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承 王思親


一塊平凡的藍色印花布,圍著一張普通的方桌,撐起米就成了一個絕妙的舞臺。舞臺上的操偶師用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口白讓觀眾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便是風靡閩南地區的傳統戲劇——布袋戲。隨著時代的發展,布袋戲不再是閩南地區人民的專屬娛樂方式,在重慶亦有這樣一群布袋戲愛好者,他們對每一集布袋戲的劇情爛熟于心,在觀看布袋戲之外,他們還衍生出了許多其他的玩法,他們說:“每一個大偶都有著白己的生命,而他們的人生,就是一出精彩的戲劇”。
傳承兩百多年的戲腳
即使是土生土長的福建閩南人,提起對布袋戲的印象,也已經不再是搬張小板凳到廟口搭設的木質彩樓下,引頸翹首看操偶師拿著手掌般大小的布袋戲偶,上演名著《三國演義》等古書戲畫面的野臺戲,取而代之的是充滿特效和影音聲光效果的電視布袋戲。雖然傳統戲臺演出及形式仍有其吸引人之處,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戲劇的生命力已深植在社會的文化內涵中,并傳承和發展出更多的表現形式,得以被其他地區的人們所認識和接受。
對于西南地區的人們來說,對于布袋戲,大多只聞其名,對于它的了解卻少之又少。其實,布袋戲又稱掌中戲,早在明末清初便在泉州地區出現,因其對于場地和道具的要求非常之低,僅僅需要一布、一桌、一人便可完成,加之情景豐富,內容生動,所以得以迅速發展。演出時,布袋戲操偶的師父生動地將戲偶擬人化演出,采用獨特的一人變音口白方式,將中國風俗民情、歷史章回故事、俠義柔情等娓娓道來,很容易讓觀眾融入劇情,感動。
時光飛逝,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娛樂活動變得越來越豐富和多元化,但布袋戲卻恒久彌新,長盛不衰,除了本身豐富的內容和文化內涵以外,與時俱進也是布袋戲保持長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電視這種媒介成了布袋戲全新的表演舞臺,讓這種戲劇藝術呈現在更多觀眾面前。為了吸引新一代年輕觀眾,在演出過程中還加入了特效和其他流行元素,劇情上不斷推陳出新,創造似真似假的夢幻時空與超凡入圣的中國功夫,布袋戲的舞臺空間及呈現方式更加豐富,衍生出“霹靂布袋戲”、“金光布袋戲”等分支形式,并且以傳統戲劇的身份參與各種動漫展,成立cosplay社團,可以說,布袋戲真正做到了與時俱進。
用布袋戲演繹自己的人生
“如果江湖真要將我卷入,那我,只能一手撫平這風浪。”“吾之身前,便是界線;吾之身后,不存東瀛之人”“逆天,尚有例外,逆吾,絕無生機!”“勝負由吾不由天,談笑戎馬慣狼煙。爭,天地有數;戰,敗吾不存?!卑⑺刈炖锏倪@些口白,便是如今風靡電視和網絡的霹靂布袋戲電視劇中各角色的臺詞。阿素是鐵桿的霹靂布袋戲愛好者,當記者詫異于他是如何記住這些復雜拗口的臺詞的時候,阿素說:“這就是每一個大偶的宿命”。
