目標的可能性更大[9]。楊練、段海艷(2016)基于創業板公司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發現連鎖董事平均年齡越大越不愿意進行技術創新投入,連鎖董事平均任期、技術連鎖董事的數量、存在執行連鎖董事,均與企業技術創新呈正相關關系[10]。
(2)連鎖董事對企業績效的影響
連鎖董事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并無統一定論,國內學者基于不同情境提出各自見解。
連鎖董事與企業績效正相關。田高良、李留闖等(2011)以1999—2008年A股上市公司數據進行OLS檢驗發現,連鎖董事關系的變動與財務績效的變化呈動態一致性,并且連鎖關系的數量與重要性與上市公司后續3年財務績效呈正相關[11]。徐二明、衣鳳鵬(2014)從企業社會績效角度,對2009—2012年A股181家上市公司面板數據進行回歸驗證得連鎖董事在董事會中的比例對企業社會績效有正向影響,但由董事長形成的聯結關系對企業社會績效有負向影響[12]。陳悅、朱曉宇等(2015)以2013年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進行回歸實證分析,得連鎖董事比例與企業績效呈正相關[13]。
連鎖董事與企業績效負相關。任兵、區玉輝等(2007)基于轉型中的治理失靈導致連鎖董事的形成作為社會凝聚工具的假設,以1994—2001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回歸驗證得連鎖董事網絡的中心性與企業績效呈負相關[14]。劉濤、朱敏(2009)以2003—2005年A股公司數據進行回歸分析驗證在經濟轉型背景下,即在高動態性的環境中,連鎖董事網絡的中心性與企業績效負相關[15]。
連鎖董事與企業績效呈U型關系。劉亭立、曹錦平(2014)以2011年A股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為樣本,實證檢驗了獨立董事兼職數量與公司績效呈U型關系,獨立董事兼職數量小于3家時,二者呈顯著負相關關系,當兼職數量大于3家后,隨著獨董兼職數量的上升,公司績效也逐漸上升[16]。
連鎖董事與企業績效不相關。周建、華心怡等(2008)以在紐交所上市的中國企業為樣本進行回歸分析發現,連鎖董事的比例與公司績效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17]。
3.2.3從社會網絡分析網絡治理效應 引入社會網絡分析后,國內學者主要從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結構洞等網絡特征探究連鎖董事網絡對企業行為與績效的影響。魏樂、張秋生等(2012)基于2003—2005A股上市公司樣本數據進行社會網絡分析及回歸分析,驗證得在連鎖董事網絡中處于中心位置的企業進行并購的可能性會更大,但同時并購績效也更低[18]。段海艷(2009)選取2006年上海、廣東上市公司樣本數據運用Ucinet及SPSS進行社會網絡分析、OLS回歸分析發現,度中心性、居中中心性、邊緣性以及行業趨同性與企業績效的影響均不顯著,而地域趨同性對企業績效有著顯著正相關關系[19]。劉穎、劉若英(2015)對2012年中小板上市公司數據做了多元線性回歸,發現企業在連鎖董事網絡中的結構洞指數與公司治理質量呈正向相關關系[20]。
3.3研究前沿
研究前沿的概念由科學計量學家de Solla Price(1965)提出,他認為,研究前沿更多的是關注最新的研究成果,更強調突變的特性[21]。因此,本研究運用CiteSpace的Burst detection功能來直觀展示中國連鎖董事的研究前沿。基于前述設置,主題類型選擇膨脹詞,節點類型選擇關鍵詞,閾值選擇Top10%,選擇時區圖譜得到圖3所示的中國連鎖董事研究前沿關鍵詞時區可視化結果圖。

圖3 中國連鎖董事研究前沿關鍵詞時區圖譜
資料來源:CNKI數據庫,本研究整理
根據圖3顯示,2001—2016年16年間共有2個突變關鍵詞,分別為企業績效和連鎖董事網絡,具體分布情況見表3。

表3 中國連鎖董事研究前沿關鍵詞列表
資料來源:CNKI數據庫,本研究整理
