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婕
摘要:伴隨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新興流動人口大幅度地涌入城市,產生了很多新的特點。但是流動人口的整體教育水平現狀依舊令人擔憂,可以從流出地和流入地教育系統方面、以及人為觀念的影響來解釋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這需要從政策、觀念等多方面去解決。
關鍵詞:城市化;流動人口;教育;政策
一、引言
流動人口與城市化之間聯系緊密,伴隨我國現代城市化的快速擴展,各個城市流動人口的數量在逐漸增多。國家衛生計生委于2014年11月18日發布了《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4》指出,到2013年末,我國流動人口的總量為2.45億,超過了總人口數的六分之一;與此同時流動人口的總的流向趨勢并沒有改變,特別是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態勢還在加強。由于我國新型城市化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各政府不斷擴大城市發展規模,各個中小型城市的崛起,城市對勞動人口的要求不斷激增,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務工來在增加家庭收入已成為農村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之一。城市流動人口對于城市化的過程產生重要影響,城市中很多產業的發展需要依靠外來流動人口,因此某種程度上來說,流動人口的社會生產能力對于城市建設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流動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對我國城市化的發展重要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育改革催生現代流動人口新特點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完善城鎮健康發展體制機制,中國城鎮化發展將會進一步提高,而高等教育規模與城鎮化水平在一定期限內將會保持同步增長的態勢,面對城市化的發展和各地政策的幫助,其實流動人口的教育層級逐漸有所增加,改變了長期以來的低教育現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新特征中:
1.年齡趨勢年輕化:與改革開放之初城市化發展剛剛起步相比,流動人口的年齡層級開始向年輕化轉變。根據之前流動人口的調查顯示,流動人口以中年居多,青年與老年所占的比例較少。但是,根據國家衛計委組織2010年的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顯示,我國流動人口的平均年齡約為28歲,其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占流動人口總數的50%以上。隨著城市建設的腳步加快,城市對于新型人才的要求不斷增加,必要的知識儲備也是流動人口生產建設的重要因素。因此,很多較之于知識層級較低的中老年流動人口來說,青年流動人口擁有相對領先的知識素養,因此將占據城市建設的主要市場。所以較之上一代,流動人口的外出年齡更加年輕。
2.城市價值觀的轉變:如今趨于年輕化的新生代流動人口進入城市,流動人口不僅僅希望從城市獲取較高的薪資,也期待能夠融入城市,對城市的價值觀開始由難以加入走向融合。面對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大部分城市流動人口的與上一代相比擁有相應的知識教育水平,他們進入城市不僅僅是為了掙錢,其對未來發展有更多新期待。其中大部分更愿意在一個穩定的城市獲得一份長久的工作,并擁有在城市繼續發展的愿望的期待。這種現象的出現有利于實現城市化過程中主體的多樣性。
3.流動方式集體化、固定化:從之前流動人口流入城市的方式來看,個人化的遷移方式是主要方式,而如今流動人口更多的是由個體勞動力向整個家庭化遷移轉變;同時,由短暫性、多方位的流動地點轉移為固定的流動,大多數的流動人口愿意在一個城市中擁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與之前零散的奔波和做工形成巨大反差。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包括流動人口自身對于城市的融入感,他們愿意駐足某個特定的城市,也包括城市對他們的吸引力和包容性。
三、流動人口受教育的制約因素
