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鑫
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2016年10月25日,黨中央、國務院頒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這是我國首次在國家層面提出健康領域的中長期戰略規劃,為未來十多年全國健康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要求。按照國家統一部署,上海于去年8月啟動《“健康上海2030”規劃綱要》編制工作。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規劃綱要已于日前經市委、市政府審定,即將于近期公布。
9月27日,上海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副市長翁鐵慧介紹了新出臺的《“健康上海2030”規劃綱要》相關情況。市衛生計生委主任鄔驚雷、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副局長鄭樹忠、市體育局黨委副書記李崟出席發布會,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健康上海2030”規劃綱要》由序言、總體戰略、戰略舉措、保障和支撐措施等四方面內容構成。在規劃綱要編制過程中,最突出的是理念的轉變:圍繞“健康”主題,更加重視“全面”,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關注影響健康的各種因素;更加重視“參與”,從“治病”轉向“防病”,鼓勵市民共建共享;更加重視“公平”,關注全人群、全周期健康,提升服務質量與保障水平。
據副市長翁鐵慧介紹,規劃綱要突出了五個方面的要點:
突出健康融入萬策,把人民健康放到優先發展位置。規劃綱要對標全球城市,從健康水平、健康生活、健康服務和保障、健康環境、健康產業等五方面,提出了23項建設指標。其中,主要健康指標“人均預期壽命”要保持發達國家水平。同時,還特別增加了“健康預期壽命”(到2020年≥70歲;到2030年≥72歲)、“常見惡性腫瘤診斷時早期比例”(到2020年≥30%;到2030年≥40%)等市民關注、體現健康水準的10個指標。
提出營造健康文化,倡導市民共建共享健康生活方式。到2030年,市民健康素養水平達到40%,參加健康自我管理小組的人數達到120萬。不斷完善體育健身設施,充分利用沿江公園、林帶、綠地、屋頂等空間,與教育、衛生、文化等功能設施相融合,重點建設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體育場館、市民健身活動中心、戶外多功能球場、健身步道、自行車健身綠道等場地設施,形成15分鐘體育生活圈。到2020年,建成區級體育中心23個,新建市民健身活動中心50個、市民多功能運動場150個、市民足球場100個、市民健身步道300公里。到2030年,實現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8㎡、城鄉居民體質達標率達96.5%、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達到46%(評價標準是:每周參加體育鍛煉3次以上、每次不低于30分鐘、要達到中等運動強度)等目標。
轉變健康服務策略,實現全人群、全周期健康管理。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治戰略,到2030年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控制在9%以內;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到2030年,要將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控制在20%;弘揚海派中醫藥;突出健康產業發展。
強化健康科技創新,突出創新對健康的支撐引領作用。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把三級甲等醫院建設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危重疑難病癥診療中心和本市醫療技術創新、臨床醫學人才規范化培養的主要基地,打造一批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特色鮮明的醫療中心。
強調建設健康環境,集中治理影響健康的環境問題。到2030年,實現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不低于80%,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不低于95%,受污染地塊及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8%等。
2030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8平方米
規劃綱要中明確了一個指標:到2030年經常參加鍛煉的人數達到46%。如何對市民進行非醫療的健康干預、引導,怎樣盤活現有的體育設施資源呢?
“上海市民的健康意識和健身意識比較強,對健身活動場地和活動內容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市體育局黨委副書記李崟告訴記者,為了滿足這樣的市民需求,將從軟件和硬件兩個方面做好相關工作。軟件方面,一方面辦好每年的城市業余聯賽,同時辦好每四年一屆的市民運動會。把這些健身活動真正辦到市民的身邊,讓更多的人熟悉、了解、參與到健身活動中來。同時,要充分利用衛生和體育兩大系統的優質資源,讓兩個系統的專業人員學習更多的跨屆知識,同時也開設更多運動健康的聯合門診,為市民科學健身提供指導,幫助市民更好地參與到健身中去。
硬件方面,現在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是1.76平方米,到2030年要達到2.8平方米。既要做好增量,也要完善存量。做好增量方面,除了建設好新的市民健身中心、市民健身步道、市民球場、市民健身苑點以外,還把一些健身設施嵌入到相關的城市公共設施以及綠地當中。比如在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貫通工程中,就嵌入了健身步道、自行車道和小型多樣的體育場地,接下來在一些市政建設當中還會嵌入更多這樣的場地。
在重大體育設施建設中,比如陸續開工的徐家匯體育公園,也在努力實現體育賽事場地和公共健身休閑場地的有機融合。據初步估算,徐家匯體育公園建成時,室內場館體育設施將增加約8萬平方米,室外體育設施面積將增加3.26萬平方米。每天可滿足健身鍛煉活動人次從現在的4000左右,提升到1.5萬左右。
另外,優化存量方面,“我們會用好現有的體育場地設施,譬如市民益智健身苑點,會增加一些運動能力測試、力量訓練等。同時完善管理機制,更好地開放學校的設施。至于屋頂設施,我們也會認真來思考,制定相關標準,滿足更多的健身需求”,李崟說。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健康科技創新中心
2020年上海要成為亞洲醫學中心城市,2030年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健康科技創新中心。接下來,上海對于醫學科技發展有怎樣的舉措呢?
對記者這一提問,副市長翁鐵慧說:“上海到2020年要成為亞洲醫學中心城市,2030年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健康科技創新中心,這是跟上海的科創中心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的,也是跟老百姓有直接密切聯系的。醫學科技創新做好了,能夠馬上運用到健康促進,老百姓馬上就受惠了。所以這既是尖端技術的應用,同時又是惠民的。規劃綱要中特別強調了要強化健康科技創新。”
翁鐵慧介紹說,下一步上海將努力實現“四個一”:首先要謀劃一個亞洲一流的醫學科技創新體系。這個體系中最重要是轉化醫學。所謂的轉化醫學,就是醫學科學發明一定要轉化到臨床,讓老百姓和患者受惠。現在雛形已經有了,“我們希望到2030年一定要在上海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
其次,要建設一批亞洲一流的醫學學科。最近“雙一流”建設名單出來了,上海名列前茅。醫學類中,復旦和交大各有四個學科進入國家的“雙一流”,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和中藥學兩個學科也都進入了。“我們要通過努力,在上海建成亞洲一流的醫學學科。”
再次,建設一支一流的醫學領軍人才隊伍。學科的建設、科學體系的建設、臨床醫療水平的提升,都離不開醫學領軍人才。應該說上海有條件推出相關人才,但是還要努力,這件事情要成為接下來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政府還要制定醫學科學特殊人才優惠政策,要用更多的優惠政策來吸引醫學特殊人才,特別是要放眼世界,把國際上的領軍人才都引進來、落戶上海。
最后,要推動一批一流的醫療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真正推動先進醫療和信息技術,包括醫療器材、信息技術在上海醫療機構廣泛應用。
“如果這‘四個一能夠實現,到2020年建成亞洲醫學中心城市、2030年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健康科技創新中心,我們就心里非常有底了。我們的目標是要成為我國重大疾病領域醫學科技創新的領跑者、新型醫學技術領域科技創新的全球合作者、臨床診療規范和技術標準的全球制定者。這三個‘者是我們希望到2030年能夠達到的目標。”翁鐵慧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