結合圖3和表3以及已有學者的研究觀點可以發現,中國連鎖董事研究大致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1—2012年):對西方成因理論的驗證。這一階段的研究更多是從描述性角度闡述中國連鎖董事現象以及基于西方連鎖董事成因理論提出相應假設,并運用二手數據對假設進行回歸驗證。
第二階段(2013—2014年):運用定量分析實證檢驗連鎖董事對企業績效的影響。與第一階段相比,該時期的研究開始著眼于連鎖董事作為企業董事會成員以及企業重要社會資本來源,對連鎖董事如何影響企業行為、從行為-績效路徑對企業績效進行探究。
第三階段(2015年至今):結合社會網絡分析,探究連鎖董事所形成的網絡結構、網絡關系等對企業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學者將注意力從連鎖董事的數量、規模轉向連鎖董事網絡的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結構洞指數等網絡結構,從社會網絡角度對企業行為、企業績效的影響進行研究。
4.1研究結論
本文運用可視化工具CiteSpace軟件,基于CNKI數據庫中2001—2016年以連鎖董事為主題的190篇文獻,繪制了中國連鎖董事研究的作者合作網絡、研究熱點及研究前沿圖譜并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關于中國連鎖董事研究熱點的研究結論。基于關鍵詞共現圖譜,中國連鎖董事研究的熱點主要包括連鎖董事成因理論驗證及成因分析、連鎖董事對企業的影響、從社會網絡分析網絡治理效應三大方面。其中,連鎖董事成因理論驗證及成因分析的高頻詞、高中介中心性的關鍵詞為資源依賴理論。連鎖董事對企業影響的關鍵詞包括企業績效、公司績效、公司價值。從社會網絡分析網絡治理效應關鍵詞有連鎖董事網絡、網絡位置、社會資本。
關于中國連鎖董事研究前沿的研究結論。利用CiteSpace的突變檢測功能,以關鍵詞為突變分析對象,發現中國連鎖董事研究大致經歷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2001—2012年):對連鎖董事現象進行理論闡述;第二階段(2013—2014年):從連鎖董事在董事會中所占比例對連鎖董事與企業行為、企業績效相關關系進行實證驗證;第三階段(2015年至今):運用社會網絡分析,對連鎖董事網絡的結構特征與企業績效關系進行探究。
4.2研究不足及展望
本研究的數據來源為CNKI數據庫,實際上連鎖董事研究的中國學者著作還應該包括國內學者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的文章,未來的研究將把發表在Web of Science的中國學者文獻加進來,從而更全面地對中國連鎖董事研究進行分析。
通過對已有研究文獻的可視化分析可以發現,目前的研究主要在探究連鎖董事及連鎖董事網絡與企業績效的相關性,對于連鎖董事的治理優化仍有待進一步探索。張祥建、郭嵐(2014)指出通過分析連鎖董事治理的關鍵環節,找出關鍵的網絡節點和信息通道,建立企業連鎖董事戰略選擇的核心模式和戰略體系,從而對企業社會資本的整合能力進行優化,能夠大大提升企業的競爭能力。
注釋:前、中、后三個時間段的(c,cc,ccv),即(最低被引或出現的頻次,共被引或共現頻次,共被引率或共現率)的設置來篩選數據的方式,具體運行過程中通過線性內插值的方法對各個時間段進行閾值控制。(c,cc,ccv)的前兩項是絕對值控制,實現對點的控制,ccv 是相對值控制,實現對線的控制,經驗值為 15或20,即對出現頻率較高的兩點的共現頻率的要求也相應提高。
[ 1 ] MIZRUCHI M S, STEARNS L B.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formation of interlocking directorate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8: 194-210.
[ 2 ] 張祥建, 郭嵐. 國外連鎖董事網絡研究評述與未來展望[J]. 外國經濟與管理,2014,36(5).
