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昰旃
在所有人討論“大蘋果”時,說的不是iPhone,而是紐約。這里萌動著藝術和時尚的靈魂,從主流藝術到獨立空間,從錯落的藝術館到街邊的涂鴉墻,隨處塑造著紐約獨立藝術家的迷人氣質。

早在那個蘋果就是蘋果,還不是紐約的代名詞的年代,紐約已經有了自己的內涵──欲望和野心。
20多年前一部《北京人在紐約》讓國人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了紐約:“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里是地獄?!边@句話至今讓人無法忘懷。紐約太大,每一個角落都上演著傳奇,曼哈頓卻是一個縮影,裝得下全世界的遐想。
如今,在所有人討論“大蘋果”時,說的不是iPhone,而是紐約;在所有人提及紐約時,說的不是大紐約州,而是紐約市;在所有人形容紐約時,說的不是紐約市,而是曼哈頓。就算是住在布魯克林或是長島上的紐約人,也會親切的把去曼哈頓稱為“進城”,絲毫沒有要與之爭寵的意思。

和紐約兜兜轉轉擦肩回眸了十幾年,我仍清晰的記得第一次來紐約時,在阿姨家住了21天,每天早出晚歸地暴走,都來不及好好品味這座城市的味道。對我來說,聊紐約很難。這顆被世人稱作“大蘋果”的地方,生活空間狹窄,處處充滿挑戰,能有一天踩著高跟鞋穿梭在麥德遜大道上班,就是我學生時代最大的期待。然而,紐約不僅僅是金融和經濟的宇宙中心,更萌動著藝術和時尚的靈魂,從主流藝術到獨立空間,從錯落的藝術館到街邊的涂鴉墻,隨處塑造著紐約獨立藝術家的迷人氣質。
從19世紀的歌舞雜耍表演(Vaudeville)用“Big Time”形容紐約開始,到20世紀賽馬騎士將能夠在紐約跑道比賽稱為“Big Apple”,紐約“Big Apple”的稱謂相繼在電影、爵士樂以及地下運動中流行開。紐約沁入血液的、對藝術的包容力由來已久,藝術氣息在渾渾濁濁中總也散之不去。因為強大的包容力,紐約讓每一個身懷夢想的藝術家能夠在這里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角落。
被藝術館包圍的中央公園

這么多年在紐約來來去去,每次都要打卡的地方不是什么網紅咖啡店,或是出名的米其林三星,而是當初登頂洛特菲勒大廈時第一眼看到的中央公園。這座占地相當于480個足球場的人造公園,足足霸占了曼哈頓島上5%的面積。寸土寸金,抵不過紐約客心中對中央公園的依賴。
被頂級寫字樓、酒店、百貨公司環繞的中央公園,綠樹成蔭,青草連綿,石橋此起彼落,球場永無清幽。綠蔭下的長凳上,老人忘情地吹著爵士薩克斯,仿佛在訴盡此生的難忘;遠處的畢士達噴泉(Bethesda Fountain)邊,新人被拍下最美的對視,許多架著畫架的藝術家們坐在石橋下遠遠勾勒著眼前的美好;走過湖邊,盡是健碩的男女慢跑著從身邊經過,他們也許剛剛結束電話會議,趁著午休放空自己,過一會兒又要穿回套裝開始新一輪的客戶會面了。中央公園就像是曼哈頓的心臟,所有的知名建筑都簇擁在她的周圍,藝術館更不用多言,在每一個中央公園的出口,都能找到它們的影子。放眼整個曼哈頓,不知從何處起步時,不妨從中央公園出發,穿過草坪和樹蔭,湖畔和球場,以及躲在這里遠離片刻塵囂的人群,去駐足任何一家美術館、畫廊、博物館,來一段藝術之旅。
無法略過的大都會博物館

