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如安
今年,我有幸參加了市人大內司委組織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條例》執法檢查,對其形式的創新、內容的務實、參與的多元和快速的響應均有深刻的體會。
為了便于執法檢查,市人大內司委建立了一個52人的工作微信群,群員有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會領導、政府職能部門領導和一線執法者,真正做到了:線下認真觀察、實地調研,線上真實反映、熱鬧討論,充分彰顯了“互聯網+”的快速高效。
比如有一次,我在微信群里看到“衡山路上車輛左拐進入宛平路被處罰而不服”的反映,就去現場實地了解。我發現半個小時內有八輛車因左拐而受到處罰且均提出意見,認為地面左拐標識與道路上面懸掛的分時段禁行標志很容易誤導,亟待改進。于是我就在群里提出改進優化、避免或減少處罰的建議,市交通委和市公安局及時響應,很快就在該路段增設了提醒標識。
此次新修訂的道交條例,著重增設了優化完善上海慢行系統的條款,執法檢查群里的人大代表們紛紛建議以騎行方式實地了解上海的騎行環境。在7月盛夏37攝氏度的高溫下,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薛潮與人大代表、市交通委的同志們從人民大道出發,沿威海路—成都路—長樂路—老重慶北路—淮海路—雁蕩路—南昌路—重慶南路—徐家匯路—斜徐路—麗園路至打浦路,短短不到四公里的騎行,大家經歷了禁行段的推車行、繞路行,騎不通而遇天橋的肩扛行,對慢行系統的現狀有了更接地氣的體驗。
通過參與執法檢查,我深切地感受到:1.應將上海的慢行交通發展放在城市交通中的重要位置,形成完善的城市慢行交通體系,并作為城市綜合交通規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2.在公交優先發展的基礎上體現慢行交通發展的優先,釋放城市緊張的生活壓力,感受城市精彩生活。3.通過營造環境優美、出行宜人、高度人性化的慢行環境,促進市民創造力的發揮,支持城市休閑購物、旅游觀光、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黃浦區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