阿素談論的角色和劇情,是偏向于現代的霹靂布袋戲。和傳統的布袋戲略有差異,霹靂布袋戲以1984年《霹靂城》內容為創始,并從1988年開始播出的電視劇《霹靂金光》開始被人熟知,劇情以霹靂三大主角清香白蓮素還真、百世經綸一頁書、刀狂劍癡葉小釵作為主線而衍生發展的天下武林故事,劇情以魔幻為主,劇集之間既環環相扣又可獨立成章。霹靂系列從《霹靂金光》、《霹靂眼》、《霹靂至尊》三部作品開始,到2015年上檔的《霹靂狼煙之九輪燎原》,劇中僅有名有姓的主要人物不下數千,近30年時間已播出兩千多集作品,其中劇集《霹靂九皇座》的導演王嘉祥榮獲2005年臺灣金鐘獎“戲劇類導演獎”。霹靂布袋戲的愛好者們互稱“道友”,來自重慶的“道友”大多數是被劇情和畫面所吸引,繼而“入了坑”。
“大家平時了解布袋戲主要還是從網絡和電視劇入手,線下有時會聚在一起為自己手中的大偶做擺拍和口白,或是參加一些Cosphv的活動,看著自己變成了喜歡的人物,會有一種特別的成就感?!贝竺眠@樣解釋自己對于布袋戲的喜愛。“道友”們告訴記者,不要看著鏡頭中的大偶有著豐富的肢體動作和精彩的演出,其實操偶是一個非常復雜和困難的技能,“一般來說,沒有5到10年的功底,是沒辦法操作好一個大偶的,但是,每一位操偶師都會努力地練習口白和操控,希望自己手中的大偶可以真正地活過來,演繹出屬于自己的人生。
在記者和“道友”們在網上交流的時候,他們偶爾會發過來一些自己制作的布袋戲表情包,畫面中,每一個大偶仿佛成為了作者的代言人,用自己的肢體和臺詞描述著自己的心緒。也許,在每一位布袋戲愛好者心中,人生就是一場精彩的戲劇,而布袋戲,將會陪伴他們一生的時光。
“入夜了,我該離開了,我的承諾,會讓暗潮一直陪著你……”在“霹靂開疆紀”的第39集,為助風飛沙,皇甫定濤以自身根基強行接受女媧之力,最終身故。兩人的緣分,也隨著這位阿鼻地獄重犯的離去,畫上了并不完滿的句點。而這一幕,亦被諸多熱愛布袋戲的“道友”,引為遺感。當然,對于那時的大毛兔,一樣沒有例外。
當時間回溯到2005年,彼時的大毛兔雖然早已聽說過所謂的“霹靂布袋戲”,但對于這種由傳統布袋戲、電腦特效和蒙太奇拍攝手法所完成的產物并無興趣。不過,一切的轉變都從沙坪壩的一場cosplay開始了。
這天,大毛兔受邀去觀看一位朋友的cosplay,從未接觸過“霹靂布袋戲”的她瞬間便被朋友柳湘音的裝扮所吸引,這也導致在之后的時間里,大毛兔都始終癡迷于劇中人設類似的女霸主——妖后。
自此之后,大毛兔對于布袋戲的癡迷一發不可收拾,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是“N家齊修”。除去聲名大噪的“霹靂”,“天宇”“金光”“神魔”等系列,也都是她的心頭愛,因為對于她來說,它們都“各有各的刀光劍影,快意恩仇。”幾年之后,大毛兔終于畢業,擁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她很快便接了兩尊大偶回家。而這兩尊大偶正是皇甫定濤和風飛沙,雖然在劇中兩個人的故事頗為悲情,但在劇外,大毛兔卻讓他們終成眷屬。
秀秀:布袋戲靈魂黨
“黃泉有知,念是苦;黃泉無知,更是苦?!贝丝蹋豢`白梅林中的天羅子周身紅色氣焰翻涌,眼中赤紅。在時光的另一頭,天羅子的師傅說太歲,正帶上了弟子的人皮面具,與玄囂太子血戰而亡。因為對魚類十分鐘愛,在“道友”里,說太歲被戲稱為“喵太歲”。秀秀說,與其說喜歡,不如說自己對他是心疼。這樣的心疼,在天羅子感應到師傅離世后瞬間白頭后,到達了頂峰。所以當說太歲的大偶開始公開售賣時,“他”理所應當地成為了秀秀的第一尊偶。endprint