大都會博物館,雖然早早就知道是和盧浮宮還有大英博物館齊名的世界之最,但不走進它,你就不知道由內心發出的唏噓有多么清晰。這座龐然大物足足橫跨了四個街區,珍藏了300多萬件展品,我曾一度懷疑自己去了那么多次到底擦肩了幾件珍寶。
走進大都會,猶如身處于一件藝術品之中,每根柱子、每個玄關都臥藏著舉世珍寶。身臨其中,每個人的感受大相徑庭。走馬觀花,劉姥姥逛大觀園,隨人群到聚集的雕塑前面合影留念……雖然略顯粗心,卻也是好的,至少起碼的震撼總會在心中留有余香。至于我,自以為和藝術沾點關系,卻依然會在大都會中迅速迷失。第一次去大都會時,我拿著內部展廳的地圖,迅速定位了要先一睹為快的埃及區、希臘區、羅馬區,還特意留出來時間給了亞洲區。自以為精選了館內半層的展區而已,填滿那個下午都是難事,怎知我駐足在一尊雕像前,仿佛被磁石吸住了雙腳,怎么也不想離開了。以至于之后在這里進出多次,我都只是小心地挑選一個小小的區域,在一幅油畫、一尊雕塑、一片殘骸面前大肆揮霍時間到閉館,就心滿意足了。

能在大都會里看到蘇州園林原貌,心中是激動的,尤其是見識過真實的蘇州園林之后和它再次相遇,更顯難得。在這里,蘇州園林代表的不僅僅是蘇州,而是代表著中國庭院,雖然并沒有被命名為“中國庭院China Court”,而是捐資者阿斯特女士(Mrs. Astor)命名的“阿斯特庭院”。大都會里少有的玻璃屋頂大抵都分給了重頭戲的幾個藝術園區,抬頭望去,或有陽光直射進來溫暖如怡,或有雪花飄下恍如隔世,埃及的丹鐸神廟是其中之一,阿斯特庭院也是。說來奇怪,同是古文明遺留下來的建筑藝術,游客們會在埃及的典德爾神殿跟前喧鬧擁簇,但一邁入阿斯特庭院就瞬間安靜,說話也格外細語,生怕打擾了這里的幽靜。尤其是西方游客來到這里,幾乎步步停留。這一磚一瓦的細致,不仔細感受和觀察,恐怕會錯過雕琢中的精彩。然而,阿斯特庭院只是亞洲館中一個小小的片段,有太多的精彩無法一一詳盡,親身去登上二層吧,你會被走廊上那些舉世無雙的青花瓷吸引住的。把中國的瓷器展柜作為亞洲藝術館的開始,想必也是大都會的獨特用心所在吧。endprint
有人拿大都會博物館和聯合國大樓對比,說大都會代表了古往,聯合國代表了今來,一個容納了人類過去文明的結晶,一個承載了人類未來的發展和希望。暫且不說聯合國對整個世界的貢獻和不可或缺,大都會博物館卻不是只為記載過去而存在的。大都會是超前的、前衛的,和紐約一起走在潮流尖端的。設想一下,你正困惑于裸體斷臂的雕像原來不是只有女神維納斯,或是迷失在梵高畫風多面的名畫周圍,一轉身穿過狹長的門廊,眼前逐漸清晰的是一件件美到極致的定制禮服,有百年前縫制出的魚鱗裙,也有還未面世的概念作品,聚光燈打在每一件衣服上,你甚至分不清楚那是幻影還是真實,這是怎樣一種贊嘆。這就是大都會一年一度的藝術與時尚的盛宴Met Gala,每年主題都不同,每年都是驚喜,每年都是視覺盛宴,過期不候,傲嬌得一塌糊涂。電影《大都會(Metropolis) 》中有一句經典臺詞:“頭與手之間的調停者必須是人心?!倍鴮τ跁r尚而言,“手工和機器之間的調停者也必須是人心?!?Met Gala就是在表達這一層意思。
大都會博物館服務的不僅僅是本土的人群和社會,而是全人類。它展示和收藏的也不僅僅是驚世駭俗的藝術品,而是盡可能展示全世界每一種美,哪怕平凡,卻難舍它的獨特。
情迷百老匯
在曼哈頓上有一條貫穿整個島的大道百老匯大道(Broadway),我們認知中的百老匯,是這條大道上大大小小的劇院濃縮出的一個藝術剪影。大道上的劇院并不都能稱得上是百老匯劇院,它們有自己的等級制度。
都說只有全世界最好的音樂劇和英語話劇才能登得上百老匯劇院的舞臺,從國人都耳熟能詳的《媽媽咪呀(Mamma Mia)》《獅子王(The Lion King)》《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到這幾年才開始一票難求的《邪惡(Wicked)》,無一不是舞臺劇的藝術經典。可惜的是,“百老匯”這個人人都知的地方,并沒有被更多的游客好好把握。他們也許會特意在Broadway的街牌下面拍張合影證明自己到此一游,卻鮮有人動心去劇院門口問問有沒有當晚的演出票售賣。即使完全沒聽說過的戲,即使趕上的是英文話劇而不是簡單易懂的音樂劇,能有一個晚上真正走進百老匯的心臟,跟著它一起悸動,享受一場絕世的聽覺盛宴,相比在時代廣場的霓虹燈下忙著買M&M彩豆,或是在帝國大廈上迎著大風看夜景,豈是一個更加值得所能形容!

