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隱
摘要:敘述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分析了中國的自然環境現狀,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發展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和諧相處
中圖分類號:X24
引言:長期以來,經濟發展是第一位的,自然環境是末位的,經濟發展是優于自然環境的。在地方經濟的發展上,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忽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在這種發展模式下,經濟雖然獲得了長足發展,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因為破壞自然環境而導致環境污染的問題逐漸逐漸凸顯并變得嚴重起來。隨著問題的加重,在現有經濟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改革,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未能達到解決環境問題的前提下,環境問題已成為了制約經濟發展的首要因素。
1.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1.1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
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使人們逐漸從自然環境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擁有了戰勝自然環境的力量,使人逐漸在與自然的對抗中占據了上風。工廠的建立和各種工業活動的開展,開始了對自然環境的初步破壞。經濟發展需要原材料的支撐,原材料來源于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隨著社會生產力提高,這種破壞力也逐漸增強甚至失控。自工業革命以來,各種污染物的排放致使自然環境急劇惡化,南極臭氧層出現漏洞和全球變暖趨勢增強,南極冰面減少和全球海平面上升,在南太平洋一些小島已被海水所淹沒。這些環境變化一方面與自然環境本身的發展有關系,但其最主要的原因卻是人類的經濟活動。
1.2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的依存關系
一直以來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工業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原材料的加工,而原材料的來源就是自然界,人類的衣、食、住、行全部依靠自然環境的供給。隨著人口的日益增多、經濟的迅猛發展,人類對大自然的索取日益增加,人們開始使用手中的利器去征服自然。開始對自然資源進行無節制的開發和利用,有的甚至會濫采濫伐,對自然的過度使用以至于造成嚴重環境污染。生存環境逐漸發生惡劣變化,相對的人們也承受著大自然給予的報復。進入20世紀后,隨著生產力進一步提升,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率提升,自然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使人類開始更深刻地認識大自然,只有合理利用大自然賦予的資源,人類才能造福社會,自己才能從中獲益。世界各地屢屢爆發的環境問題在一次次震驚世人的同時,也使世人認識到人類必須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共同發展才能使人類社會不斷繁衍下去,社會經濟才能更好更快地發展。
2.中國的自然環境現狀
2.1霧霾的出現
近年來“霧霾”一詞已成為中國國民津津熱道的熱詞,這與中國的自然環境有直接和根本聯系。“霧霾”現象的出現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這與中國長期以來的經濟發展結構有著關系。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迅猛,2014年中國國民經濟總量已高達10.4×1012美元,位居世界前10之列。這一成績的取得是中國政府制定的正確經濟政策所使然。這一成績固然可喜,但也要看到中國的環境問題和環保壓力,霧霾近年來呈現出加重趨勢,霧霾的出現和形成不僅與環境污染有關,還與地形有關系,但歸根結底還是與環保措施執行不力和監督監管不力有直接關系。
2.2北方地區的沙塵暴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長期承受著人口的高壓,中國人口占世界的21%,而耕地面積僅有7%,中國人均可耕地僅有900平方米,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250平方米。中國的經濟建設長期以來都承受著巨大壓力,解決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是中國政府長期維穩的出發點和中國經濟政策的立足點。中國長期以來都是退耕還林和去林造田并存,造成了森林資源逐年減少、土地沙漠化的現狀,中國北方地區過度放牧,導致草原面積減少,引起了沙塵暴。
2.3 工業結構引發的環境危機
中國的工業主要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中部較少,西部最少,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也呈現出由東向西逐次縮減的現狀。這種工業結構與地形有關系,東部人口密集,經濟最為發達,但東部地區也因地形的原因,導致工業污染無法及時有效擴散,集中在了東部地區的上空,致使東部地區污染最為嚴重。而東部地區集中了大部分重工業,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重工業長期以來在中國經濟中占有極大比重,輕工業和科技產業占比較少,中國經濟的主要拉動力量之一便是重工業,這與發達國家高科技產業占比最大不同,也是導致中國環境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3.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發展
3.1經濟的發展需要環境保護作為基礎
進入新世紀后,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中國的經濟政策也在不斷調整環境與經濟的關系,這是因為環境對經濟發展有著巨大促進作用,體現在:1.環境可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發展基礎,人們的一切活動都是在社會環境中進行的,離開環境談生產是不科學的。2.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助力還體現在資源的供給上,資源是21世紀最重要的東西。早期經濟活動浪費嚴重,而地球上的能源資源是有限且無法再生的,隨著使用量增加和儲存量減少,未來地球勢必進入一個資源短缺期。當資源短缺時,現在的很多經濟活動勢必要消失。但通過環境保護可遲緩這一天的到來,可為經濟活動提供必要的資源,使經濟活動持續進行下去。3.科學發展觀中指出“以人為本,走可持續發展”,其中可持續發展便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國民生產總值,不能再走過去片面強調工業化的路子,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生態環境為基礎,人的舒適生活為目標,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平等相處。
3.2環境保護需要經濟的發展為輔助
經濟活動可為環境保護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通過開展經濟活動,人類在積攢了財富的同時,也發展了科學技術。對自然環境研究的深入可使人類更加科學地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由于早期對環境的破壞,加之環境的再生難度高,沒有一定的財富和技術支撐很難發展起來。經濟活動對環境保護具有促進作用,這種作用體現在經濟活動和環境保護是依存關系,這種依存關系為經濟活動的開展必然重視環境保護問題,而環境的保護是由經濟發展對環境的破壞為基礎的,要在環境保護上由原來的被動保護到現在的主動保護。
3.3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中國特殊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是黨中央在十八大所做的正確決策。中國經濟基礎底子薄弱,要想實現中華名族的偉大崛起,就需走一條獨立自強的發展之路。面對中國資源緊缺、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需在思想上樹立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以自然界客觀規律為指導,按照客觀規律能動地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經濟建設;在經濟建設取得成績后要及時保護自然環境,保護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不受外力干擾。中國生態環境的保護要以宜居、怡人為建設目標,在環境保護上堅持科學發展觀,走生態建設路線。在經濟活動上,要以資源的再利用和創新資源使用方式為發展方向,走新能源、生態能源的道路。環境問題的解決離不開自然科學的發展,要大力發展科技,依靠科技去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問題。
3.4協調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的能動關系
在經濟發展時,要注重保護自然環境,在保護自然環境時,要以經濟為基礎。在經濟法中注重環保,國家要立法,授予環保部門執法權,嚴格控制工業排污。在經濟發展方式上要有所轉變,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把中國的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把高能耗產業向節約型產業轉變,走出一條效益型、經濟型、科技型、經濟型的經濟新模式。在能源結構上大量使用清潔能源,鼓勵公共交通,發展軌道交通,減少私人汽車排污。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調整經濟產業結構,由以工業為主向第三產業拉動轉變,減少資源浪費,提高資源利用效益。國家要鼓勵高等教育,為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提供高素質、高科技人才,為中國經濟注入新活力,使中國經濟保持強勁動力。在自然環境上,以保護為主,實現人口、環境、發展的協同。
結語:經濟發展離不開環境支持,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經濟活動輔助。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長期以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對立的觀點是不正確的,要轉變觀念,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有機結合,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的文明建設。環境保護要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進行,要把環境保護轉變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把環境保護轉變為經濟發展的目標,以打造有利于人民生活的生存環境為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經濟發展是環境保護的前進動力,是環境保護必須走過的階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