從2011年偶然在貼吧中看到布袋戲角色人物的剪輯視頻起,秀秀便逐漸愛上了這個已有數千集的劇集。秀秀說,自己接偶并不是因為大偶本身,而是因為劇情和人設賦予了自己對大偶太多的感情,如果沒有劇集,即便一尊偶只耗費數百,她也斷然不會接到家里。
在她面對自己的大偶時,觀察大偶的表情是秀秀的一大樂趣,雖然大偶頭無法調動面部,可秀秀總會在那么一些或明媚或暗淡的天色里,去想象“他”的心情。秀秀說,接大偶對于她來說更像是“追星”,而聽似玄幻的“相處”,或許可以解讀為“靈魂黨”。
阿素:口白狂人
在“霹靂布袋戲”中,所有的角色均由黃文擇一人配音,故此,他得以收獲了“八音才子”的美譽。對于每一位布袋戲愛好者來說,劇中的“口白(即配音)”,無疑在賦予大偶靈魂的同時,也成為了每一部劇的靈魂。但因為布袋戲的口白都為閩南語,許多喜愛口白的愛好者們在自己配音的時候,往往都望而卻步,國內能以閩南語配音者,屈指可數,阿素便是其中的一位。
在最開始的時候,阿素能夠接觸到布袋戲,全是因為大學時下鋪的“安利”,那個時候直擊阿素內心的,便是劇中的口白。到了大二寒假,家住武隆的阿素甚至沒有回去過春節,而是選擇在北部新區的一個洋房區,做了兩個月保安,在形象亭站崗。阿素說,那時候從早上7點起,一直到晚上7點,要從早站到晚,每一小時一輪換,但是心中有信念,便不覺得辛苦。兩個月之后,阿素終于如愿以償,用自己兩個月的工資接回了《天競鏖鋒》中的素還真。
在之前,阿素便幾乎將素還真的詩號當做了口頭禪,在接回大偶后,他更是無時無刻不在練習口白,也因此,同學們都戲稱他為素還真。在補了不少劇集之后,阿素的閩南語口白也漸入佳境,甚至西部動漫節上的布袋戲操偶師,都對他贊賞有加。“北風思故舊,飄零各成單,銀盎空殘雪,茶冷心更寒?!卑⑺卣f,這是自己讀得最動情的一句。
蜀黍:偶衣裁縫
在進行采訪的這天,蜀黍正忙著給她的“御清絕”制作獨立的偶衣,雖然大偶不過人身的一半高度,可偶衣的制作卻并不簡單。羊毛提花、滌棉提花、織棉,光是布料便要使用數種,且因劇中角色衣著多華麗,在攝影機下曝光亦需做工精細,所以這一件小小的偶衣,工藝便已超越了人的成衣。
如果在幾年前,你也曾在天色剛剛擦亮的時候逛過朝天門,那你多半碰到過一個到處挑選布料、向孃孃們討教縫紉機巧的年輕姑娘。雖然現在蜀黍已擁有了自己的網店,cos服和日常服飾的訂單絡繹不絕,可任誰都不會想到,這一切的開始都只是源自于大學畢業的一時貪玩——“解放碑新華書店,全新的一本《縫紉基礎知識》,39.8元。”
自從05年因為電視劇“入坑”,蜀黍對于布袋戲的熱情便從未中斷。去年起,蜀黍也開始接偶,至今已有4尊。最新的一尊是與布袋戲劇情無關的“自創偶”,經過與制偶師的交流后,蜀黍最終敲定了新偶的頭部。但因為布袋戲偶要用樟木雕刻,工藝極其復雜耗時,光是偶頭便要經過雕刻粗胚、磨光、糊棉紙、打土底、粉底、開眉、打花面、裝發須等諸多環節,所以蜀黍至今還未接回這尊偶,她戲稱,新偶還“長在樹上”。
在采訪臨近結束的時候,蜀黍新制的偶衣與她御清絕的內體終于“合體”。在用了輕鋼絲支撐內體后,御清絕的清冷高絕顯露無疑。蜀黍用手機拍下照片,發到自己的“道友”群里,一時間,此起彼伏的聲音再次打破了平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