和北京的話劇文化一樣,能登上保利劇院的都是大戲,當年因出差錯過《窩頭會館》也曾讓我遺憾至今,但這并不影響蜂巢、先鋒這些看上去沒那么宏偉卻也極接地氣的劇場在北京的影響力,那里的每一部戲也許小眾,但極富張力。同樣,在百老匯,那些沒有排進劇院名單的劇場,有的叫“外百老匯(Off-Broadway)”,有的叫“外外百老匯(Off-off-Broadway)”,它們扮演著類似的角色,同樣被紐約客所接納和歡迎著。
我有幸看過的《藍人(Blue Man)》就是在“外百老匯”的劇目中很有名的一部默劇,全程無臺詞,只有三個涂滿藍色的光頭男人,你所領略的沉默的幽默、音樂的攢動、燈光的迷離、行為藝術的無限可能,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表達。英國的Punchdrunk劇團將《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帶到了紐約,讓如此小眾的“浸沒式戲劇”漸漸被眾人熟知;每個圣誕節期間都在無限電城音樂廳(Radio City)上演的《圣誕奇觀(Christmas Spectacular)》舞臺劇,一年演出一個月,已經持續了80余年。這些都不在百老匯的體系里面,卻在這藝術之都興起、生存、繁榮著,不失為推開另一扇認識曼哈頓,認識百老匯藝術的大門。
華爾街旁邊的重頭戲──SOHO區
在曼哈頓上向紐約客問路,他們會把這個島自覺地分成上城、中城和下城,而不是南邊和北邊?!毒p聞女孩(Gossip Girl) 》中出現的奢華橋段大多都發生在上東區。然而,這不代表下東區值得忽略。在這座狹長的曼島的最下端、緊鄰華爾街和自由女神的那片被稱之為SOHO的區域,已經不是什么秘密基地了。奢侈品大佬們依然將最大的旗艦店放在第五大道,漸漸把第五大道培育成最美麗的花瓶,而SOHO獨特建筑群賦予的自由氛圍,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奢侈品牌入駐其中,不知不覺形成了又一個繁華的購物區。
商業的銅臭味讓人忽視了SOHO之所以存在是得益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早的一批藝術家的聚集。那時的SOHO還是二戰后廢棄的廠房,空蕩蕩的車間沒有一絲人氣,卻給了窮藝術家們棲息的暖巢。低廉的租金,諾大的空間都是藝術家們留下來的理由,誰曾想過美國當代藝術的鼎盛是從這片鑄鐵樓房中走出去的呢?時過境遷,雖然現在藝術家的工作室慢慢搬離了這里,SOHO仍然彌漫著無處不在的藝術影子。連LV入駐SOHO,都會不由得把自己裝扮得藝術多一點,浮夸少一點。能融入SOHO獨特的藝術氛圍中,是每一個商業個體最希望達成的心愿。

