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靜
摘要:在馬克思主義空間生產理論的觀點中,認為社會與空間是辯證統一的,空間既是“工具”,又是實現的“目的”。作為工具的空間,是推動社會改良的強有力手段,空間整合和轉型應該符合社會的發展和轉型,目的空間則承載著濃郁的人文價值和場所精神。本文主要對以空間生產為基礎的鄉村空間的規劃和轉型進行探究。
關鍵詞:空間生產;鄉村空間;規劃和轉型
在20世紀初期,鄉村地理學就開始對鄉村空間聚落的演化特征進行側重性的關注,隨后經濟學和行為地理學等多門學科的共同介入,對鄉村空間演化的研究工作也逐步深入到動力機制的轉型上來。在當代,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鄉村空間也開始轉向新的領域,即對空間的重構策略研究。鄉村空間的轉型與重構在研究視角上也逐步偏向統籌城鄉一體化,在研究內容和策略方面,向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空間進行深化探究。
一、空間生產的概念。
1970年,法國哲學家列斐伏爾首次把空間與經典的馬克思主義生產理論進行深度結合,創造性提出了新的理論一空間生產理論。列斐伏爾認為,空間包括具體空間和抽象空間。具體空間指具有使用價值的并處于原始狀態的自然場地;抽象空間指因為國家機構或者商品生產占用某種社會關系屬性的空間,并且具有交換價值。空間不僅是物質生產的器皿和媒介,還是社會關系的容器。對空間的利用,要和利用機器一樣,當代的資本主義生產要從空間中的物的生產轉向實際的空間的生產。空間是資本增值的手段,對空間從占用到消費的過程,本質就是創造剩余價值的過程。
二、鄉村空間轉型中的問題。
1.鄉村問題。
在鄉村方面的問題,主要是指人口和土地方面的問題。人口方面是指降低村落密度,減少自然村并整合成行政村,建設中心城鎮,是城市化的一項重要工作。促進農田整體分布,有利于促進農業現代化,推進人口集聚,有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土地方面是指土地的流轉,必須改變農業分散的經營格局。鄉村人口的減少為耕地的流轉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有利于提高農業規模和產品經營化水平。例如2012年,浙江省農村居民平均每戶經營耕地是2.0畝,勞動人均0.84畝。土地不再是鄉村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副業成為城市化甩脫不掉的尾巴。
2.去生活化問題。
列斐伏爾認為,空間就是社會產品,每一個特定的社會都會歷史性地生產出屬于自己的空間發展模式,社會形態的變化必然會導致空間形態的變化。在后工業時代,資本通過物質環境去實現對資本的積累。在資本增值的驅動下,作為商品的資本被大規模地生產出來。例如作為全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鄉村之一的蘇南鄉村,被城鄉二元的格局打破,卷入到運轉資本的邏輯中。加上商品化的空間,對原有的以血緣和地緣構建起來的社區文化沖擊,傳統的粉墻紅瓦的建筑風格被打破,鄉村聚落的生活空間格局被改造為城市社區模式。
3.自主性問題。
隨著城鎮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公共服務的特點也改變了城鄉分割局面:鄉村地區公共服務建設的推廣,以人口為基數的基本公共服務建設運行標準略高城市,城市教育衛生機構加強協作制度等。從服務、生活和就醫等多方面,都是居民自愿走向與城市接軌的城鎮一體化,居民的主動性更有利于推進城鎮一體化的工作。
4.空間正義問題。
空間正義,指正義的空間維度,將空間當作物質性的存在,在空間的生產和生活中注重維護各階層和不同群體占有利用空間進行的生產、生活的權利。首先,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注意堅持鄉村原居民的利益為重,以人為本。建立與城鎮化相應的公共財政政策和資源與人才的支持措施,彌補城鎮化空間生產資源不足的問題。其次重視保護城鎮弱勢群體的空間權利。
三、應對方法。
1.空間問題的解決。
在城鄉對等關系的指導下,農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觀念雖然發生了改變,但其仍保留了一部分的生活習俗,這就形成了農村生活空間功能形態上獨有的鄉土性。鄉村也是城鄉一體化的主體,不能全部復制符號化的城市空間,需要對鄉村住宅和公共空間進行傳承和創新結合,發揮鄉村生活空間的特色和優勢,延續鄉村生活空間對鄉愁和回憶的維護。我們不能否認空間生產在人類發展史上起的積極作用,但是也要注意不加節制的空間生產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對空間要進行整體規劃,合理利用。
2.規劃發展的對策。
在城鄉一體化的正確帶領下,合理確定生產要素的最佳集聚區和規模,是形成合理分工和鮮明特色的產業結構格局,實現城鄉優勢互補的前提。在鄉村規劃上,既要見物,也要見人,規劃實踐要以具體的人的需求和發展來構筑空間,空間的優化配置要弘揚基本的人文關懷。同時,對鄉村規劃理論的創新,應尊重市場的導向作用,采用國家權力下放和單向對農村的整合等民主形式提高鄉村空間的管理水平。
結束語:隨著新型城鄉關系的確定,城鄉關系正在走向平等和一體化的可持續發展進程中,在這個新的社會塑性空間中,也要尊重從屬社會的轉型。同時,在新型城鄉關系中,鄉村規劃要突破物質空間的舊規矩,統籌協調城鄉社會經濟和空間動態的關系,規劃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主線脈絡,譜寫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模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