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浩宇


曾經有網發假《丹寧正傳》調侃:“我聽別人說這世界上有一種牛仔褲是不能洗的,它只能夠一直地穿呀穿呀,走累了就在風里面睡覺,這種褲子—輩子只能下水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時候,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養牛(牛仔褲)”無疑是一種難以理解的存在,那些訴諸于網絡的“養牛圣經”更加透著一股“怪里怪氣”,但對于真正的“養牛者”來說,養牛之于他們究竟有著怎樣的意義,喜慶或許可以給我們答案。
得之不易的“李維斯”
對于國內的“養牛族”來說,日本男星木村拓哉是一個永遠都無法繞開的人。1994年到1998年間,木村拓哉作為知名的牛仔褲愛好者,連續獲得了由日本牛仔褲協會頒發的“最佳牛仔褲著裝獎”,曾一度被“養牛”人士奉為信條的那句“永遠不要洗你的牛仔褲”亦是出自彼時的木村之口。
在那個互聯網尚不發達,信息閉塞的年代里,水洗牛仔褲尚且剛剛興起,雷石堿、洗濯屋、仕上屋等專用的洗滌用品更是不被人們知曉。最早因追星而“養牛”的愛好者們為保持褲形和磨損所產生的紋理,曾嘗試過大運河肥皂、洗發水,甚至是米醋和食鹽來洗牛仔褲。這一時期,也是大陸愛好者們“野蠻生長”的階段。
此時,重慶迎來了號稱生產出“世界第一條拉鏈牛仔褲”的牛仔品牌LEE,但動輒數百的高昂價格卻讓許多人都望而卻步。又過了幾年,藍綠屏手機上的年份數字換到了2002前后,大學生喜慶在一本雜志上無意中看到,一個叫做“Levis”的牛仔品牌,正式在重慶落戶。
進入千禧年后,牛仔褲對于國人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物,作為一個喜愛時尚的年輕人,牛仔褲同樣是喜慶衣柜中的常備。但此時,他卻突然對這個被大家叫做“李維斯”的牛仔品牌產生了興趣——自由、冒險、性感、粗獷,在此之前,他從未將這些字眼與自己的牛仔褲聯系在一起。
接下來的日子里,喜慶像著了魔一樣,四處尋找有關Levis的資料。他了解到,Levis不僅是一個擁有一百四十余年歷史的牛仔品牌,其創始人Levi Strauss更是牛仔褲的發明者,可謂是貨真價實的“牛仔鼻祖”。于是,在那個每周只有50元生活費的年紀,喜慶終于在某天走入了太平洋百貨的Levis專賣店,豪氣干云地用400多元買下一條牛仔褲。盡管,他為此拮據了幾個月。
第一條“原牛”
大學畢業后,喜慶已成為了LEE和Levis的忠實擁躉,并頻繁混跡于各個潮流論壇。此時陳冠希、藤原浩等人風頭正勁,介于時尚與復古之間的“潮流”概念大行其道,喜慶也成為了一個“潮牌”玩家。無論是精準復刻元年神髓的Warehouse,還是和風武士元素加重磅面料的Samuri,亦或堅持低價高品質的Kojimagenes,他都如數家珍。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幾年里,33oz、Levits.cn等牛仔論壇迅速崛起,港臺文化圈中的牛仔愛好者們為大陸帶來了大量新鮮資訊,一時間,關于LVC、Skull、nudie、Denime、Edwin、TFH、momotaro、SugerCane等牛仔品牌的討論層出不窮地出現在了論壇當中。喜慶也在這個時候開始了解到,自己當初喜愛的LEE、Levis牛仔褲上的紋路都由人工水洗、打磨而成,顏色均勻、未呈現紋路的牛仔褲則被稱作“原牛”,“養牛”愛好者所“養”的,正是這種“原牛”。
喜慶記得,曾經在沙坪壩有一家運動用品店,店主便是當年和他一起經常交流的一位養牛愛好者。那時有人和他說過,想要養好一條牛仔褲,就不能經常換褲子穿,更不能清洗,落座之后雙手要不停在牛仔褲上摩擦,這樣才能有被養牛愛好者稱作“貓須”的漂亮絨毛,坐姿亦需要兩腿膝蓋朝外,腳心相對,形成一個大闊口的“八”字,這樣褲子褶皺處的紋路才會好看。
2009年,喜慶終于買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條“原牛”——來自瑞典的品牌Nudie jeans,重13盎司,他也遵循朋友的“教誨”開始養牛。不知是不是因為公路橋梁專業畢業的喜慶需要時常作圖,他左腿褲管上的白色,總是要更明顯些。
彼時,雖然國內的養牛氛圍漸好,卻終究未形成氣候。1年之后,喜慶跳槽,新公司認為牛仔褲不夠莊重,需著正裝,喜慶的養牛愛好也自此擱置。
牛仔褲上的生活烙印
養牛需要有在外人眼里頗多“神經”的講究,極致者在褲子的一生中,只用鹽水清洗一次,一兩年內幾乎褲不離身,若有異味產生,也只是用清水噴霧后濕穿上身,用體溫烘干,或是索性不洗,將牛仔褲反面疊好,放入冰箱冷藏去味。直到養出了好看的貓須、膝蓋后保持坐姿留下的蜂窩、褲腳的水波紋,甚至破洞,方算“養成”。之后,牛仔褲會被愛好者們封存收藏,永不再穿。
2013年,喜慶所參與的項目結束,公司管束也不再如之前那樣嚴格,再次登陸330z論壇,國內的養牛圈已頗具氛圍。自第一次向330z版主購買一條Skull Jeans 13盎司的“起步價”牛仔褲,用喜慶的話說,他自己便“發了瘋”。之后,喜慶親赴多地“收貨”,去年無限期撤離香港的名店RRL&CO,亦曾留下他瘋狂的足跡。但接觸養牛越深入,喜慶卻越覺得迷惘,為什么要養牛?為什么要保持坐姿站姿?為什么要這么累?
其實若是追尋源頭,早期的牛仔褲實則是各行業底層勞動者們的專屬。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工種,對于褲子的磨損都不盡相同,褲子上的色落,正是每個人難以預料的生活的烙印。有人曾將養牛愛好者分作了兩類:一種是單純模擬當年工人們堅持一條褲子穿到底,不洗不換,直到穿破為止;另一種則是致敬當年工人們的勤儉節約,愛惜穿著。如果曾經的喜慶是前者,那么如今的他,我想會是第三種。
左邊口袋的鑰匙、后兜的錢包,每一個生活細節幾乎都會留在常穿的牛仔褲上,正如喜慶總是更白的左褲腿,說到底都不過是歲月雕刻的痕跡。或許對于如今的喜慶來說,牛仔褲更加像是一本如影隨形,默默記錄著自己生活的日記。雖然仍舊會珍惜,但過分呵護,卻也失去了忠實記錄的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