不學建筑的人對于什么叫作“鑄鐵建筑”基本沒什么概念,與其夸口說SOHO是世界最大的鑄鐵建筑群意圖增加他的獨特,不如抬眼看看這些座座緊鄰的老樓,不難發現那些建在墻外的鑄鐵懸梯就是最明顯的特色,這些懸梯在沒有安全通道的年月里給了居民逃生的便捷,而在電影中更是頻頻上演著偶遇愛情的橋段,被可愛的稱為“情人梯”,大大的增添了這堆看似可以廢棄了的廢鐵的浪漫情懷,這本來就是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如果你沒有購物行程而碰巧來到這里,可以隨意找一間臨街的咖啡店隔窗而坐,可以看見夾雜在紐約客中的本地潮人剛剛從潮店三三兩兩的晃出,拎著醒目的愛馬仕的貴婦提著二手復古店的戰利品走過,也許還有幾個小伙子在對街把涂鴉作品刷到墻上呢!在SOHO,沒什么高樓林立,甚至有些破舊得說不過去,但就是這樣一個夜晚降臨后還有些陰森的地方,藝術氣息揮散不去。endprint
TIPS
入門級三天藝術之旅推薦路線:
第一天:中央公園(Central Park)-大都會博物館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最佳路線:早上先去中央公園,可以從南側或偏南側的入口入園,拿一張整個公園的地圖,挑想去的景觀處“打卡”。逛到80街左右在大都會附近出園,步行到大都會博物館進行參觀。或者先去大都會博物館,等閉館后再去逛中央公園也是不錯的主意!
門票:中央公園-免費,大都會博物館-可以按捐款性質購買門票,建議價格15-25美金
第二天: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 洛特菲勒大廈登頂 - 第五大道 - 高線公園(High Line) (切爾西市場Chelsea Market) - 時代廣場(Time Square) - 百老匯歌劇 (Broadway)
最佳路線:MoMa離第五大道和洛特菲勒大廈很近,從這里開始一天的行程再好不過。從MoMa參觀完,趁著陽光充足去洛特菲勒登頂俯瞰整個曼哈頓之后,在第五大道上步行游覽一會,直接乘坐地鐵前往High Line切爾西市場,可以逛街拍照,可以游覽畫廊,可以看到街頭藝術家在創作,可以品嘗當地的咖啡和海鮮。晚些時候回到時代廣場小駐足一番,這里有全球M&M豆的旗艦店。百老匯大道會穿過時代廣場,在網上提前訂好百老匯的戲票是最便捷的方式哦,到時間直接前往就可以了。
地址:MoMa-11 West 53St., 在第五大道和第六大道之間
High Line- 從Gansevoort街到West 34th街,第十大道和十二大道之間
交通:乘坐地鐵是最方便的,很多條線都可抵達附近,其中7號線是距離最近的。
第三天:古根海姆博物館(Guggenheim Museum)- SOHO區
最佳路線:古根海姆博物館比大都會和MoMa都小一些,預留一個上午或許就夠了。下午可以直接到SOHO區游覽,除了各大品牌商店、潮店、二手店以外,沿街的小酒館也很多,感興趣的你也可以嘗試找找傳說中的Gay Street。從SOHO離開后繼續向南,就可以抵達華爾街和可以登陸自由女神島的渡輪。在最具紐約代表性的自由女神結束短暫的紐約之旅,是個不錯的選擇!
地址:古根海姆博物館-1071 5th Avenue
交通:從古根海姆出發乘坐6號線地鐵可以直達SOHO區,之后根據你走到不同的路口,選擇2/J/Z等地鐵線路都可以直接到達華爾街。
小貼士:華爾街和自由女神離的很近,走路的話十幾分鐘就到。自由女神需要乘坐渡輪才能登島,每30分鐘一班渡輪,記得提前查好最后一班渡輪的時間。
票價:成人票25.5美金,4-12歲小孩子16美金。
怎么玩最劃算?
提前在網上購買紐約的CityPass,是一組套票,花費122美元,相當于節省了40%的錢!套票涵蓋了帝國大廈、洛特菲勒大廈登頂/古根海姆博物館(二選一)、大都會博物館和自由女神登島/全景渡輪(二選一);此外還包含自然歷史博物館和911紀念堂,如果有時間也可以安排空檔前往。按照三天的藝術行程,只需單獨購買MoMa的門票和百老匯戲票就可以了。
CityPass價格:成人122美元,6-17歲青少年98美元。
CityPass購買網站:www.citypass.com/new-york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