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梁君 雅禮中學
《荷塘月色》中比喻手法的運用及分析
文丨梁君 雅禮中學
■名師一課,一個小時左右中濃縮的可能是一生的積淀。若能用心體會積累,語文學習與考試將不再是難點。若你有特別喜愛或難懂的課文,盡管對我們吐露,名師的心血結晶將讓你洞悉課文的奧妙。
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能把事物的特點描繪得形象鮮明。運用比喻繪景能使陌生的景象變得具體形象、逼真傳神。
閱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眼前即會映現出一幅清新、雋秀、優雅的景象:綠葉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縷縷,月色溶溶。從修辭的角度來分析此文的語言和藝術魅力,不難發現,善用比喻是《荷塘月色》最突出的藝術特色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大量比喻句的巧妙運用,這月下荷塘美景才形顯神現。
作者采用多種類型的比喻把不同角度、不同特點的月下荷花繪至眼前,設喻貼切,自然而又新奇,無斧鑿之痕,出神入化地將荷塘美景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在于將荷塘與月色的描寫巧妙地結合起來。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為了突出其優雅、朦朧、幽靜之美,作者在設喻上頗具匠心。
先看對荷葉的描寫:“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們拋開特定的環境,用“青翠的玉盤”來比喻荷葉行嗎?當然行,而且表現力還相當強。“青翠的玉盤”既描繪出了荷葉的色,又表現了荷葉的質,還狀摹了荷葉的形。然而這種比喻應該是用在朝霞、夕照或蒙蒙細雨中的荷葉上,絕不能是在淡淡的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難辨質,月色中所見的荷葉,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態,這與裙十分相似,更賦予葉子一種動感美。
再看對荷花的描寫,原文連用了三個比喻:“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將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似乎不合常理,但細細一想此乃朦朧月色下的“白花”,便覺此喻甚為貼切,把盛開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從色彩和光華上寫荷花之美,“白花”于星夜中折射的光亮與天上的星辰交相輝映,意境充滿了夢幻美。再則,朦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剛出浴的,朦朧之感也恰到好處。
一般的比喻句旨在尋找本體與喻體間的相似點,從而生動地表現具體形象。這樣的比喻句很難對文章整體的情緒與意境起結構性作用,而本文能運用多個比喻句從不同方面多層次設喻,使整個畫面有立體感、滲透感。其中動靜、虛實、濃淡、疏密,是畫意的設置,也是詩情的安排,這就不僅使畫面色彩均勻悅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韻,氤氳著一種濃郁的詩意。這樣的比喻句啟發了讀者的聯想和想象,在對荷塘月色詩情畫意的遐想中,讀者體會了比喻句營造的獨特的美。
如:“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這里寫“黑影”和“倩影”,實則還是為了表現月色,因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上而產生的,“以影寫月”,這也是被歷代文人所稱道的表現技法。這里的黑影參差且斑駁,給人一種搖蕩起伏的動感。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盈蕩漾。月色本是難以描摹的,但作者透過不同的景物,從不同的角度寫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又如寫靜態的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明珠”,是寫淡月照耀下花朵晶瑩閃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寫綠葉襯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是寫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這些詞句,看似無奇異之處,但組合在一起,再結合本文的語境,就有著特殊的藝術魅力。這種運用一連串的喻體,從不同角度反復設喻去表現同一個本體的修辭方式就是博喻。
文章還這樣描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種斷斷續續、似有似無的感覺絕不會產生于書聲瑯瑯的清晨,也不會產生于陽光刺目的中午,只能產生于“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的寂靜的月夜。這一段沒有寫月,但處處有月,荷葉,荷花,都處在朦朧的月光中,有著奇異的光彩。寫荷花的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方飄來的歌聲一樣似有似無,時斷時續,捉摸不定。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獨處時才能獲得。荷香本是嗅覺形象,作者卻把它比喻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為聽覺形象,這種把一種感覺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感覺的形象的寫法,在修辭學上叫作“通感”或“聯覺”。
還有一句直接寫月光的句子:“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該句也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將光與影和諧的組合比作梵阿玲上演奏的名曲,給人以視覺和聽覺上的享受。荷塘里“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也正因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與影才現出一條條五線譜似的曲線,讓人聯想到“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可見,本文運用這種修辭方法,可啟發讀者更加廣闊深遠地想象和聯想,讓讀者從各自的生活經歷和文化素養出發,去領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
錢鍾書說,比喻是文學語言的擅長。孔子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一篇文章如果主題深刻,構思巧妙,但言語乏味,勢必會減少作品的藝術魅力,深入分析了此文的比喻后,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巧用比喻來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下文是學生的日常習作,該生將“旅行”比作“一場戰役”,運用比喻架構全篇,形象、生動地論述了旅行的意義,然后又運用比喻,自然地引出“生活就是一場旅行”,最終,從旅行的角度詮釋自己對人生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