面對城市化進程吸引的在眾多的流動人口向城市遷移,流動人口的就業現狀依舊令人堪憂,而據調查,流動人口的就業是與其教育水平呈正相關的。在現階段教育水平的高低決定了流動人口對城市化的貢獻不一樣,而教育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戶籍制度不完善:從建國以來,我國就長期處于二元戶籍制度之中,農村戶口與非農村戶口之間的差異長久存在,導致流動人口從農村來到城市時接受的教育水平較低。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但是在現階段,二元制的戶籍制度的影響并未從根本上消除,農村與城市的教育水平之間存在的差異與公平性依舊存在。
2.農村教育系統不健全:在社會主義發展初期,差距總是存在的并且是合理的。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差距從表面上看是貧富水平的懸殊,但是從經濟內涵的深層次來看,較低的文化程度是產生經濟發展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與城市教育體系相比,從物質上看,農村的基礎教育設施有待完善;從師資力量上看,農村的教師數量和文化程度不高;從環境上看,農村學習經濟上的貧乏促使農村人口一代又一代的進入是城市務工,但是他們的知識水平決定他們進入城市所從事的行業和崗位必然是相對較低的。
3.家族觀念的影響:伴隨大批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對城市的期待效應潛在地影響當地農村人口。農村人口初中未畢業就進入城市務工的現象屢見不鮮。這種輕視教育的觀念在落后的農村地區依舊存在,他們將經濟的獲得當作是當下最重要的家庭任務,從而忽視教育的重要性,“讀書無用論”觀點依舊村子落后農村地區。如何從思想上和制度上保障農村人口受教育的權利將是未來發展鄉村和城市流動人口素質至關重要的因素。
四、順應流動人口的發展需求。提升其教育手段更新
流動人口作為城市化建設的主力軍,理所應當的需要享受城市化發展帶來的福利。因此,大批的流動人口特別是流動人口子女教育水平的探討也處于激烈的討論之中。
1.促進流出地教育系統化:由于現階段我國還是存在農村經濟與城鎮相比懸殊很大的地方,因而教育直接的脫軌也是普遍存在的。從農村的地方政府角度上來說,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力度,保證農村教育支出的重要比例,從制度上保證流動人口可以在他的學習生涯中能接受規定時間和相同質量的教育。這就要求各級地方政府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力度,將教育作為該地居民發展的重要手段,將九年制義務教育的體制落實到實處,盡量減少半路輟學的現象。從城鎮的流動人口來說,首先發展的城市可以通過物質支持的方式來幫助農村教育實現現代化。由于很多的地方教育設施依舊不完善,因此可以相應地提供一些教育物質來幫助農村地區改善教育條件;同時,城市也可以定期給農村提供教育質量的補給新鮮血液。可以組織相應的師資幫扶的支援隊伍,幫助農村地區可以獲得新鮮的文化知識。
2.完善城市教育公平化:在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中顯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流動人口的教育問題,對于隨遷子女的受教育問題也指出了一點意見,但是由于流動人口職業水平與其教育程度之間存在重要聯系,而大部門流動人口在進入城市的時候教育水平已經成形但是專業技能缺乏,因此城市政府可以適當的頒布相關政策有程序地組織相關流動人口進行職業技能的免費培訓。結合當今流動人口年齡的年輕化態勢,相應的流動人口技能培訓可以彌補農村教育的不足,也可以使他們享受城市教育的公平待遇,這也有利于流動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為城市化建設貢獻出有價值、高效率的勞動水平。
3.增強自身教育觀念:從流動人口本身來說,盡管他們對城市的渴望和融入感已有所增強,但是他們自身承載的知識文化素養依舊令人擔憂。城市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覬覦流動人口的廉價勞動力,上一代的流動人口老經驗影響這新一代流動人口,在他們的印象中沒有較高的文化知識依舊可以在城市建設中生活,而流動人口也只是滿足當前的現狀而忽視自身教育問題。但是要想真正在城市中找到一席之地,流動人口依靠傳統的體力勞動已經滿足不了當代社會的要求。當農民獲得較高的知識水平的時候,他們會有更好的機會和能力走出農村,進入城市從事他們喜歡的產業,而不是靠出賣勞動力被迫謀生。
小結:單純的體力勞動不足以支撐城市化的進程,流動人口的知識已經轉變成一種必備的文化素養之一,因此,從各個方面提高流動人口的教育是為城市化建設提供保障的重要基礎之一。在提高流動人口教育的過程中,不僅希望其能夠為城市發展增值,同時也可以將其知識技術反饋給當地農村地區,為促進農村地區城鎮化的發展施展他們的用武之地,用城市建設的新方法反哺農村城鎮化的過程,讓我國城市化的過程真正實現全方位、多覆蓋的局面,讓全體人民可以共享城市化的巨大福利。endprint