[ 3 ] 鄭方. 嵌入性視角下的連鎖董事網絡研究[D]. 濟南:山東大學, 2012.
[ 4 ] 盧昌崇, 陳仕華, JOACHIM S. 連鎖董事理論:來自中國企業的實證檢驗[J]. 中國工業經濟, 2006(1): 113-119.
[ 5 ] 盧昌崇, 陳仕華. 斷裂聯結重構: 連鎖董事及其組織功能[J]. 管理世界, 2009(5): 152-165.
[ 6 ] 段海艷, 仲偉周. 企業連鎖董事的形成機理及其實證分析[J]. 生產力研究, 2007(24): 68-75.
[ 7 ] 段海艷. 企業間連鎖董事關系網絡的演變特征及功能定位——以上海、廣東兩地上市公司為樣本[J]. 商業研究, 2015(3): 138-146.
[ 8 ] 田高良, 韓潔, 李留闖. 連鎖董事與并購績效——來自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 南開管理評論,2013(16): 112-122.
[ 9 ] 韓潔, 田高良, 楊寧. 連鎖董事與并購目標選擇: 基于信息傳遞視角[J]. 管理科學,2014(27): 15-25.
[10] 楊練, 段海艷. 連鎖董事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基于創業板的經驗數據[J]. 經營管理者, 2016(9): 3-5.
[11] 田高良, 李留闖, 齊保壘. 連鎖董事、財務績效和公司價值[J]. 管理科學, 2011(24): 13-24.
[12] 徐二明, 衣鳳鵬. 上市公司連鎖董事對社會績效的影響[J]. 經濟管理, 2014(6): 44-56.
[13] 陳悅, 朱曉宇, 劉則淵. 董事會資本與企業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36): 23-29.
[14] 任兵, 區玉輝, 彭維剛. 連鎖董事與公司績效: 針對中國的研究[J]. 南開管理評論, 2007(10): 8-15.
[15] 劉濤, 朱敏. 動態性環境中企業連鎖董事與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 軟科學, 2009(23): 93-97.
[16] 劉亭立, 曹錦平. 連鎖獨立董事對公司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J]. 財會通訊, 2014(3): 21-24.
[17] 周建, 華心怡, 劉小元,等. 在美中國上市公司董事會與公司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 珞珈管理評論, 2008(2): 44-51.
[18] 魏樂, 張秋生, 趙立彬. 連鎖董事網對企業并購影響的實證研究[J]. 珞珈管理評論, 2012(13): 104-110.
[19] 段海艷. 連鎖董事關系網絡對企業績效影響研究[J]. 商業經濟與管理, 2009(4): 38-44.
[20] 劉穎, 劉若英. 連鎖董事網絡對公司治理質量的影響研究——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實證檢驗[J]. 2015(17): 478-481.
[21] de Solla Price D J. Networks of scientific papers[J]. Science, 1965, 149(3683): 510-515.
VisualizationAnalysisofChineseChainDirectors
DENGMeijun,LIUXin
(Antai College of Economic & Management, Shanghai Jiao T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China)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on interlocking directorates are mainly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in the scholars ’own cognition. This paper used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software to analyze interlocking directorates literatures from 2001 to 2016 and found that the scholars are used to do the research independently and there is no large scale cooperation network in interlocking diretorates studies. The research hotspots of the interlocking directorates mainly include the verification of the interlocking directorates formation mechanism,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locking directorates to the enterprises and in the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 to analysis it. And finally the research fronts of the interlocking directorate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accordingly: description of interlocking directorates phenomenon, analysis of enterprise performance and study of interlocking directorates network.
CiteSpace; research of Chinese interlocking directorates; the author collaboration networks; research hotspots; research fronts
F 272
A
2017-01-03
鄧美君(1992—),女,廣東惠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項目管理。E-mail: DMJ_2014@sjtu.edu.cn.
1005-9679(2017)05-00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